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神們」的道德困境

「葯神們」的道德困境

編者按: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王日出在中科院之聲開了一個雜貨鋪,鋪子里有各種有趣的心理學百貨。歡迎大家沒事過來逛逛。

從題目上,你一定知道這次要說的是最近熱議的《我不是葯神》。這部戲中講述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道德困境的題目:為了救人而犯法,你會不會做?

《我不是葯神》里程勇和白血病友們面對的事情是現實版的「海因茲困境」,這是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研究道德的發展階段時用到的例子。這個「買葯困境」是這樣的:一個女人馬上就要死了,但有一種葯能救她。這種葯是一位藥劑師最近發現的,這種葯不但製作成本高,藥劑師的要價更是成本的10倍。病人的丈夫海因茲找遍了所有的人借錢,但只籌到了一半的錢。於是海因茲去求藥劑師,請他把葯便宜賣給自己或者遲些給他錢,但是藥劑師卻說:「這是我發明的葯,我就是要靠它賺錢。」於是,絕望的海因茲只能闖入了實驗室偷走了葯。海因茲該不該偷葯?為什麼?

根據科爾伯格的理論,回答「該」或「不該」並不是科爾伯格關心的重點,而是人們如何解釋自己的選擇。科爾伯格指出,每個人的道義觀成熟程度不同,於是出發點就隨之不同。利用類似海因茲偷葯這樣的一組道德困境題目,科爾伯格在10年間對72名10-26歲的男性進行跟蹤研究,記錄他們在不同階段對於困境的選擇和解釋,並將道德發展劃分為三個層次六個階段。

在三個層次中,前兩個層次都是基於行為的標準或外界的標準,而第三層次中,已經是基於內化的價值體系,可以看成是人格的一部分。在科爾伯格後期的理論中,還提出了另外兩個階段,分別是階段4?或者4+,介於階段四和階段五之間,標準不完全取決於外界,但也不是穩定人格的一部分。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對普遍的社會規範失望,他們可能會認為海因茲該偷葯,因為法律不能懲戒壞人。另外,科爾伯格還提出過可能存在第七階段——超驗階段。人們會用宗教或者超越人性的角度去考慮和看待事物。比如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無用刻意強求。

對於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理論的質疑很多,有些人質疑所謂層次是否有高低優劣、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發展到最高層次和階段。比如女性可能更重視人際關係,而停留在重視他人意志的第三階段,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存在價值觀的差異。另一方面,人們在不同情境下會出現不一致的道德判斷標準。

另外重要的因素是情感因素,科爾伯格的海因茲困境只是在假設場景中進行理性推理的選擇,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進退兩難的道德困境會帶來情感上的掙扎,決策也會受到情感的干擾。道德困境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做出選擇的個體擁有自由意志,如果沒有意志自由,就沒有對困境選擇的能力,也就不存在道德困境。正因為所面臨的是兩善取一,又無法找到正確的行動方向,當事人可能有怎麼做都可能是錯的感覺,在做出一個選擇後,總會對放棄的選擇產生內疚之情。也正因如此,無論做出什麼選擇其實都是困難甚至痛苦的。

進退兩難可能是不同的方面出現了矛盾,矛盾也可能源於需求衝突、利益衝突、身份衝突,甚至道德觀的衝突,都可能導致道德困境。在《我不是葯神》里,我們看到了不只一個人在道德困境中進行選擇:程勇對於是否走私葯的猶豫、是否轉讓代理權的猶豫、牧師對是否入伙的猶豫、警察對於是否稽查救命假藥的猶豫……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道德衝突。有些人選擇逃避、不做選擇,有些人則希望外界給自己做出選擇。自己的「無作為」或者「不得已」似乎能讓解決更容易接受,比如殺一人救百人還是不作為之間選擇後者。但又有人對「犧牲少數人」進行譴責,因為獨裁者都是用它作為種族殺戮的借口。在電影中,觀眾可以對某個角色、某種價值、某些行為進行認同,電影背後的故事也能任人評說,但如果自己是當事人,沒有人在做抉擇的時候就知道哪個選擇是絕對正確或者絕對錯誤。做出選擇就要承擔後果,不僅是個人也是社會的道義。

來源:PsyCh Journal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原位化學氧化修復有機污染土壤的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超高彈性超高生物相容性柔性電子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