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是怎麼廢掉的?這是我見過最有價值的答案

人是怎麼廢掉的?這是我見過最有價值的答案

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7.7w贊,回到高達4千多條,看完以後覺得有些答案值得思考。所以,總結了一些分享給打擊,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經過一些列的思考和結合自己最近在做的事,很明顯的感受到:一個人是怎麼樣廢掉的。以前寫創業講武堂的時候會把要寫的題目整理好,然後查資料,實踐來寫文,到後面一篇不更新,然後慢慢的就「廢掉」了,人呀,最怕的就是有惰性和走進舒適區。

什麼是舒適區?舒適區(comfort 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來形容那些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區。隨後,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學的含義。Alasdair White在2009年提出的定義是:人把自己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Ta對這個範圍內的人事都非常熟悉,從而有把握保持穩定的行為表現。

在舒適區里,「我們的不確定、匱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們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愛、食物、才能、時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欣賞,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

舒適區對於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像中,「走出舒適區」一定是要去嘗試一些常人看來是刺激、危險的事情,比如辭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學去創業,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對於你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對你已有舒適區的挑戰。

對於有的人來說,辭掉一份在老家的體制內工作,去大城市打拚是冒險;對於有的人來說,選擇離開北上廣、回到家鄉做一份安穩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適區。

通俗來講,舒適區就是讓一個人最熟悉、待著最舒服的那個地方,在其中,我們的焦慮水平可能會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停留在舒適圈裡,我們的領域就可能永遠無法拓寬,就只能在可選範圍很有限的已知區域里選擇生活。所以,這也是我長久不更新的原因,主要是我進入了「舒適區」掉進了窟窿里。

人,就是被這麼廢掉的。

1. 沉溺於「輕易獲得高成就感」的事情

有意無意地尋求用很小付出獲得很大「回報」的偏方,哪怕回報是虛擬的。這種行為會提升自己的「興奮閾值」,讓人越來越不容易擁有成就感,從而越來越依賴虛擬的成就感,陷入惡性循環。

癥狀輕的:沉溺遊戲(在虛擬世界中加快時間流逝的速度,使得「成功」來得更快)、種馬小說(意淫人能輕易獲得想要的東西);

癥狀重甚至犯法的:賭博(輕易獲得「金錢」)、吸毒(輕易獲得「爽」的感覺)等。

2. 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只願意接收信息密度低的信息(如無需太多動腦的視頻、圖片,以及深度較淺的娛樂、八卦、體育新聞等),不願意接收信息密度高、需要思考後才能吸收的信息(如課程、知識框架、分析報告等)。

由於真正有價值、能讓人進步的信息大多是需要思考和消化的,所以如果完全隔離了這部分內容,基本也就隔離了進步的可能。

3. 習慣用「錯位成就感」麻痹自己

有兩類:

① 習慣於拿自己擅長的東西和別人不擅長的東西比較,從來獲得「比別人強」的錯覺(如:和運動員比學習成績,和學霸比體育);

② 習慣於拿別人做事情 A 的時間來做事情 B,來假裝自己在事情 B 上做得好(如:「炫耀」自己在節假日做了比別人更多的工作,但也僅僅是在節假日才能如此)。

4. 過度依賴「既有可行路徑」

在工作中,習慣了一件事情的流程後再也沒想過如何改進,只會機械地重複,然後騙自己很充實。

沒有改進,便也沒有剔除糟粕的意識,於是需要重複的東西越來越多,消耗時間也越來越長,到最後,看上去每天做了很多事情,但其實不僅一點進步都沒有,還擠佔了進步的空間。

5. 封閉「強化學習」的通道

在學習或接受信息中,只願意執行最簡單的第一步,卻不願意執行接下來更為複雜的鞏固和應用流程,只聽不說、只看不寫、只學不練,還麻痹自己說學到了很多東西。

而實際上,這種「淺層」的學習遺忘極快,有時還不如不學。比如,天天學英語,卻從不寫英語文章;再比如,天天花大量時間刷知乎,卻從不寫答案、寫總結。

一個人的狀態會越來越糟糕,本質上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持續的給予他負性的反饋。現在的很多人特別熱衷於「時間管理」「個人提升」,殊不知這些所有的嘗試,在缺乏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的前提下,全部都是緣木求魚,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管你主觀上、或是通過互聯網看到多麼大的世界,你的潛意識也不會相信——因為在你的時空假設里和你有關係的就只有這麼一點大的世界,在你固化的生活環境之外的一切,你潛意識裡都認定了那些和你沒有關係。

很多人會說,人的確是會受到環境影響,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受到外部環境的限制。更成熟的態度是,令自己的心智變得更強,令自己能夠應對各種環境,而不是受到環境的干擾。

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心智需要在健康的、且能夠給予我們正性反饋的環境下,才能培養為是健康的。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先經受父母的呵護和照顧,逐漸擁有健康的心智和體魄之後,他才能夠接受高強度的鍛煉,成為一個強者。

我們處理自身和環境的關係也是同理。我們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經受有意識的對於環境影響的認知訓練,所以我們無法直接憑藉自己的認知和意志力去對抗環境的影響。

更成熟的做法是,先有意識地改變我們的外部環境,令環境多數是能夠給我們帶來正性的反饋,我們處於一個舒服而健康的生活環境中時,我們才能夠更健康的去駕馭環境。

怎樣將我們的生活環境改造為健康和舒服的?

