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弔橋溝藏龍洞記
文/陶建軍
【作者簡介】陶建軍,麻城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1987年7月麻城師範畢業後參加工作,先後在麻城市乘馬崗、南湖辦事處中小學任教語文、地理課程,後到麻城市特教學校工作,如今,在麻城市木子店鎮從事精準扶貧駐村工作。在學校讀書時就時有作品發表。駐村以後,認真講述扶貧故事,較好地傳遞了駐村扶貧工作正能量。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位於鄂皖交界處一個重要的關口,叫做長嶺關。長嶺關有個有名的歷史遺迹弔橋溝。於是有人說:茫茫長嶺關,悠悠弔橋溝。雄踞大別山腹地,江淮分水嶺上,方圓近十平方公里,聚大別山之靈氣,匯大自然之精華。
長嶺關位於麻城木子店鎮東部,是個天然要塞,它嶺分江淮,關守三省。東界湖北麻城,西接安徽省金寨縣,南界羅田,北界河南商城。
嘉靖中葉,九龍灣一帶兵起,兵備僉事沈龍議建守備府於此。
清咸豐九年(1859年),湖北巡撫胡林翼諭練紳鄭家駒於此建立鎮安卡,設卡門1座,碉堡2座,大小炮台3座。
1864年(同治三年)6月下旬,太平軍、捻軍過此,8月下旬,太平軍攻佔長嶺、松子二關,殺清軍指揮徐連升、白雲清等4人。
今此關雖廢,但石條上"鎮安卡"三字以及另一石塊上"天子萬年"等石刻尚存。
當地群眾更傳有"沙堰集,泰山縣,長嶺關,金龍寶殿"的順口溜,可見當年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長嶺關村的腹地弔橋溝,傳說是當年太平軍攻打熊太寨時,在長嶺關里一個山谷中修築的弔橋,如今雖然弔橋已經毀掉,但是弔橋溝所在的山谷,山高林密,岩懸壁峭,水清潭幽,寨險廟靜,樹古石奇,鳥語花香,珍稀動植物眾多,名貴林特產豐富,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人文典故令人神往。
更有張體學養傷的紅色故事,讓弔橋溝名聲遠播,遊人如織。
帶著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我們來到弔橋溝,瞻仰當年英雄避難的遺址。
據嚮導介紹:原湖北省首任省長張體學在戰爭時期,因負傷在洞中休養三天三夜,當時有村民漆承英(人稱漆大嫂)冒險為他送飯,這個故事一直在長嶺關村傳為美談。
翻閱有關歷史記載,1933年9月27日,紅二十五軍根據鄂豫皖省委決定向鄂東北轉移,在經過潢麻公路時,遭敵人截擊,張體學所在獨立營被阻,被迫返回皖西北,隨後被改編為八十四師。10月11日於八十二師合編為紅二十八軍,張體學調入軍部任首長貼身交通員、警衛員。
在一次轉移時,軍長徐海東將部分公款(銀元)交給張體學背著,並囑咐他一定要保管好。途中,軍部機關部隊被敵人包圍,徐海東帶領十幾名警衛人員為軍部打開通路,戰鬥到晚上突出重圍,第二天早上清點人數時發現張體學不見了,軍首長便派人回原路尋找,張體學背著沉重的錢袋,直到第四天才找到自己的部隊,將銀元一塊不少交給軍部。
原來張體學在弔橋溝藏龍洞中養傷三天三夜,當時有村民冒險為他送飯。
這個村民到底是誰,一直是歷史謎題,經過多年尋找,反覆論證,近年來,才得以破解。弔橋溝住戶熊明學介紹說,就是他家奶奶。
奶奶臨終前交代一定要隱瞞這件事情,她不願意因為救護傷員這些小事,讓青史留名,要讓自己的後人做一個平凡實在的人。因為面對著那些為了革命事業不惜犧牲生命的人們來說,救護傷員這些小事,在老人看來,確實是微不足道。
歷史謎題,就這樣大白天下:當年熊明學的奶奶漆承英,在曬穀石旁發現了負傷的張省長,張省長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她把張省長扶到旁邊的藏龍洞藏身,回家未敢告訴他膽小怕事的爺爺,每天謊稱自已在山上做事,帶上中飯不回家吃飯,其實奶奶送給了張體學吃,自己餓著。
