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自遠方而來,又將向遠方而去
自1.2億年前(早白堊世)第一種棱皮龜類出現,海龜就一直漫遊在廣闊的海洋中,從未間斷。直到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前夕,棱皮龜類在五千多萬年的時間內適應輻射,先後產生了古海龜科(Protostegidae)和棱皮龜科(Dermochelyidae)以及十餘個屬,在那個滄龍橫行、鰭龍爭霸的年代,它們是僅有的海龜。那個遙遠的年代,海龜科(Cheloniidae)尚未誕生,兩科棱皮龜壟斷了龜鱉類的大洋征程。
白堊紀的古巨龜(A. ischyros)是地球歷史上最大的海龜
在晚白堊世入海後,滄龍很快便爬上了海洋食物鏈的頂端
及至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徑直撞向古老的勞亞大陸,激起了漫天塵埃,氣候驟變,食物鏈斷裂,馬斯特里赫特階的盛世再難維持。浩劫之中,海洋爬行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滄龍、蛇頸龍、古海龜…所有在滅絕事件前夕盛極一時的類群幾乎都就此消亡,地球的面貌為之一新。在滅絕事件之後,地球進入哺乳類與鳥類時代,而棱皮龜科、古杯蛇科、森林鱷科與離龍目四個類群,成了碩果僅存的海洋爬行類。
在這場滅絕事件中,繁盛了3.34億年的菊石也終於走到了盡頭
在滅絕事件後,離龍仍生存了4600萬年
然而,古杯蛇科和森林鱷科在始新世滅絕,離龍也在中新世前期永遠湮滅於歷史之中。當年,四個類群同舟共濟,而現在只剩下棱皮龜了。
九米長的科洛塞古杯蛇(P. colossaeus)彷彿古杯蛇類最後的咆哮
如今,棱皮龜科也已經走向衰落,到了全新世(10000年前至今),棱皮龜科只剩下一個物種:棱皮龜(Dermochelys coriacea)。這是世界第四大爬行動物(僅次於三種鱷魚),也是世界唯一的恆溫龜鱉類,一身溫血使得它成為中光層(水深1000-4000m)唯一的爬行動物。同時,恆溫使得棱皮龜不懼高緯,分布區北入北冰洋,南鄰南冰洋——換句話說,棱皮龜已經毫無疑問成了分布最廣的爬行動物。
即使是在四足動物中,潛水深度能超過棱皮龜的也只有抹香鯨類和喙鯨類
也許直到5800萬年前的古新世,最早的海龜科才真正出現,幾乎同時鱷目重歸海洋,但此時的海洋已為鼠鯊與鯨所據,爬行類雄風不再,即使下海,多半也只是在淺海活動,難以再續中生代的輝煌。如今,所有海爬中,只有海龜能夠在遠洋生存,也只有海龜做到了真正的全球性分布。屬於海爬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了。
Allopleuron也許也是海龜科物種,假如這樣,這一類群的出現就被提至白堊紀
鱷類在歷史上曾多次入海,並在侏羅紀演化出高度適應海生的類群,如地蜥鱷
始新世的C.vicetinus也是一種海生鱷魚,它的發現地在當時曾是一片珊瑚礁
在海龜科中,綠海龜(Chelonia mydas)與紅海龜(Caretta caretta)也許是最為人所熟知的兩個物種,但令人所遺憾的是,這也是最常出現在菜場和水族貿易中的海龜,而貿易顯而易見是違法的。在種種壓力之下,這兩個易危物種衰退速度絲毫不亞於極危的玳瑁和肯氏麗龜(Lepidochelys kempii),綠海龜和紅海龜的產卵場在四五十年代還遍布中國的海岸線,如今只剩下幾處人跡罕至的沙灘,上岸產卵的雌龜偶爾還被吃瓜群眾當成擱淺推回海里…如果真的產卵被推回去,雌龜也許永遠不會在此處產卵,茫茫中國海,又還有幾處可供她選擇?