一、拓展你生活環境的豐富性。

就像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周末你在家躺床上連玩了兩天遊戲,這就是一個固化的環境。你需要讓自己時不時出去散散步,或者索性別在家裡打遊戲,約幾個朋友出去打打撞球,這就是在豐富你的生活環境;

或者你每天都要去上班,那每天都可以嘗試採取不同的路線去公司,看看不同路上的風景;

和女朋友鼓掌,也別老是那幾個地方那幾個姿勢,多嘗試不同的環境與場合;

這時候有人可能會問:你說的這不就是多嘗試生活的不同可能么?有必要扯到什麼生活環境么?

有必要。

當你理解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對我們的影響之後,你再去拓展你生活的不同可能性,這和你不理解這些去做事情,他們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動機,去做同一件事他帶給你的反饋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練習冥想,你為了讓自己只是每天做滿20分鐘的冥想,和基於對冥想體悟的興趣去練冥想,不僅是結果、連過程的體驗對你來說都會是完全不同的。

二、遠離總會給你帶來負性反饋的生活環境。

我舉個有點無厘頭的例子:有一個女孩,她總是去一家店買衣服。但是那家店的店員對她的態度非常的惡劣,女孩每次去購物她的體驗都非常不好。

而且那些店員因為她經常來,就每次都變著花樣嘲諷她,她好土,選衣服真沒品味,今天的打扮真垃圾。

這個女孩非常的痛苦。但她還是每次都去那家店買衣服。

別人問她明明去那家店總是受侮辱,為什麼還要去呢?

女孩回答:因為我習慣了去那家店啊。

別人問:那去別的店不是一樣能買衣服嗎?換一家常去的店不就行了?

女孩猶豫了半天搪塞道:我太懶了,不想換;新的店說不定店員的態度也一樣惡劣啊;別的店我不熟悉,換新店好麻煩的;

這個例子,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荒唐。但很多人,有無不是在他的生活中重複著和這個女孩一樣的荒唐:一個總是傷害她的男朋友,一份並不理想的工作,一群總是拿他取樂的朋友,來自父母的毫無道理的管束……

他們因為缺乏改變的勇氣,而總是將自己置於這些會給自己帶來持續傷害的環境和關係中。

旁觀者痛心疾首的希望他們能夠改變,希望他們能夠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但往往當事人自己,卻總有著千萬般理由:沒辦法,我愛他,不可能離開他;這份工作雖然不理想,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更好的了;那些人雖然總是嘲笑我,但畢竟是朋友,我不想撕破臉皮……

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即便會承受一定的痛苦、損失、和風險,但令自己從持續負性的環境和關係中解脫出來,這始終只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不是環境和別人在傷害你,而是你自己選擇被別人所傷害。理解了這一點,人才能長大。

三、創造能夠給你帶來正性反饋的環境,並儘可能的將他們固化下來。

建立一段高質量的關係,養一隻粘你的寵物,將自己住的地方改造的溫馨舒適、令自己滿意,每天下班後去那家格調你很喜歡的小酒吧喝一杯,這些,都是主動改造你所處的外部環境的方法。

其實通過改造外部環境來影響自己,本質上是理解並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是完全自主、自由的在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會影響我們。

我們要做的,是意識到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並理解它們能夠影響我們的邏輯,反過來,利用這些邏輯,我們就從被影響者變成了主動的控制者。

清醒的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我們參與「地球online」這場遊戲的最高追求。

最終廢掉的人,多數都是有比較高的理想的人。

我們說一個人廢了,一個隱含的前提是,他本來可以,或者說本來能夠可以的。所以說,開始就沒有多少理想的人,不算廢掉。

平淡是世界的真味,平平淡淡的事堅持久了一樣可以偉大,匠人精神多是如此。任何偉大的事業,把它流程化之後都註定是瑣碎的,無聊的,看似毫無進展的,偉大的意義在於堅持從事瑣碎和流程化的努力,然後水滴石穿成就偉大。

廢了的人,只看到了偉大,沒有看到偉大背後的瑣碎。你屬於哪一種?

很多人可以走進你的生活,很少人可以走進你的生命。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優秀文章分享,請關注我。

by 馬達師兄

馬|達|師|兄

新尚人集團總裁

跨業通聯合創始人

互聯網創業領航者

互聯網營銷大師

一個在創業路上永不消停的90後,深耕電商6年互聯網新兵。

專註於幫助中國實體企業轉型互聯網,徹底解決你缺客戶,缺錢痛苦!

感謝您抽出·來閱讀此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達師兄 的精彩文章:

TAG:馬達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