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放映室我不是葯神dying to survive
連續兩次錯過點映後,我終於在《我不是葯神》(以下簡稱《葯神》)首映時間提前後看了公映。(別覺得拗口,也別覺得我在裝逼賣弄名詞,這幾個「映」在《葯神》這部電影上發揮了很多作用,有的也是爭議的一面。)
從一開始的媒體高預期到點映的口碑一路飆升再到還未上映票房便破億,《葯神》一路高歌猛進,豆瓣打分達到了國產片近幾年史無前例的9.1分(公映後下降里0.1),被眾多自媒體冠上了「年度最佳國產電影」的稱號。
看完電影后,由於豆瓣無法給半星,三星半的打分讓我在給三星還是四星的問題上糾結到現在(此文推送後我的豆瓣依舊沒有標記、給分)。朋友圈裡漸漸冒出的評價也契合主流的風向標——好評如潮。
在「50周」電影群里跟群友討論觀後感時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談到《反派影評》會如何評價時,我預計波米會給出5分的分數。果不其然,波米在最新一期節目里給出了5.5分。
好評也好、惡評也罷,電影是客觀存在的,而觀影人的感受確是主觀的。畢竟觀影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別人的任何言論都無法代替電影帶給你的觀感,當然,劇透除外。(此處鄙視「雛菊」三分鐘)
博士買驢了半天,還是回到電影本身上來吧。
影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徐崢的原型陸勇演繹了一個中國現實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文牧野選擇如此敏感的題材拍攝自己的處女作,除了勇氣應該還有自信,畢竟如何在通過審查和全力表達兩端遊走,十分考驗導演拿捏劇本的功力。某種程度上來說,公映即是勝利,為了公映而在劇情上做出的妥協都是可以理解的。
本人無意劇透,故事梗概就不細說了,文字就留給角色和演員吧,當然還有自己的感受。
影片開頭的幾個矛盾衝突便讓徐崢的中年危機在鏡頭前一覽無餘,在電腦前打發著毫無希望的中年生活,時不時地和現實做著幾下無力的抵抗,在現實強有力的反擊下更顯得無奈而又懦弱。
有一個鏡頭,徐崢開著麵包車離開醫院。鏡頭給到了麵包車裡的後視鏡,後視鏡里露出一張煙霧籠罩下的中年男人的愁容,鏡頭隨著眼皮一抬,便是他重病的父親。一個窄窄的後視鏡里,折射出的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困境。
一年後的一個類似的鏡頭中,徐崢從豪車的反光鏡看到老呂的妻子下跪,鏡頭一轉再次轉到了車裡的後視鏡,此時的後視鏡中沒有香煙燃起的煙霧,也沒有後排躺著的父親。這一次窄窄的後視鏡里,折射出了他道義和情感上的困惑。
縱觀全片徐崢的表演基本跟近幾年他出演的電影在一個水準上,中規中矩,說不上有多出彩,算是正常發揮吧。畢竟程勇這個角色跟《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里馬修麥康納出演的角色在複雜程度和層次感上都不一樣,需要的方法和體驗也不盡相同,自然也沒有什麼可比性。拿他去與馬修麥康納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里的表演做比較,不論褒貶都有失公平。
相比之下,王傳君的演出倒是讓人眼前一亮。走出愛情公寓的他並沒有很多作品問世,《羅曼蒂克消亡史》中的角色戲份不多,在一眾明星的照耀下,作為一個上海人出演一個小赤佬也算是本色演出吧。
此番再次出演一個上海人,卻和之前出演過的所有角色大相徑庭,沒有了「分分鐘切腹給你看」的自帶喜感,也沒有了笑稱印小天「童子雞」的痞氣。未到中年就直面危機,烏青的眼圈、消瘦的臉頰、略微的駝背,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病態。面對生存、生活、生意,他展現出的怯弱、隱忍、無奈、不甘讓人心有憐惜。
(圖網侵刪)
特別是影片中段散夥飯那場戲,經歷了「蕭敬騰」和徐崢的激烈衝突和「郝蕾」和楊新鳴的無聲抗爭後,王傳君用一個眼神、一句台詞、一個轉身奉獻了他全片最為精彩的表演,那個眼神中夾雜著骨子裡的懦弱、殘存的希望、生存的期望和內心的無奈,讓人看了無比扎心。總的感覺,王傳君的表演有些蓋過了徐崢的風頭。
周一圍挾《綉春刀》和《聲臨其境》的餘威,最近也是十分的火,只可惜角色受限,發揮餘地不大。95曾和我討論如果段奕宏來演警察這個角色會不會表現得更好,兩人各有千秋,答案也是不得而知了。
(圖網侵刪)
王硯輝的演技更不用說了,烈日灼心結尾時的演出,短短几分鐘入木三分,讓人過目不忘。只是《葯神》的劇本讓他最後在局子里的行為失去了動機,但是王硯輝的表演是無可挑剔的。
剩下幾個配角的演出也都可圈可點,長得像郝蕾的譚卓、長得像蕭敬騰的章宇、長得不像金士傑的楊新鳴,在各自為數不多的戲份里都奉獻了自己的演技。只是幾個配角的設定不知道是否有原型,有些刻意和功能化。
片中的很多小細節也值得一說,帶著時代感的智能ABC、嘩啦嘩啦的鍵盤、大屁股CRT顯示器還原了故事年代。周一圍的皮夾克也讓人聯想到廖凡在《白日焰火》和段奕宏在《暴雪將至》里的裝束。
《葯神》作為導演的處女作在整體大框架還不錯的情況下,還是存在很多小毛病的。除了前面提到的配角程式化、功能化的問題外,個別角色過於臉譜化,甚至有點眾人皆醒我偏要醉的感覺。面對如此現實的問題如何保持客觀的展現很考驗導演功力,可惜的是片子還是在煽情上用力過多了。
影片一開始就將矛頭對準了正版藥廠,有意無意地將背後真正的矛盾一筆帶過,不知是為了過審有意為之還是本身立意的問題。
全片下來,前半段的節奏感覺不錯,後半段的劇情發展就流於套路了。王傳君第一個加入必定也是第一個走的,剃了頭準備回家的基本就要領盒飯了,一開始強調的口罩後面必然也會用來煽情。
黃毛死之前的那場大場面的追逐戲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一開始還以為這麼追逐下去的結果是黃毛駕車沖入海中捨身取義。後半段徐崢的角色形象塑造又回到了一味的「高大全」的老路上,特別是結尾的處理,刻意煽情的痕迹太重了。
張院士在99%的戲份里詮釋了一個假藥黑心商家的真實面目,卻在最後1%的戲份里成了一個重情重義、盜亦有道的良心商家,過於突兀的轉變讓人無法接受。
王傳君老婆在後半段特別是王傳君自殺後對待徐崢的態度值得商榷,畢竟「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一味地把徐崢逼向唯一的出路難道是為了強調「窮病」的可怕?
扯了半天,我感覺,在《邪不壓正》、《地球最後的夜晚》、《江湖兒女》等一眾我很期待的電影還未上映前,一切稱呼都有點為之過早。
TAG:碎碎念念歲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