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解決輕資產「痛點」?電影金融或迎臨界點

如何解決輕資產「痛點」?電影金融或迎臨界點

國內電影行業有哪些金融服務和產品?金融行業如何與電影結合?在當下的電影行業,這對於一部分從業者而言,似乎還是較為陌生的話題。

隨著行業大勢改變,越來越多的行業聲音認為,電影行業與金融的結合已經到了某種臨界點。

一方面,電影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缺少現金流,資金需求量大。針對電影項目的各種投資都在減少。部分銀行文娛貸款收緊,少量的放貸也僅針對少量固定的企業;另一方面,不確定會在何時成為爆款的電影高回報誘惑著金融家、投資家們,彷彿總有機會賭到下一個《戰狼2》。

但現實在一遍遍提醒著他們,這個行業擁有天使般的誘惑,也有魔鬼般的風險。

文娛貸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目前市面可查到的銀行貸款產品發現,已有不少於11家銀行曾推出與文娛貸款相關的產品,這其中,北京銀行、杭州銀行、華夏銀行等多家位列其中。

2014年3月17日,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提出創新文化金融體制機制;創新符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其中,明確指出在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擴大融資租賃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股權質押貸款等適合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創新產品的規模,探索開展無形資產抵質押貸款業務,拓寬文化企業貸款抵、質押物的範圍。

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獲悉,作為最早的一筆貸款,招商銀行深圳分行發放華誼兄弟《集結號》無抵押貸款時,採用的風險約束手段是控制現金流、循環報賬制,上一筆錢花完才發放下一筆。

此後,招行深圳分行又在2013年推出了「文創貸」產品,摒棄了抵押物要求,弱化了財務報表的判斷,聚焦核心價值,降低了准入門檻。獲批企業可獲得期限2年,金額500萬至5000萬的授信額度。

北京銀行是文娛貸款中最活躍的銀行之一。於2009年推出針對小微企業的創意貸,涵蓋文藝演出、出版發行、影視製作等多個業務。據悉,未來還將推出創意貸2.0產品,研發專屬文創供應鏈產品,探索結合票房分成等的投貸聯動服務模式,與保險公司探索完片擔保模式。

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獲悉,獲得創意貸的企業,需成立時間1年以上、註冊資本不低於100萬元;項目獲得相關部門立項批准;已進入實施階段,企業自投比例不低於30%;如申請版權質押,應該確保關係清晰,借款人具備版權質押條件;且企業具備相關項目的成功操作經驗。

2015年10月,北京銀行推出針對初創型企業的文創普惠貸,通過「評分卡快速審批」模式,為企業提供500萬元以下貸款。

去年10月,北京銀行「IP產業鏈文化金融服務方案」發布,為核心IP的孵化、流通、開發、衍生提供融資支持,並從股權融資的角度滿足IP投資過程中的資金需求。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北京銀行文化金融貸款餘額已超53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500餘億元,支持文創企業總數達5000餘戶。

此外,杭州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江蘇銀行等多家銀行紛紛推出了貸款產品,貸款條件和模式各不相同。記者採訪獲悉,除了上述銀行,四大行中,也有部分銀行看好文娛行業,並正在醞釀相關產品。

輕資產估值

與傳統企業不同,文娛貸款是輕資產模式,缺少土地、大型設備等可抵押物,其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和版權等無形資產。這也是行業貸款評估的痛點所在。

根據《擔保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商標專用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可以出質質押貸款。產權人及銀行對知識產權的價值認同是否統一,這就需要無形資產評估機構為其評估客觀的公允價值。

如何給輕資產估值?

一位對電影金融頗有研究的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評估價值的核心在於版權,包括貸款方所擁有的具體版權細則、許可權,及其許可權可帶來的變現空間等。這些是輕資產評估的核心邏輯。

曾投資過電影項目的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在評估貸款人資質時,由於缺少對輕資產的評估體系,經常在判斷時唯經驗論,出現貸款發放不合理的情況非常常見。

演員陣容、班底一度成了判斷的重要依據,而非對無形資產的系統評估。「能貸款的公司不需要貸款,需要貸款的公司貸不到錢。」一位電影金融從業者對記者感慨。

記者採訪查閱獲悉,中通誠資產評估集團的業務中對文化傳媒有所涉獵,並在2012年完成了《版權價值評估方法與應用》《文化企業資產評估研究》等課題研究。

在其服務的客戶中,記者查閱到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民生銀行等,但這其中,有多少案例為文化行業資產還不得而知。

由原中國專利局於1994年創立的連城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由國家機關創辦的無形資產評估機構,主要業務為知識產權評估,是目前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抵質押貸款評估的指定評估機構。此外,還涉及知識產權融資業務。

作為貸款的核心環節,評估系統依舊是行業痛點之一,也同時釋放了巨大商機。

在好萊塢的早期發展階段,石油資本、金融資本曾充當重要角色。資料顯示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個人資本進入行業;90年代,保險公司、退休基金等機構進入好萊塢;2004年後,包括美林、瑞士信貸、IDG等在內的華爾街基金代表們,尋找與好萊塢的結合,也成為最早的金融資本,領銜者便是來自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數據顯示,好萊塢拍電影的成本,其中25%來自銀行貸款,超過50%的部分來自基金融資。

相比之下,國內顯然處在初期。

不過,完片擔保、製作保險等在好萊塢慣用的金融手段,從未停止在國內試水。如今,除了美國電影金融公司(下稱FFI)金融服務外,國內多家影視公司嘗試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完片擔保服務,國內保險公司中,目前只有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PICC)與FFI完成簽約,為FFI在國內的服務出具保單。

新入局者也在虎視眈眈。阿里影業在內的互聯網影視公司,正在積極探索電影金融,試圖在電影金融「風口」來臨前,找到合適的路。保底發行等方式,則是國內電影商人們對金融手段的另一種探索。

行業需求正在擴大,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其他正在萌芽的金融產品,接下來的變化都值得關注。(本報實習生繆佳斌對本文亦有幫助)

(21世紀經濟報道 吳燕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銀行系移動支付加速發展 交通銀行信用卡多元創新
香港故宮動土 西九文化區初具雛形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