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蒙田生活講堂開課啦!你的每一次茫然,他來給你答案

蒙田生活講堂開課啦!你的每一次茫然,他來給你答案

如何在懶散度日的同時獲得成功?

如何面對對死亡的恐懼?

如何平心靜氣地接受失敗?

如何充分運用每一寸光陰,使自己不至於虛擲人生?

……

對於自我,我們總會有種種古古怪怪、天馬行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是針對一個主題——

如 何 生 活 ?

而生活指導大師蒙田,對於這個問題,有著種種睿智的、充滿先見性的回答——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別擔心死亡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凡事存疑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經歷愛與失去

我們問:如何生活?

蒙田說:時時回顧,但從不後悔

那麼蒙田究竟是誰呢?

以文字描述自己可以創造出一面鏡子,旁人可以藉由這面鏡子看出自己的人性。這種想法的產生並非理所當然,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和許多文化創造不同,這種想法可以追溯到某個人身上,那就是米歇爾·埃康·德·蒙田。

米歇爾·埃康·德·蒙田

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

(1533-1592)

蒙田是法國文藝復興後期、十六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家、作家、懷疑論者。他的《隨筆錄》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開創了隨筆式作品之先河。

他運用的大量題材均來自自己的生活,而非來自純粹的思辨或虛構。他是最具人性的作家,也是喜愛交際的作家。如果蒙田活在這個大眾網路傳播的時代,他應該會對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模之龐大感到吃驚:不是在畫廊中的數十或數百人,而是數百萬人從不同的角度,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

無論是在蒙田的時代還是在我們的時代,這種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感覺,總會讓人興奮不已。

蒙田的十六世紀崇拜者塔布洛·德·阿寇德(TabourotdesAccords)曾說,凡是讀過蒙田《隨筆集》(Essays)的人都會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這些文章是他們自己寫的。

兩百五十年後,隨筆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WaldoEmerson)幾乎用同樣的話表達相同的看法:「我覺得自己彷彿在上輩子寫下了這部作品。

二十世紀小說家安德烈·紀德(AndréGide)說:「我幾乎要把蒙田的傑作當成自己的作品了,他簡直就是另一個我。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這名奧地利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迫流亡,一度瀕臨自殺的邊緣,他發現蒙田是自己唯一真正的朋友:「這裡的『你』反映出我的『我』,此刻一切距離都弭除了。

書頁上的鉛字漸漸模糊,一個活生生的人走入房內。「四百年就像輕煙般消散無蹤。

蒙田的隨筆問世四百餘年,影響後世深遠,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都以他為師。他誠實、自由與懶散,打破了人們把偉大人物當作完美偶像來想像的習慣;身為貴族和地方官,他好奇心旺盛、勤於探索,卻說自己的腦子像漏水的瓶子,記不住事情;他善於交際,又不願在眾人面前作秀;他有同情心,有愛,但又畏懼責任;他熱愛命運,但又凡事存疑。他集諸多矛盾於一身,但又說這就是人性:「如果必須再活一次,我會照我原來活的方式再過一遍。」

如何生活?

這個問題不同於「應該如何生活」這類倫理問題。蒙田固然對道德兩難的問題感興趣,但他關心的不是人應該做什麼,而是人實際上做了什麼。他想知道如何過好的生活,亦即,不僅要過著正確而高尚的生活,也要過著充滿人性、順遂而富足的生活。這個問題驅使蒙田不斷寫作與閱讀,因為他對人類的一切生活(無論過去或現在)充滿好奇。他持續思考人類行為背後的情感與動機;由於自己就是現成的例子,他也同樣努力思考自己的生活。

「如何生活」這個實際的問題可以衍生出無數實用性的問題。蒙田與其他人一樣,生活上也曾遭遇許多令他茫然的疑惑,但除了這些問題,有些日常瑣事也令人煩心:

如何避免與妻子或僕人發生無意義的爭吵?

如何讓認為自己被女巫下了咒語的朋友安心?

如何讓難過的鄰居破涕為笑?

如何保衛自己的家園?

如果你被一群武裝盜匪劫持,而他們不確定是要殺了你還是拿你來勒索,此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如果你無意間聽到女兒的家庭女教師教導的內容,而你認為那是不正確的,此時出面糾正是明智的做法嗎?

如何面對蠻不講理的人?

如果你的狗想出去玩,而你只想待在書桌前寫書,該怎麼對狗說?

