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
原標題:漢代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
點擊「」可以關注哦
漢代畫像石主要為墓室構件、墓上祠堂和墓前石闕等,均與墓葬關係緊密,畫像石圖像中也有一些兒童形象,但大部分表現的不是兒童玩樂嬉戲的自然天性,而是包含了不同寓意。這些身份各異的兒童因出現的場景不同,在構圖、造型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他們在畫像石上的存在可能有一定背景,代表了不同內涵,通過對這些兒童形象的歸類探討,對於了解漢代畫像石本身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漢代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分類
漢畫像石上常見的兒童形象有四種,即「 周公輔成王」中的成王、孝子趙循與孝孫原穀、「 孔子見老子」中的項橐及一般兒童形象,如「 驪姬計殺申生」中的奚齊、列女故事中的魯義姑兒、梁節姑姊中的姑姊兒和前婦兒、南陽許阿瞿墓畫像石中的兒童等。
(一)成王
「周公輔成王」是非常著名的歷史典故,反映西周初年的政權實況:武王崩,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不顧眾人猜疑,承文武之業,履天子之位,聽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亂,誅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諸侯,盡心竭力穩定周室政局,七年後為成王加元服而致政。在漢代畫像石中,有大量此類歷史故事,表現周公為成王行冠禮即王位的場景,以山東嘉祥縣滿硐鄉宋山村出土的小石祠西壁畫像(圖1)最為典型。畫像中間一小兒頭戴山形冠,正面站立在矮几上,此為成王,其身邊一人側身前趨手舉曲柄傘蓋罩於成王頭頂,對面一人雙手托舉王服側面跪地,為周公。外側數人手持笏板側面躬身站立,一人回頭與後面人交談,反映出當時臣僚對周公輔政的質疑。
此類構圖在漢代畫像石中最為普遍,核心人物相同,一般成王居中,大臣人數略異,以山東嘉祥畫像石上最為常見,如武氏祠、孝堂山、蔡氏園、劉村洪福院、城南南武山、城東北五老窪等地出土的畫像石上均有,莒縣東莞村、陝西榆林子洲淮寧灣畫像石等亦有出現。
在嘉祥紙坊鎮敬老院出土的兩件畫像石上均帶有榜題,一件刊刻四人,中間袖手而立的少年右側題「 太子」二字,另一件僅刻三人,居中小兒題「 成王」,右側執傘蓋者題「 周公」,左側拄曲杖之老者題「 召公」(圖2)。
另外,有少量圖像構圖中成王略有差異,如嘉祥縣城東北五老窪出土的另外一件畫像石,圖中成王頭頂無傘蓋;嘉祥武氏祠西闕子闕畫像中僅有四人,成王非居中而在最右,左邊第一人執曲柄傘蓋,另二人相對交談。
(二)孝子趙循、孝孫原穀
漢代畫像石上刊刻有孝子故事,其中與兒童有關者主要有兩個:孝子趙循和孝孫原穀。二者均不見於漢前文獻,但已刻於武梁祠畫像石,據《太平御覽》和《初學記》所引師覺授《孝子傳》記載:「 趙循,幼有孝性。年五六歲時得甘美之物,未嘗敢獨食,必先以哺父。
父出,則待還而後食。過時不還,則倚門啼以候父。至數年父沒,循思慕羸悴,不異成人。哭泣哀號,居於冢側。鄉族嗟嘆,名聞流著。漢安帝時,官至侍中。」畫像中一男人坐於矮塌上,面前一小兒正向其餵食,榜題殘。
《太平御覽》記載,孝孫原穀,「 不知何許人。祖年老,父母厭患之,意欲棄之。穀年十五,涕泣苦諫,父母不從,乃作輿,舁棄之,穀乃隨收輿歸。父謂之曰:『 爾焉用此凶具?』穀云:『 恐後父老,不能更作,是以取之爾。』父感悟愧懼,乃載祖歸侍養」。武梁祠畫像中共三人,中間一小兒右手舉起一小輿,轉頭向左與一站立男子說話,其右邊一老人坐在地上,三人各有榜題:「 孝孫」「 孝孫父」「 孝孫祖父」(圖3)。