如今,紅海龜是海龜科的最大物種
在水族館以及水族貿易中出現的海龜,絕大多數是綠海龜
在印度-太平洋區,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唯一的極危海龜,工藝品、標本、食用及水族業等聯手將這一物種推向絕境。這一物種被評為極危至今已有21年,CITES公約也將其列入附錄一嚴格禁止國際貿易,但鑽空子的人永遠找得到空子。玳瑁肉有毒,強烈的毒性曾致人死亡,卻無法阻擋食用以外的威脅——而它可能就要因為這些威脅滅絕了。一些人甚至連玳瑁都拿來淡化,然而,所有海龜都無法淡化,淡水中的個體終將在不久後死去。
玳瑁的背甲如星空一般璀璨
太平洋麗龜(Lepidochelys olivacea)是一種小型海龜,比起棱皮龜,幾乎可以用「渺小」來形容。這是中國海域數量最多的海龜,也是中國海域最沒存在感的海龜。在世界範圍內,太平洋麗龜的數量似乎相當可觀,常常集群上岸產卵,但並非處處都是如此,太平洋麗龜的數量近年也在不斷削減,而太平洋麗龜受到的關注度並不高。在一些地區,如墨西哥,太平洋麗龜產下的卵有一部分會被遷往保護區人工孵化後放歸,印度也正在進行太平洋麗龜的人工孵化(注意不是人工繁殖)放歸,以期增加麗龜的存活率。儘管太平洋麗龜如今依然是易危物種,但也許若干年後,人類的努力終將會得到回報。
太平洋麗龜的背甲很圓,可能是最像鱉的一種海龜
與太平洋麗龜的處境相對應的,是大西洋的肯氏麗龜(Lepidochelys kempii)已經成為極危物種。在所有海龜中,肯氏麗龜的處境可能是最為悲慘的,但它又是幸運的,美國和墨西哥都在積極開展保護工作以增加肯氏麗龜種群數量,並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不像平背龜(Natator depressus),IUCN評級至今都是數據缺失(DD)
距離肯氏麗龜被評為極危已有22年
一些學者認為,平背龜應當與綠海龜一樣屬於海龜屬(Chelonia)
儘管,綠海龜、紅海龜以及玳瑁在貿易中都十分常見,但毫無疑問這所有個體都來自於非法渠道。所有的海龜都是CITES附錄一物種,在中國自己的保護名錄上,所有海龜至少都是二級保護動物,玳瑁更是名列一保,也就是說,除了特殊情況,關於野生海龜的所有國際及國內貿易都已經被明令禁止,而市面上的海龜又全部來自於野外——市面上這些海龜有很多都被標榜為人工繁殖,但那也只是人工撿蛋孵化而已,與繁殖有本質區別,實際上依然是在野捕。海龜不比草龜,它延續完全是以量取勝,最開始生一窩後面慢慢耗,能有幾隻活到繁殖就行了,這種策略在生物上被稱作「R」策略,存活率本身就低,人再一摻合不知道要多少窩才能出一個活到成年的,而貿易無疑就是一種有力的干擾。對於海龜,貿易的威脅可謂巨大,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進了附錄一:華盛頓公約管的正是國際貿易,它的附錄自然也是為了限制貿易而設,而附錄一所指範圍十分明確:受到貿易嚴重威脅並可能因此絕滅的物種,而海龜正是此列。
CITES附錄(2016年版)部分截圖
海龜的人工繁殖,長期以來都難以實現,直到2017年惠州才實現了全球首例繁育放歸(而且,可能只是人工孵化吹成人工繁殖),而那對親本此前已經飼養了二十年之久,顯而易見,就算已經可以人工繁殖,難道就可以輪到水族愛好者么,顯然是不能的,周期這麼長,收穫這麼少,拿去商業化,會虧死的,何況,現在放歸都不夠,怎麼可能剛研究出來就拿去商業化,大鯢商業化養殖的結果是野生種群因為基因污染而幾乎全軍覆沒,中華鱘現在人工繁殖個體水族館到處都是也沒誰敢把它引入市場,海龜的商業化,更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海龜的人工繁殖,註定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工作
海龜不同於絕大多數水生龜鱉類,它並不能十分適應水族箱內的生活,很多時候都只是養活而已,並不能養好,何況很多時候買海龜都是一拍腦門的事情根本不考慮後續。就算養好了,最終也很難有個好的下場,因為海龜是會長大的,而且市面上這三種長大了都不小,紅海龜更是世界最大的海龜科物種,體長可達2.8m,這樣的大小顯然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
而且,海龜並不適合混養,它是真的什麼都吃,植物海綿珊瑚魚類照單全收,連大小相仿的鷂鱝都翻過車,何況是一般混養的那些小魚。
捕食水母,對於綠海龜而言僅僅是小事一樁
綠海龜是所有海龜中最偏向素食的物種
即使是磷海鞘這樣的尾索動物,也難逃棱皮龜的捕食
所以,算了吧。養不好的東西,何必為此去糟蹋種群。它們自早白堊世而來,距今已經度過1200000個春秋,大大小小的滅絕事件它們已經熬過了七次,因為我們而栽在第八次實在是說不過去。
它們自遠方而來,又將向遠方而去。
不要讓我們的後代只能在ARKive上看到這些美麗的生靈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