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解說師:地心引力,面對太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電影解說師:地心引力,面對太空,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失重和重力啊,都有兩層的含義,均包含在物理層面和精神層面上的,那麼作為人類社會個體,在人群當中的失重,在生命長河當中的失重,人可以說是無所依附的,缺少被愛的溫暖和愛人的力量,沒有了目標,也沒有了期待,自我囚禁在舊牢籠當中的不能解脫,生命進

入了無助、無望的懸空狀態,這樣的人生,如何定位生命的內核呢,如何能夠燃起生命的熱情和生命的渴望呢,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將懸浮在半空當中的人類吸回到地面,讓他們活在當下,直面人生,鼓起勇氣,腳踏實地的,一步步的前行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為您帶來這部

電影叫做《地心引力》。

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因陶瓷隔熱瓦脫落,在返航過程中,不幸爆炸墜毀。從那時候開始,太空梭每次執行任務,都要在國際空間站停留並翻轉,由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拍照檢查隔熱瓦的完整性。十年後,以國際空間站和航天為背景的太空電影《地心引力》上映

,此時,距太空梭全部退役並告別國際空間站已經過去了兩年的時間。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的歷史上,《地心引力》是首次被選為開幕片的3D電影,這部電影在中國大陸上映之前,已經被國外媒體捧上了神壇,但是與此同時,也遭受了不少的質疑。一些理工男開始對科技細節進行吐槽,很多觀眾認為,電影的劇情只能用呵呵來形容,這都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對於這部電影,幾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加避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一部分鼓吹「航天無用論」的所謂的意見領袖,則被擊碎了睾丸,然後默默低下自己無知的頭顱。宇航科技作為當今最高科技水準的代表,拋開可能帶來的科技成果,國家軟實力的作用,通過《地心引力》得到了一次有說服力的呈現。如果沒有航天科技,永遠也不會進入電影的設定中,當美國人完成人類首次登月壯舉的時候,他們故作姿態地說了一句,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而事實上,這個全人類只包括那些能夠登上去的國家,不管阿方索-卡隆是否有意加入中國元素來迎合龐大的大陸市場,我們首先必須有能夠讓人迎合的硬體和實力。

在嚴格意義上,《地心引力》並不算是真正的科幻電影,如果非要說它是科幻片,只能說這個故事發生的可能性是極其微小的。除了現實中的宇航員不可能像電影中那樣,在飛船著陸後自如出艙,這部電影沒有任何的科技前瞻性,缺失來自未來世界的元素和虛構,它只是一個在目前科技水準之上構建出來的懸疑驚悚故事。但是,因為太空環境與觀眾生活相距甚遠,再加上對宇航科技的仰視姿態,並沒有多少人去懷疑,它的科幻含義。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地心引力》在技術層面上的硬傷並不值得我們去深究,它只是一部描繪太空危機的電影,而不是科普紀錄片。即使電影中出現的航天器根本不是一個軌道傾角,憑藉滅火器就能完成變軌逃生顯得天方夜譚,即使國際空間站等載人航天器所在的近地軌道幾乎不可能發生衛星碎片碰撞事故,碎片的運行速度也不合常理,但是,太空碎片和宇宙中可能對宇航員造成生命威脅的其他危險一樣,都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上,剝除為了完成故事進展而出現的科技瑕疵,《地心引力》在大部分科技細節上的呈現,都值得稱讚。

自從20世紀70年代,「土星五號」火箭先後6次,將宇航員送上月球之後,美國已經有40多年沒有專門發展運載火箭技術,轉而使用太空梭進行空間任務。在太空梭退役的前10年,出於安全等因素的考慮,國際空間站更多的時候只能依靠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進行運輸任務,各國宇航員最熟悉的就是聯盟號飛船,而神舟飛船又和聯盟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背景知識都在電影中飛船的按鍵和艙內布局上得到了詮釋。在拍攝上,長鏡頭愛好者阿方索-卡隆再次發揮到了極致,開場一段17分鐘的偽長鏡頭直接將人拉入了太空的環境之下,而除了電影的運鏡,它的配樂,也讓人不得不提。舒緩,柔和而又流暢的運動鏡頭,彷彿像人物一樣失重了,而配樂則將驚悚緊張的氣氛完整地塑造了出來,當碎片擊碎國際空間站,身臨其境般的體驗恐怕連真正的宇航員也只能在電影中感受。

電影的主創們沒有一個人去過太空,為了完成對於太空的高度模擬,攝製組試驗了很多拍攝手法。好萊塢的很多電影,都推動了電影技術的革新,《地心引力》也可以被算在其中,但是由於技術的瓶頸,它最後還是將3D拍攝,轉為後期轉制,而就最後結果來看,它的3D效果能夠以假亂真,這讓無數觀眾開始想一個問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評價這部電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太空題材電影」顯然有過譽的嫌疑,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相比《2001:太空漫遊》那樣,讓人看三遍,睡三次的太空電影,《地心引力》顯然在科技性、娛樂性、故事性和寓意性等各個方面,都做到了優秀的協調,而相比複雜的拍攝方式,電影的故事卻非常簡單,這是一個太空版「拯救大嫂瑞恩」的故事,美國人的救世精神加上中國人的幫忙,順便調侃一下老冤家俄羅斯的間諜衛星,但如果真的以為,這個拍過《人類之子》的傢伙,只甘心於講述簡單的商業故事,觀眾應該懷疑首先自己的腦洞了。

伴隨著簡單的劇情發展,《地心引力》一直在討論人類自身,當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瑞恩-斯通博士,從太空災難中返回國際空間站,在艙門輪廓的映襯下,她蜷縮得像一個在子宮中孕育的嬰兒,一個新鮮生命的誕生也從此開始。而糾纏的降落傘繩索,彷彿是嬰兒的臍帶,直到她踉踉蹌蹌地重新在大地上站立走動,生命從孕育到降生的全部歷程,被隱喻到了這個故事中,

同時,這也不僅僅是身體的重生,更有著精神的重塑,在斯通博士和由喬治-克魯尼飾演的任務指揮官之間的對話中,他們談到了博士早夭的小女兒,在斯通博士與地面意外的連線中,她聽到了嬰兒的啼哭,斯通博士在幻覺和夢境中,找到了繼續生存的理由,

並將喪女之痛,轉化為美好的沉澱,在生命的掙扎和質問中,挖掘生存的意義。當人處於失重的狀態,精神也會隨之空靈,也許,沒有比在孤獨無助而又失重的太空中,討論生命更適合的地點了,生命的誕生過程,充滿了掙扎和痛苦,但是,最終都會轉化為堅強和偉大,人類之所以要發展宇宙科技,之所以會一直探索宇宙,很多時候是在探討一個根本意義上的問題,人類從何而來,我們是否孤獨,這個意義如此單純,就像電影中那壯麗的藍色星球,我們努力擺脫地心引力,卻終究要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解說師 的精彩文章:

電影解說師: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開創了中國的電影的獨特時代!

TAG:電影解說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