蒙田提出的解答一點也不抽象,他告訴我們面對每一種狀況「他」做了什麼,做的時候感覺又是什麼。他描述了一切足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細節,有時還遠超過我們需要的程度。蒙田無來由地告訴我們:

他唯一喜歡的水果是瓜類;他喜歡躺著做愛,不喜歡站著做愛;他不會唱歌;他喜歡活潑的朋友,機智的問答總能讓他雀躍不已。但蒙田也描述了一些言語難以形容甚至難以察覺的體驗:懶惰、勇氣或猶豫不決是什麼感覺;愛慕虛榮、想改掉過於膽小的毛病又是什麼感覺。

他甚至描述了單純地活著是什麼感覺。蒙田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探索這些現象,不斷質問自己,並且建立自我的形象——這是一幅不斷變動的自畫像,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蒙田,彷彿他就坐在自己身旁,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他能說出令人驚奇的話語。蒙田出生的時間距今已近五百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許多事物改變了,無論那時的風俗還是信仰,恐怕都已難以理解。然而,閱讀蒙田的作品卻能讓人經歷一連串熟悉的震撼,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將驚覺蒙田與他們幾乎不存在任何隔閡。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在這本書中,薩拉·貝克韋爾設想蒙田就「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給出二十個答案。通過回顧蒙田的的一生及《隨筆集》的浮浮沉沉,你定會獲得「如何生活」的靈感和發現。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既是一部別開生面的蒙田傳記,也是一部趣味十足的人生指導書。

福樓拜說,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作者薩拉·貝克韋爾(SarahBakewell):

我首次接觸蒙田,是二十多年前在布達佩斯,當時我急著找書在火車上閱讀,偶然間在一家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廉價的《隨筆集》譯本。那是書架上唯一的一本英文書,我很懷疑我會喜歡它。但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對於這一切我不知要感謝誰,大概只能歸功於命運之神吧!蒙田說得沒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總是發生在你未能如願以償之時。

本書談論蒙田這個人與其作品。本書也討論蒙田舉辦的這場漫長的宴會——四百三十年來不斷累積的公共的與私人的對話。這趟旅程將是古怪而顛簸的,因為蒙田的作品在每個時代的遭遇並不都是平順的,它不像溪流中的鵝卵石,在河水的打磨中逐漸呈現光滑的流線外形。相反,它遭受來自各個方向的撞擊,半途還裹上各種殘石碎礫;有時還會擱淺,露出詭譎的一角。我的故事將隨著這些潮流行進,也將「昏昏沉沉、跌跌撞撞」,經常轉變航向。

一開始,本書會比較仔細地討論蒙田其人:生平、人格與文學事業。然後,本書將轉而深入探討蒙田的作品與他的讀者,並且一路延伸到晚近的時期。由於本書是二十一世紀的作品,因此不可避免將瀰漫著二十一世紀的風格。蒙田有一句相當喜愛的諺語,說明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自己的觀點:我們只能靠自己的腳走路,只能靠自己的屁股坐著。

絕大多數閱讀《隨筆集》的讀者總想從中得到一些收穫。他們也許在尋找樂子,也許在尋求啟發——對歷史的理解或某種純屬個人的啟悟。小說家福樓拜的朋友對於該如何閱讀蒙田感到苦惱,而福樓拜的建議是:

不要像孩子一樣想從中得到樂趣,也不要像野心家一樣想從中得到指示。你閱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

福樓拜近乎命令的說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我以文藝復興時代的問題——如何生活——作為我的導引繩,讓其協助我穿越蒙田複雜、糾結的人生及其身後世界。這個問題將貫穿全書,但章節將採取二十種解答的形式來表現,每個解答都是想像蒙田可能給予的答案。事實上,蒙田回答問題時通常會反問對方,或者提出大量的趣聞軼事;這些響應通常會指向各種不同的方向,並且產生矛盾的結論。這些問題與故事「就是」蒙田的解答,或者是嘗試性的響應。

同樣地,本書的二十種可能的回答,也將採用某些趣聞軼事:這些插曲或主曲出自蒙田的生平,或取材於他的讀者。這裡不會出現漂亮工整的解決方案,但這二十篇作答的「隨筆」將可讓我們一窺這段漫長對話的部分片斷,並且充分享受蒙田本人的陪伴。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英]薩拉·貝克韋爾 著 / 黃煜文 譯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浦睿文化 的精彩文章:

語言無法翻譯,那我畫給你看吧

TAG:浦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