(三)項橐
「 孔子見老子」是漢代畫像石中最常見的題材,亦可釋為「 孔子問學」,畫像中孔子往往拄鳩杖或拿雁,其身後有一行弟子持笏板跟隨,老子拄曲杖。山東嘉祥齊山畫像石上帶有榜題(圖4),分別為「 老子也」「 孔子也」「 顏回」。而大部分這樣的畫像組合,在孔子和老子中間有一個手推獨輪車、兩輪車或風車,面向孔子的小兒,應為項橐(圖5、圖6)。孔子師項橐與孔子入周問禮並非同時,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年輕時( 或言十七歲)得到魯君支持,與南宮敬叔到周朝國都洛邑問禮於老聃。孔子自周返於魯,弟子稍益進。後孔子帶眾弟子周遊列國,於宋國遇項橐。《戰國策·秦策五》:「 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漢代畫像石上往往將此兩個場景組合在一起刊刻,主要是為了表現孔子虛心問學之品行。
(四)奚齊之類
漢畫像石中還有一類兒童,他們自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見諸畫像石場景中往往因其他歷史故事需要而成為配角。如奚齊出現於其母驪姬之亂的畫像中。據《左傳》等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晉獻公攻打驪戎獲勝,驪戎國君獻其二女驪姬、少姬以求和,晉獻公寵愛二姬,並分別生下兒子奚齊、卓子。驪姬為讓其子奚齊能夠承繼君位,謀害晉獻公前妻所生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夷吾逃亡,改立奚齊為太子。奚齊即位後卻被大臣所殺。驪姬干政造成晉國近二十年誅殺迭起,動亂無休,四世乃定。
山東嘉祥縣滿硐鄉宋山村一號、二號墓出土漢畫像石上均刊刻驪姬以計殺申生場景(圖7):驪姬告訴太子申生晉獻公夢到其母齊姜,讓他速去祭祀,申生祭後將祭肉獻給其父晉獻公,驪姬在肉中下毒後阻攔獻公食肉,喂狗以試,狗被毒死,申生驚恐,伏劍而死。畫像中間為一隻仰躺的狗,左側三人驚恐指向右側,第一人為晉獻公,中間小兒為奚齊,後為驪姬。右側第一人雙膝跪地,一手握短劍刺向咽喉,為太子申生,右第二人可能為申生師傅杜原款(或里克),右最後兩人可能為公子重耳、夷吾。在此畫像中,核心人物是申生和驪姬,圖像以死狗或以肉喂狗為典型標記,奚齊僅為陪襯。山東泰安大汶口漢畫像石帶有榜題三條,被釋為:「此晉沙(獻)公貝(被)離(麗)算」「此沙(獻)公前婦子」「此後母離(麗)居也。」另有學者認為1956 年肥城灤鎮出土的一塊畫像石第四層亦為此圖像,典型標記為畫像中有一人正以食物飼犬,右前方一女人坐於磚台上,為驪姬,面前小兒為奚齊。
漢畫像石中一些列女、節義故事中出現的兒童與奚齊類似,都是為了反映故事的完整性而出現,如武梁祠畫像中的列女魯義姑,其在將被齊軍追上時舍己子抱弟子逃亡;列女梁節姑姊家中發生火災,其進入火場本欲救兄子卻誤救出己子,於是跳入火海以示其誠(圖8)。
義士朱明在兄弟與妻子之間選擇兄弟拋棄其妻,妻子離家時兒子扯衣挽留。魯義姑子、梁節姑姊子與兄子、朱明子均為與奚齊類似的兒童,他們在畫像中皆非主要人物。
此外,在南陽漢畫像石中有一幅特殊畫像,即許阿瞿墓畫像石及題記(圖9),《文物》1974年第8 期公布發掘內容。從畫面來看,帷幔低垂,一小兒坐於左側矮榻上,左前榜題「 許阿瞿」三字,右邊一侍者執扇站立,面前三小兒分別拿物、牽鳥戲耍,或為家童取悅小主人許阿瞿。左側豎刻題記:「 惟漢建寧號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許阿瞿身,年甫五歲,去離世榮,隨就長夜……父之與母感□□□□壬五月……冀子長哉……立起□□,以快往人。」該畫像與題記是目前所見唯一為兒童而刊刻、表現兒童生活情境的內容,體現當時家庭對兒童的重視及其夭折後家人的哀痛心情。
漢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特點
