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軍:《論副詞「只」的場景聚焦用法》

夏軍:《論副詞「只」的場景聚焦用法》

GIF

漢語學界一般認為副詞「只」的語義是「限定範圍(和數量)」。但這樣的說法似乎不太適合解釋「只」的下列用例:

(1)姑娘的喊聲未絕,只見一個年輕人飛也似地跑過來,一伸手抓住馬韁繩,那馬立刻安定下來,不再狂跳打轉轉了。

(2)未等他問出聲來,只聽門外傳來亂糟糟的人喊聲,馬叫聲,狗吠聲,亂成一片。

漢語工具書很少談到「只」的這種用法。迄今僅見馮志純《現代漢語用法詞典》(2000)為之設立了一個義項:「表示情況迅急地或突然地發生或出現」,但似也難以解釋下列用例:

(3)此時,宋查理無限愛憐地抱起剛剛出生的孩子仔細端詳,只見她胖嘟嘟的臉蛋,紅潤的小嘴,渾圓的胳膊兒一舞一搶,煞是可愛。

(4)上海市市長徐匡迪介紹說:「這是使用的無土栽培技術,蔬菜靠吸取下邊的營養液生長。」李鵬彎腰拔起一棵生菜,只見葉子翠綠,根須雪白,不見一粒土。

(5)士兵們圍上來,問長問短,只聽湯山微笑著說道:「他倆是想把俺治死……」

(6)夜裡,徽因睡不著覺,只聽到平綏路上的車輛聲隆隆不斷,那聲音自北向南,徹夜不停。

(7)漫步在楊浦大橋高高的橋面上,只感到天地悠遠,江風浩蕩。

(8)今天,當我走進綠色的原野在別墅式的農家庭院默默徘徊沉思時,我只感到內心深深的慚愧和無言的沉重懺悔。

語料考察顯示,該類用法中的「只」後總是緊接著一個感知類動詞性成分(V[感知]),以及一個具有相對完整敘事功能的語段(S),形成「只+V[感知]+S」格式。其中V[感知]包括「見、見得、看見」「聽、聽見、聽得、聞」「聞到、聞得、聞著」「感到、感覺、覺得、感覺到、感、覺」等。S通常是一個主謂片語或小句組(如例1-7),也有時是名詞片語(如例8),但往往與具有完整敘事功能的相應的主謂片語具有變換關係,或者自身就有獨立的事件陳述功能。例如:

(8』)今天,當我走進綠色的原野在別墅式的農家庭院默默徘徊沉思時,我只感到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慚愧和無言的沉重懺悔。

(9)說也奇怪,只聽一聲巨響,那寨拉夫突然像倒柴一樣撲倒在地,一動也不動了。

S還有兩方面的特點。其一是敘事生動具體,富有現場感,常描述具有感知衝擊力的事件。對比例1、3、4和下面幾例可見,若將相關描寫改為平實敘述,句子可接受性會受明顯影響:

(1』)?姑娘的喊聲未絕,只見一個年輕人過來了。

(3』)?此時,宋查理無限愛憐地抱起剛剛出生的孩子仔細端詳,只見她胖臉蛋,小嘴,胳膊兒擺動著,很可愛。

(4』)?……李鵬彎腰拔起一棵生菜,只見葉子是綠的,根須是白的,沒有土。

語料分析顯示,S描述的事件常常具有突發性,但這種事件突發性並不是必需的。比突發性更為本質的,應該是事件的感知衝擊力。具有感知衝擊力的事件引起人的高度關注,從而感知到場景的具體細節。事件的突發性只是具有感知衝擊力的常見因素之一。

董秀芳(2007)曾指出使用「只見」具有「現場感和動態感」。從本文的調查來看,這一點其實也適用於「只」和「見」以外其他感知類動詞性成分組合的情況。

S的另一特點是帶有主觀評價性。這種主觀評價傾向有時明示(如例2、例3中的「亂成一片」「煞是可愛」),有時暗示(如例4中的「葉子翠綠,根須雪白,不見一粒土」——多麼神奇!)。

副詞「只」的這一用法(或者說「只+V[感知]+S」格式)具有鮮明的語體風格特徵:從時代角度來看,具有近代白話文學作品風格,當代作品中的用例帶有明顯的模仿近代白話作品的色彩;從功能角度來看,「只」的這一用法只適合作形象的文學性描述,而不適合用於平實的說明或雄辯的議論,因而在日常口語以及風格較為平實客觀的科技文體、議論文體中都極少見。

本文認為,此類用法中副詞「只」的基本表達功能是場景導入和聚焦。請看下例:

(10)

a. 他剛轉過身,聽見背後有一輛摩托車「轟」地一聲開過去了。

b. 他剛轉過身,聽見背後有一輛摩托車開過去了。

c. 他剛轉過身,只聽見背後有一輛摩托車「轟」地一聲開過去了。

d.?他剛轉過身,只聽見背後有一輛摩托車開過去了。

e.??他剛轉過身,只聽見背後有車開過去了。

對比可見,感知動詞前「只」的存在,必然喚起受話人會對下文場景事件(且提供具感知衝擊力的細節信息)的期待。這種期待得到滿足,則語感自然,否則接受度就要受到影響。因此,「只+V[感知]」在這裡不僅起著場景導入作用,還起著場景聚焦作用——好比攝影作品的焦點必定會展現出細節信息一樣。而在「只+V[感知]」中,「只」是該表達功能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寬泛的意義上,不妨認為這裡的「只」具有場景導入與聚焦功能(以下將「只」的這種用法簡稱為「只」的場景聚焦用法)。

此外,從話語的篇章功能來看,場景聚焦用法中「只」的存在也是一種銜接手段,可以增強前言後語的連貫性。

「只」的場景聚焦用法與其基本用法看似相差很大,其實具有內在的聯繫。根據本文作者的觀察,人們在用「只」的時候,有兩種主觀傾向。其一,表示「淡化」,強調 「不足」,認為和備選的母集成員全體相比,「只」後限定的對象範圍較小、數量較少、價值較低,甚至於不值一提。其二,表達「凸顯」,強調「重要」,認為和備選母集中的其他成員相比,「只」所限定對象的價值、重要性尤為突出。這兩種差異顯著的主觀傾向是人對「只」基本語義結構的主觀利用造成的。在「只」的基本語義結構中,母集、真子集、補集的存在是相對客觀的,但是選擇真子集與母集做對比還是選擇真子集與其補集做對比,是想說明「差距懸殊、寡不敵眾」還是說明「量差雖大、以少勝多」,取決於說話人的主觀意識。「只」的場景聚焦用法很可能由後一種主觀傾向發展而來:從強調「只」後對象的較為具體的語義價值和重要性,發展為強調「只」後描寫內容較為抽象的在篇章表達上的重要性、凸顯性。這種由語義強調到語用強調的演化,由實到虛,符合詞義演化的一般規律。

至於「只」的篇章銜接功能,可能源自其基本用法的語義結構原型:在上文給定一個範圍之後,下文里「只」限定其中一部分,因此「只」前後組合的成分具有語義上的內在聯繫。這種在基本用法中經常出現而形成的實在的語義聯繫會使母語使用者形成這樣一種語感——副詞「只」的上下文總是有密切關聯的。而在沒有語義關聯基礎的情況下,對這種關聯語感的利用就促成了「只」的篇章銜接功能。

場景聚焦用法中的「只」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範圍限定副詞,它的性質已經虛化,至少具有以下兩種性質。其一,這裡的「只」可分析為「依存於前言後語、劃分說話單位的界標」「為進行中的話語提供語境坐標的語言手段」,算得上一個話語標記。其二,副詞「只」後的S通常必須描繪生動形象,富有細節信息——這都是強化行為。依據唐正大(2013)的相關論述,場景聚焦用法的「只」可以算得上一個典型的強化敏感成分。

通俗地說,在副詞「只」的場景聚焦用法中,「只」是一個標示「內有大戲」的廣告牌,「只」後的生動細緻描繪正是與廣告牌呼應的「精彩大戲」;「只」的運用不僅為「精彩大戲」做了良好的鋪墊,更把「精彩大戲」和上文緊密聯繫了起來。可能正是因為「只」的場景聚焦用法具有這一修辭功能,才被廣泛運用於評書小說、新聞報道等文體中,起到了有效烘托氣氛(標示焦點,提前鋪墊)、牢牢抓住讀者(關聯篇章,環環相扣)的作用。

將場景聚焦功能歸於副詞「只」,是一種基於還原論的分析。如果從整體論的視角來看,我們也可以說是「只+V[感知]+S」結構具有場景導入、聚焦描寫的功能。根據這樣的解釋,我們在相關辭書中無需為「只」單立義項,而應描寫一個由「只」參與構成的「只+V[感知]+S」結構。從形式上講,這一結構有常項有變項,且變項都有一定的特徵限制;從功能上講,這一結構具有從各部分簡單組合無法推導的功能。因此,也完全可以將「只+V[感知]+S」作為一個語法構式來描寫。基於還原論的做法和基於整體論的做法可以視為出發點不同的兩種研究方法,二者可以互相補充。在基於還原論時,要充分考慮語境,充分考慮語法結構中任何一個成分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凡是存在協同作用的一定不能做斷章取義的片面分析;在基於整體論時,也應充分重視結構的可解析性,深入挖掘、精確定位每一個成分在結構中的作用,凡是能夠落實到具體成分的就不要滿足於籠統的整體描寫。這也正是當今國際語言學界辭彙主義研究與構式主義研究日趨融合的發展態勢。

原文刊於《中國語文》2018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夏軍(1978-),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北京大學與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任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興趣為漢語語法學以及相關應用領域(語言信息處理、語言教學等)。在《中國語文》《語文研究》《當代修辭學》、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Processing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若干篇。研究成果曾獲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瀋陽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若干。

>>> 語言所網路信息化工作室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語言學 的精彩文章:

李煒 石佩璇:從給予句S2、S3的選擇看漢語語法地域類型差異

TAG:今日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