張體學休整三天後,恢復很快,又咬牙奔赴新的抗日戰場,屢建奇功,建國後出任湖北省省長,一直充滿著對救命恩人、對大別山人的深情厚誼,曾多方尋找救命恩人。
在初夏的一個晴朗的夏日,我們走進了弔橋溝,溯溪而上,這裡的樹,蒼翠繁密。茂林修竹,枝葉交錯,互相環抱。橫柯上蔽,在晝猶昏。古木奇樹,目不暇接。那縱橫交錯如蛟龍盤繞的地面根,附生著蕨、地衣、苔蘚、蘭花等多種植物的「空中花園」,也是原始樹林的獨有景觀,讓人嘆為觀止。所有的植物、動物,都沉浸在美麗的樹林之中!流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小鳥在樹上唱歌,「唧唧、喳喳……」美妙的歌聲打破了樹林里的寧靜。勤勞的蜜蜂圍著花兒,正在采蜜呢!瞧!它們「嗡嗡」地叫著,好像在說:「我要采蜜,當一個勤勞的小蜜蜂。」
據說在這片森林裡,上千年的古樹數不勝數,我們見到的一顆枓樹,有一千多年,聳立在峭壁之上,青翠碧綠,每一片葉子都綠得發藍,在陽光的映照下,滿樹好像垂掛著無數忽明忽暗的藍寶石。還有兩棵樹,生長在小徑的兩側,但是枝椏卻合抱在一起,人們把它叫做「連理樹」,看到它們,很容易聯想到「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優美詩句和美麗愛情。
在弔橋溝的小溪中,我們攀援著。水流的聲響,如鳴佩環,如美女歡歌,如小蟲唧唧,如雄獅怒吼,穿行與峽谷的巨石之間,因為石的抵擋和引導,或成湍泉,或成飛瀑,或成幽潭。急為灘,靜為海子,緩為涓涓的細流。這裡的水和樹互相糾纏,很多老樹都在水裡紮根。樹挽不住流水的腳步,卻形成了「樹在水中生、水在林中流」的奇觀。這裡的水清澈見底、鬼怪精靈。
有幾處飛泉,水流從石壁上飛瀉而下,水流閃耀著白色的光,如箭激射,如花濺落,如珠落盤,因為水流的沖刷,下面的形成深潭,水汽飛濺,滋潤而又清新。當水流減速後,就又巨大的石窠,形成石潭。潭邊的樹木,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全石以為底,為坻,為嶼,為堪,為岩……不由得讓人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潭中游魚細石,清澈見底。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
在弔橋溝曬穀石左邊5米處的溪邊有一約長20米、寬10米、高10米的巨石,巨石下經溪水沖刷形成一天然洞穴,約20平方,叫藏龍洞,如今村民因張體學省長養過傷都稱省長洞,非常隱蔽。
我們從這個巨石下面探身進去,洞外驕陽如火,洞內陰涼滋潤。與溶洞不同的是,這是個巨石與巨石之間相互支撐形成的洞穴。深達10餘米,幽深屈曲。遙想當年張體學躲藏於此,林深草密,石洞幽深,兇狠追兵,定難發現。
站在藏龍洞邊,我們不由得想起當年陳毅元帥,在梅嶺打游擊的時候,也曾經藏身山洞,得以逃生,那首梅嶺三章猶然在耳——「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我們可以想像,當年先烈躲藏在此,一定會想到自己處身如此的艱難,但是更多的一定會是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心,一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與擔當。正是這樣的赤子之心,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最終得到解放,最終會充滿驕傲的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圖片來自於網路)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