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生死之謎隱藏在這件國寶中?
國寶小傳
盛唐古絲路遺存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距今1300餘年。外徑4.6厘米,金香盂直徑2.8厘米,鏈長7.5厘米,外形葡萄纏枝,花鳥相依,高超的鏤空雕刻藝術展示盛唐時期古絲路的風格。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灑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嘆絕。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這裡記載的香囊,就是這種金銀製作的,不易腐壞的香囊。
前世
大唐盛世的模樣
葡萄是從西域傳到中國來的,而陀螺儀的技術,也是通過絲路傳到西域去的,香囊雖小,但真正的是古絲路文明共榮的一個縮影。
—段曉明?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大唐盛世,絲綢之路的通暢,使得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達,大量的外國人和外國物品不斷湧入,唐王朝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為開放的國家,唐朝人對認識世界和與世界溝通有著無比的熱情和好奇,以及廣闊的胸襟。他們樂於接受包括生活方式在內的一切外來事物,用外來物品、穿外來服裝、吃外來食品、跳外來舞蹈都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時髦。在這種崇尚外來事物觀念的支配下,原本流行於西方的金銀器自然成了唐代人追逐的對象。唐代金銀器的大量出現和使用,應該說主要是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影響的結果。
金銀器的價值和社會功能,決定了它們作為財富的象徵和地位的標註,為人們所瘋狂追求、佔有。因得之不易,古代又沒有特別的儲藏設施,人們保存金銀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秘密埋藏。後世將這些被埋藏的文物稱為「窖藏」。所謂窖藏,即有意埋藏珍寶的遺迹,而其中有多數是在緊急狀況下被匆匆埋下的。
發現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的何家村窖藏也是一樣,它們被主人匆匆埋於地表以下1米左右的地方,居然靜靜地消失了一千多年。它們的主人是誰?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被埋下?是邠王府的窖藏?是作坊遺物?是錢幣收藏家珍藏?還是如後世大多數專家認為的,是被唐朝租庸使劉震所埋下?謎底有待於後世考古學家繼續考證和確認。但毋庸置疑的是,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以及何家村遺寶,以其精美的工藝,融合的文化,展示著大唐盛世的清晰模樣。
重現
何家村遺寶
唐代女性的生活用品非常豐富,其中所用香具也是形制各式各樣,球形的香囊是很受歡迎的,可以掛在身上,也可以掛在帷幔上面,使用非常便捷。它裡面陀螺儀的裝置,是非常具有科技含量的,近代用於航海,而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在我們唐代香薰裡面,已經在使用了。
—蔡琴?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
1970年10月5日,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省公安廳下屬的某收容所內,正在進行一項基礎設施建設,工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
當地基挖到距地表約0.8米時,露出一個高0.65米,腹徑0.6米的陶瓮,打開蓋子一看,裡面竟是一堆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緊挨著陶瓮的西側,是一個高0.3米,腹徑0.25米的銀罐,裡面也有一堆器物,收容所負責人立即將這一發現報告給陝西省博物館,省博物館隨即派出專家到現場進行清理。
經調查得知,陶瓮和銀罐都是埋藏在活土中的,而從出土文物看,部分器物不能成套,很可能還有文物埋藏,於是決定繼續向四周探查。幾天後的10月11日,在陶瓮北側約1米處,探鏟發出了清脆的金屬聲,考古工作者為之一振:「有貨!」用手鏟清理掉周圍的活土後,第二個陶瓮顯露出來。陶瓮頂距離地表1.3米,其形狀、大小與第一個陶瓮基本相同,只是上面蓋著一塊銀渣。
打開一看,裡面滿滿一堆器物,金盆、金筐、銀盤、銀碗……琳琅滿目,令人讚嘆不已。據統計,兩瓮一罐共出文物1000餘件,按類可分為金銀器皿271
件,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金銀銅錢幣466枚,瑪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白玉九繯蹀躞帶1副,玉帶板9副,玉鐲2副,金飾品13件。另有金箔、麩金、玉材、寶石及硃砂、石英、琥珀、石乳等藥物。金器總重量達298兩,銀器總重量3900多兩。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即為這批出土文物之一。《舊唐書》記載,馬嵬坡之後,玄宗令重開楊貴妃舊冢,發現「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由此可見,楊貴妃所佩戴的香囊就是由金屬製成,這枚香囊當然不是楊貴妃帶入墓中的那一個,卻應該是非常相似的一個。
今生
夢回千年見盛唐
講述人: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生導師
