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不肯刷牙?
經常會聽到,父母們談論孩子不肯刷牙的苦惱。其實,很多成年人也不喜歡刷牙。
有位女生在網路上抱怨男朋友不刷牙。她說,每天她都要督促男友去刷牙,但男友就是不刷。她覺得刷牙是每個人每天必做的事,他們甚至因此爭吵多次,但是男友就是不聽。她說,實在難以理解男朋友為何長期不刷牙。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肯刷牙呢?
(01)
客體關係心理學家梅蘭妮·克萊茵認為,我們在兒童時期和養育著的互動經驗,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模式。
這些早期的關係經驗被內化到我們的潛意識深處。
刷牙是最早的社會化訓練之一,不刷牙又反應了怎麼樣的客體關係?
有位媽媽來諮詢孩子不肯刷牙問題。其實她的孩子最初還是樂意刷牙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有次換了新牙膏之後,孩子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刷牙。
一直以來,她都是給孩子用兒童牙膏,但是那段時間她太忙了,牙膏用完了也沒來得及買。姥姥在帶孩子刷牙的時候,就讓孩子用了成人用的牙膏。
一開始她還以為是牙膏的問題,她曾試著給孩子換了其他的牙膏,但是孩子仍然不願意刷牙。
GIF
後來,我們在諮詢中討論到給孩子斷奶這件事情上才知道,這位媽媽給孩子斷奶的時候,在乳頭上塗了清涼油,這讓孩子感覺非常難受。
雖然很成功的斷了奶,但是那種體驗孩子記憶深刻。
而那時候姥姥給孩子使用的牙膏,是薄荷味的。所以,孩子有過那次刷牙的體驗後,就再也不願意刷牙。
牙膏的味道曾經破壞了,早年口腔美好的味覺或飲食體驗,這勾起了孩子的憤怒和不安全感,勾起了孩子曾經的分離體驗。
孩子在和牙膏的這個客體的關係層面上,有太難受的體驗,所以他不要刷牙。
小時候,因為這個味道,他和母乳有了分離。這次又再一次的感受到了這個味道,而這段時間是媽媽太忙,沒發照顧他,孩子曾經體驗過的分離感受就再一次被激發了。
不刷牙,是為了防禦體驗早期客體關係中,帶來的創傷性體驗。
GIF
(02)
瑪格麗特·馬勒在客體關係模型裡面提到,孩子心理發展的四個階段。
當孩子經歷了一段和媽媽的共生期後,就進入了個體化歷程,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孩子會開始探索和認識自己,這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呈現一個特點,喜歡吃手。
這個意識會激發了孩子對身體的探索,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喜好和選擇。
這些探索最初大多都是通過嘴來完成,也就是我們常常聽說的口欲期。
這個時候的孩子,吃手吃玩具,看見什麼都會往嘴裡放,他們是在通過嘴來認識和體驗事物。
這個過程,是孩子主動去發展的過程,孩子也會習慣這種體驗,哪怕他以後不吃手了,他也有過這樣自主探索的體驗過程。
但是,刷牙恰好違背這個體驗,把牙刷放到孩子的嘴裡,這其實是在完成我們成年人所想要的動作,而未必是孩子主動想要的動作。
GIF
如果從這個層面來看的話,刷牙,就像是一種口腔被入侵的行為。
孩子的自主權受到了干涉和挑戰。尤其是,父母們會擔心不刷牙對牙齒不好,可能會有蛀牙影響發育等等,這是我們成年人考慮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可能對此根本沒有這個概念。
同時,成年人也會因為孩子的不樂意,反覆和孩子講道理,甚至是嚇唬和逼迫孩子刷牙。
這就等於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權力衝突,搬到了口腔衛生的戰場上。所以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刷牙,於是,就出現了拖延和拒絕刷牙,以此來抵禦父母,維護自己的自主權。
不肯刷牙,是因為刷牙被賦予了入侵的意味;
不肯刷牙,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邊界不被父母的意志侵佔。
(03)
有個朋友說,她老公每天只刷一次牙,甚至有時候乾脆都不刷。但是剛戀愛的時候,出門散個步都會主動去刷牙,結婚之後就越來越懶,每天只刷一次都覺得麻煩。
後來,她甚至給老公買了電動牙刷,也就只有在她的督促下,老公才會刷牙刷得正經一點。
這讓我想起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喜歡打扮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
比如他們會留意自己是不是雙眼皮,自己的牙齒美不美白。有的孩子即使小時候不刷牙,在這個年齡段也會變得主動的去刷牙了,為什麼?
因為他們開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外表,而背後的根本動力是,在乎對異性的吸引。
因為牙刷好了,口氣清新,這樣不會遭到異性的反感。同時,也意味可以接吻的幾率更大一些,而不刷牙的話,會有口臭,會讓別人莫名的反感和遠離。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誰會願意和髒的人在一起呢。
GIF
不刷牙,無意識的讓自己口臭,某種層面來說,正好打造了一個和他人接觸的距離。也許是他們潛意識故意要把自己搞得臟一點,以維持一定的人際關係距離。
如果放在親密關係中,那可能是為了,可以防禦接吻產生的性衝動和羞恥感,防禦對性的美好。
刷牙後的口氣清新口腔清爽是一種美好的體驗。無法享受美好有可能是對早年關係的忠誠。
就像那位需要妻子督促才去刷牙的丈夫一樣,在結婚前,他有很強的動力,為了吸引對方,他主動去刷牙,而結婚之後,他用懶來召喚妻子對他的照顧。似乎自己已經沒有了主動刷牙的功能,而刷牙功能的喪失,就好像是對媽媽的召喚一樣。
他把妻子變成了母親,自己彷彿退行成了一個小孩,需要『媽媽』催促著督促著他去刷牙,某種程度上就像在重複體驗早年的客體關係。
不肯刷牙,也許是為了保持一定的人際關係距離,而這樣的距離,可能是對早年客體關係體驗的重複。
GIF
(4)
不肯刷牙的背後,有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
刷牙,刷的其實是一種早年的客體關係。
如果你的孩子不愛刷牙,不願刷牙,一定要去看看,是否因為曾經在刷牙的過程中,讓孩子體驗到了不愉快的情緒,或是讓刷牙變成了親子間的權力鬥爭。
譬如,文章開頭講到的那位媽媽,她後來增加了陪伴孩子的時間,更換了牙膏,也沒有逼孩子刷牙。在接納和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的分離創傷得到了修復,同時也不再排斥刷牙。
另外,父母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轉化問題的焦點,很多的兒童繪本其實都有提到,可以和孩子玩刷牙的遊戲。
《遊戲力》裡面就有一個「刷牙機器人」的遊戲。
孩子只要說一句咒語,就可以把父母變成刷牙機器人。機器人要一切聽從孩子指令,是往前還是退後。當孩子拍拍手的時候,機器人就可以過來刷牙;孩子舉起手的時候,機器人就會立馬停止。
父母在扮演機器人的過程,其實就滿足了孩子從被動刷牙到主動刷牙的意志。
把任務變成遊戲的過程,會讓孩子體驗到自我掌控的感覺,讓孩子覺得刷牙不是父母給他的任務,不是父母意志的干涉,而是和父母一起進行的遊戲。
也許這個過程會有些慢,但是這樣的體驗逐漸形成了習慣,孩子就不會覺得刷牙是件讓人痛苦的事情。
父母希望孩子刷牙這沒有問題,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刷牙變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對立面。
作者:吳在天,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行業從業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
微信公眾號:吳在天(ID:wztroom)
吳在天
心理諮詢師
wztroom
TAG:吳在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