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刷屏:是否會讓國內醫學界某些專家蒙羞
青鋒
國產電影《我不是葯神》近幾日在網路上刷屏,不少平台乃至網友都給予了極大關注,不少人試圖找出背後的原因,並把問題指向「抗癌藥為何貴?印度為何便宜?」等等,甚至也有不少有責任感的人關注到為何會有大病返貧等等現象發生。青鋒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透過大家的議論,青鋒感覺,我不是葯神刷屏,應該讓國內醫學界某些專家感到羞愧。
說我不是葯神讓國內醫學界某些專家感到羞愧,估計不少人會感到青鋒所說有點唐突,甚至說,這和國內醫學界專家根本就不搭邊。要想說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說一下為什麼國內抗癌藥貴,印度卻很便宜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有一定的原型,儘管當事人說電影中主人公的故事與其個人經歷並不完全相同,但其經歷可以讓我們看出國內醫藥界某些問題的存在。記得這個主人公原型的事情幾年前就曾引發過輿論的關注,並曾成為公共話題。據報道,早在2002年,一個叫陸勇的男子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治療這個疾病,就必須服用一個叫格列衛的葯控制病情。這種葯屬於進口藥品,在國內一個月需要花費兩萬多元,陸勇為此兩年就花了50多萬人民幣。
轉機發生在陸勇接觸到了印度葯企生產的一款仿製葯,他作為實驗對象,測試藥物的有效性。這在行業中被稱作試藥人。就是新葯在研製過程中,需要有一定量的病人來試用,以確定藥物是否有效。不論是業內還是業外都知道,凡是做試藥的對象,都具有相當的風險性。慶幸地是,陸勇認為這款仿製葯的藥效不錯。在自己使用的同時,把藥物推薦給了更多病友,並幫他們從印度代購仿製的格列衛。陸勇的行為,一度曾被定為「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檢察院提起公訴。後被認定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和金融管理法規,但尚不構成犯罪,公檢部門撤銷了起訴,這曾引發輿論高度關注。但這裡不是討論這些問題,只是藉此引出,為什麼印度可以生產出仿製葯,而我們則必須要從國外進口?
有人指出,一款好葯的誕生,更像是「十年磨一劍」的過程。拿格列衛為例,有報道證實,從發現靶點到獲批上市,這款葯耗費了約50年時間,製藥企業諾華投資更是超過了50億美元。如此來看,投入非常巨大,不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不會做這樣的試驗。這讓青鋒想起,曾經一個時期,國內某些葯企只想著追求利潤,對於利潤低的葯,比如土霉素等,就放棄生產,甚至有的變著法將某種低價葯修改一下配方,然後換個名字以高於原來幾倍的價格上市,獲取高額利潤。說白了,就是某些葯企放棄了責任,掉進了錢眼裡,只想著從患者身上撈錢。
之於為何印度能仿製格列衛而國內不能仿製,不少媒體在有關報道中已明確,中國、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執行專利保護。換句話說,在這種藥物專利保護期內,相應藥物的仿製葯在中國是不能製造的。而印度則不同,印度適用於專利強制許可。也就是說,在印度,當專利危害到居民健康和國家安全的時候,國家有權不經過專利所有者的同意,將它強制許可給本國生產廠家來進行強制仿製。所以,這就是中國不能仿製格列衛,而印度可以大量生產仿製品的原因。
儘管我國加入了專利保護,不能仿製格列衛這種類似的藥品,但為什麼國內醫學界的專家就不能自己研發抗癌、抗白血病的藥物呢?
報道稱,格列衛的研製成功,成就了數位美國科學院院士,還催生了不少醫學上的重大發現。這至少說明,一種藥物的研究成功,不只是會有經濟的投入,還會成就更多。這道理,不僅美國的格列衛研究可以證明,中國青蒿素研究成功,成就了屠呦呦,讓她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同樣也可以證明。而近年來,國內醫學界少有重大發明,或者重大研究成果出現,說明國內醫學界某些專家並沒有下真功夫,亮出真本事,因而,據此可以說,我不是葯神刷屏,應該讓國內醫學界某些專家蒙羞、感到羞愧!
※班主任被學生家長帶人毒打:這副局長比「前嚴夫人」還跋扈
※又見校門口持刀傷人:行兇者為何多選擇在校園內外作案?誰能破解是何動因?
TAG:今日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