漢畫像石圖案中所刊刻的兒童有共性也有差異,其原因主要與他們所表現的內容密切相關。
(一)畫像石上的兒童年齡共性
以上畫像石上兒童的最大共性就是年齡相仿。成王加元服時的年齡史書無載,從成王初立而在襁褓之中推測年幼,周公旦負王以朝諸侯,代理天子職權,輔佐成王。「 周成王幼少,稱孺子,周公居攝」。後世言三歲社君,謂在襁褓而主社稷,曾以成王、漢昭、平帝為例。由《漢書》可知,昭帝即位時年八歲,平帝即位時年九歲,言其始免襁褓,故推測成王應在八歲以下。周公輔政七年為成王加元服而致政,正常行冠禮應在二十歲,但幼帝為了執政之需往往不及成年已冠,《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 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推測畫像石上成王加元服時年十二以上。
趙循五六歲已知孝,後數年其父沒,則趙循哺父即在十歲左右;孝孫原榖年十五,屬於年齡偏長者;項橐為孔子師時年僅七歲。奚齊年齡由《史記·晉世家》所載推斷:晉獻公「 五年,伐驪戎,得驪姬、驪姬弟,俱愛幸之」,「 十二年,驪姬生奚齊。獻公有意廢太子」。二十一年,「 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殺於新城」。由此可知,至驪姬設計謀害太子申生時,奚齊年九歲。其他魯義姑子、梁節姑姊子與兄子、朱明子等年齡均不詳。許阿瞿年五歲。
畫像石上的兒童年齡基本在五歲至十五歲之間,都屬於未成年人,應該有更多的共同天性。
(二)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特性
雖然畫像石上的兒童都在十歲上下,年齡相仿,但因身份地位不同,在位置、構圖、造型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 周公輔成王」中的成王絕大部分都位於畫像中間,因體型偏小,有的還站在矮榻上,但卻是整個場景的中心,且都是正面,旁邊的周公、召公及其他大臣則都是側面,分居於兩邊,圍繞成王跪地或躬身站立,體現成王身為國君的特殊地位。其頭上的傘蓋、頭冠都起到烘托作用。
孝子趙循、孝孫原穀在畫面中也處於主位,為了突出趙循孝行,畫像將其父設為坐姿,趙循站立其前,既符合年齡身高的實際需求,也達到畫像彰顯儒孝的目的。孝孫原穀將故事的焦點集中於原穀與他拿的小輿上,畫面中也處於正中,把其祖父、父親放於兩側,既均衡又合乎情理,顯示出原穀在事件轉化中的作用。
在「 孔子見老子」畫像中,兩人中間總有一小兒,儘管手中推著小車顯示兒童遊戲天性,但其介於兩位智者之間,顯示神通超出常人的特殊秉賦,畫像有意將不同時間地點的故事情節置於同一場景,正是為了突出幼兒本身。
至於列女、節義畫像中奚齊之類的一般兒童,其位置、神態等都相對弱化,兒童僅為表現故事的完整性而存在,沒有特殊目的。許阿瞿墓畫像是唯一立足於兒童的畫面,所表現的才是真正的兒童生活場景,但在漢代畫像石中極為罕見。
漢代畫像石上大量兒童形象的出現,可能與漢代不同時期幼帝即位直接相關。西漢武帝生前就曾以周公輔成王壁畫託付霍光,西漢末年昭帝、平帝登基後王莽以周公自詡而篡政,東漢中期之後幼帝更多,以沖、質等帝最典型。漢代為了幼帝在位的社會形勢需要,在畫像石上刊刻周公輔成王、神童項橐等內容,都是為了表現重臣與幼帝的才智。孝子孝孫、列女故事則大約是受到董仲舒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只有許阿瞿墓畫像石上的兒童形象才真正體現兒童的自然天性。
文章選自2017年6月《文史知識》(總第432期)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
TAG:王朝的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