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200年不摘?

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200年不摘?

原標題:故宮匾額上有一根箭,為什麼200年不摘?



「200年沒摘」的那根箭,即故宮隆宗門上的那根箭簇。這個奇特景觀,就來自大清朝一樁錐心之痛:林清之變。

一:誤打誤撞的叛亂


「林清之變」的策劃者,就是一個在香港武打片里,時常「刷臉」的強大組織:天理教。



不過,當清朝嘉慶年間,歷史上的天理教,準備扯旗造反時,他們雖然沒有武打片里那樣高深的武功,卻在首領林清的帶領下,生出同樣瘋狂的目標:踹掉紫禁城。

於是,從1813年起,這個瘋狂的目標,就開始有條不紊地實施。先是天理教趁著嘉慶皇帝去「木蘭秋獮」的時機,在河北滑縣等地悍然舉兵叛亂,引得清軍慌不迭的動兵圍剿。但真正的殺招,卻已然隱隱指向終極目標:防務空虛的北京紫禁城。


但別看天理教徒計劃周密,其實實施起來,也是破綻百出。比如天理教安插在北京的部下,早就紛紛露了馬腳,就連襲擊紫禁城的計劃,都被宛平縣的官吏們得知。但這要命的情報送上去後,主持京城防務的豫王裕豐,卻是全然不當回事。身肩防務重任的步軍統領吉綸,反而把報信者罵了一頓,咬定這是無知謠言。


在這群朝廷高官的層層糊弄下,準備充分的天理教教徒,終於在是年九月十五日午時,朝著渾然不覺的紫禁城,發起了瘋狂衝擊。



二:險過剃頭的廝殺

雖說有那麼多清朝高官們的「神助攻」,但天理教進攻紫禁城的兵力,也只有區區兩百人。面對重兵把守的皇城,這麼點人馬,理論上說只能塞牙縫。


可真打起來後,面對天理教的「血盆大口」,號稱戰鬥力強勁的「大內高手」們,沒招呼幾下就紛紛現形。好些宮城衛兵衝上來後,幾下子就被天理教的「敢死隊」打得稀里嘩啦。還有些軍官們慌忙扔下武器瘋跑。現場一片亂糟糟。眼看著五十多個衝進來的天理教徒,已經殺到了隆宗門。看上去戒備森嚴的大清皇城,眼看就要被搗得稀巴爛。


幸虧關鍵時刻,嘉慶帝的兒子旻寧(未來的道光皇帝)站了出來,手持火槍衝上去,連續彈無虛發,擊殺了幾個天理教頭目,這才把慌亂一團的守軍們穩住。然後冷靜指揮大家作戰,終於將這些「敢死隊」消滅。


而隆宗門上的箭簇,就是那時留下的。


到了第二天深夜,當所有人認為天理教徒已經逃竄時,同樣又是不敢大意的旻寧帶人巡邏,果然又捕捉到天理教徒的蹤跡,不但一番激戰後消滅對手,而且還成功搜剿出了天理教徒埋在皇城裡的火油火藥。倘若旻寧沒多長個心眼,恐怕等待大清朝的,就是一聲轟天巨響。

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這場離奇的突襲,都堪稱前無古人。而對於清朝歷史來說,意義也很重大:憑著此戰里的卓越表現,旻寧奠定了他在嘉慶皇帝心中的地位,成為大清朝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最終如願執掌大清江山。



但比起這些意義來,最讓嘉慶皇帝刻骨銘心的,就是事後的秋後算賬。


三:一籮筐的尷尬事

雖說天理教的這場突襲,創意十分大膽,戰鬥表現也十分強悍,但真正「助推」這場演出的,就是事前大清朝各級官員的玩忽職守。


而同樣叫嘉慶帝氣壞的,還有戰鬥過程里,宮城衛隊們弱雞的表現。僅僅百十個搏命的天理教成員,就殺得「大內高手」們兵敗如山倒。軍官們更是常見連躲帶逃。大清朝的防衛水平,竟已如此稀鬆。


事後的調查,更叫嘉慶帝氣的淚奔:為什麼天理教能這麼輕鬆的殺進來?因為宮城裡的好些太監,竟都被天理教拉下水,心甘情願給他們做內應,戰鬥時更踴躍帶路。還有海康等皇親國戚們,更被天理教發展成了信徒,為了天理教「反清復明」的大業奮鬥。


總的來說,這不止是場差點要了嘉慶帝性命的動亂,更是一場把清王朝腐敗吏治暴露得淋淋盡致的折騰。而最讓嘉慶帝傷心的,也正是這事——自從登基以來,面對老爹乾隆留下的爛攤子,這位皇帝一直在賣力填坑,十幾年如一日沒睡過好覺。他執政的十多年裡,幾乎年年重手整頓,總算維持了一個慘淡經營。可一場「林清之變」,卻生動告訴嘉慶帝:大清朝的問題,就是這麼嚴重。


於是,悲憤的嘉慶皇帝,在處理這場事情後,就下了《罪己詔》,把滿朝文武罵得狗血淋頭。然後做出決絕決定:隆宗門上天理教射的箭簇,絕不許拔出來!就留著這醒目箭簇,警醒大清朝的後世帝王們。



如今,清王朝已經成為了歷史,不過依然醒目的箭簇,背後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廝殺,相信也同樣有著超越歷史的警示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萬曆皇帝發起一場革命,本可扭轉國運,卻給雍正做嫁衣
劉邦品性很差?為什麼那麼多高人願意輔佐他?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