1970年10月5日,這枚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是「香囊」,都叫它「熏球」。那會兒我十四歲,跟這香囊八竿子打不著。直到1978年恢復高考,我如願成為第一批大學生,歪打正著進了考古專業,這才算跟這「熏球」結了緣。大學時研究古代金銀器,畢業後正式開始研究何家村遺寶。這個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我跟它接觸有幾十年了,我沒有想到現在有這麼多人關注它,我感到非常欣慰。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直徑不到5厘米,厚度不足2毫米,花紋最細的地方不足1毫米,當時我看了非常驚奇,像這樣的器物,居然是唐朝人做的,真是鬼斧神工。最初,人們叫它「熏球」,一直到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在出土的「物帳碑」上看到有「香囊」兩枚,對比法門寺的香囊跟何家村的「熏球」幾乎一致,被埋藏時間也都在唐代,所以才確定,所謂的「熏球」其實就是香囊。於是,以前在文獻資料裡面讀到關於「香囊」的種種記憶開始浮現。
比如,白居易詩曰:「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這說明,香囊是有溫度的;《孔雀東南飛》中說:「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這說明香囊是有重量的;《一切經音義》中香囊條載:「按香囊者,燒香器物也。以銅、鐵、金、銀玲瓏圓作,內有香囊,機關巧智,雖外縱圓轉,而內常平,能使不傾。
妃後貴人之所用也」這說明了使用香囊的目標人群,是妃後貴人才能用的。《舊唐書》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貴妃死於馬嵬驛,而後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並詔令改葬。中使掘開了貴妃的墳墓,發現了紫褥、香囊。最重要的是,掘墓後「玉顏不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也是通過這樣的研究和推測,我們發現,文獻裡面記載的楊貴妃佩戴的銀香囊,應該和這個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一樣的。
何家村遺寶到現在為止,仍然屬於唐代考古百年來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對於中國考古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些東西特別多,也特別漂亮。何家村遺寶所產生的那個時期,是一個開放浪漫的好年代。這是一個大家族,有走到哪裡都是顏值擔當的獸首瑪瑙杯,有嬌小精緻的赤金走龍,還有貴氣十足的金開元通寶……它們展現了大唐生活的方方面面。
亮相之後的何家村遺寶,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最重要的展覽之一。那麼,為什麼叫遺寶呢?這是因為在這批器物發現之前,在中國考古發現當中,被稱之為窖藏的有很多。那麼,窖藏和墓葬有什麼區別呢?窖藏是指遇到緊急情況,人們把自己的金銀財寶找地方埋起來。但是何家村遺寶和別的窖藏不一樣,它出土的東西實在太精美了,其他窖藏是沒有辦法跟它比的。比如:從功能上講,這裡面有裝飾品,有宗教物品,有醫藥用品,還有錢幣;從材質上講,金的、銀的、銅的、銅鎏金的、玉的、玻璃的等都在一起。所以,如果把它與其他窖藏等同的話,就有點不合適,所以就叫它遺寶。
如果一件一件講,何家村遺寶中的每一件都是觀察大唐盛世的一個窗口。比如說蓮瓣紋金碗,非常精美,它的鏨刻已經把金器的這種工藝發揮到了極致;狩獵紋高足杯的器形是外來的,通過它,可以反映唐朝和外國文化的交流;舞馬銜杯銀壺上面的紋樣特別有意思,講述的是大唐皇帝過生日時的場景;八曲長杯,它的造型和古代伊朗有關,所以它反映了當時對外的交往;又比如有件手鐲,唐朝人叫臂環,這在當時只有貴族女性才可以戴;還有錢,不僅有大唐的,還有外國的錢,裡面有波斯薩珊銀幣,有東羅馬金幣,還有日本的「和同開寶」,反映了當時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的一種交流。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器物,和一個時代聯繫在一起,和一個人群聯繫在一起,和一個社會聯繫在一起。今天,我們以這樣一種方式,這樣一個故事,把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傳遞給億萬群眾,讓更多的人關注它、認識它,作為一個考古人我感到非常欣慰。所以,我認為,在考古研究的道路上,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
親歷
一輩子干你想乾的事
最初看到葡萄花鳥紋銀香囊,是我第一次去陝西歷史博物館調研的時候,後來一直對何家村遺寶展里眾多的文物念念不忘。然而,倘若不是遇到齊東方老師,可能我的念念不忘也僅僅停留在它的精美之上。
看齊老師的《花舞大唐春》的時候,1500多件何家村遺寶,被他整理得如此全面,如此有序,我便想像齊老師定是個一絲不苟、嚴肅正經的老先生,卻不曾想,他「可愛」得也讓人念念不忘。
他根本不是一個宅在書房裡閉門做學問的人。拍攝那天,他穿著單薄的運動服外出跑步,我裹著厚厚的羽絨服也覺得冷。他不停地向我們傳授跑馬拉松的經驗,說他自己每天不跑5公里是不行的。又講我體力太差了,因為我總在他後面喊:「齊老師!跑慢一點!拍不到啦!」齊老師家的大門上,貼滿了他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冰箱貼,朋友圈裡也滿是他前往世界各地跑馬拉松的照片。你會發現,原來考古人的生活也可以活得這樣恣意瀟洒。
一起前往錄製時,我與齊老師在車上暢談了許多。我問他,為什麼會這麼喜歡考古。他說,你活到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會明白,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輩子干你想乾的事。
很久都沒有被一句話講到心裡去了。
「在你喜歡的世界裡奔波,比原地活著更有趣。」
20億次點擊,千萬人熱淚盈眶,《人民日報》17次撰文推薦
央視重磅綜藝《國家寶藏》授權同名書籍
全面展示每一件國寶的精美與匠心
責編:大黑公主
用我之眼,你之心,一同感受歷史文化之美
-------鳳凰網歷史官方微店------
※蘭台說史?有專家說兵馬俑是西方人設計的?別逗了
※蘭台說史?曾經浙江人才是全國最能打的 你能想像嗎
TAG:鳳凰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