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變法挽救了大明朝,為何死後卻被清算?
作者|張嶔
問:張居正推行新政挽救了大明王朝,為何死後卻被清算?
答:其實,對於自己身後將來遭到的清算,張居正生前呼風喚雨時,是有預料的。
《萬曆野獲編》記載,當張居正在萬曆五年回湖廣家鄉葬父時,那時候的他,正是權力的巔峰時期。湖廣巡按朱璉趁機討好,想給張居正在家鄉修「三詔亭」,以宣揚張居正光輝的政績。但是春風得意的張居正,卻給朱璉寫了一封嚴肅的信,信中的意思,把朱巡按當時嚇夠嗆——你這麼賣力的吹捧我,難道是想讓我重複霍光的命運嗎?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就已經料到,此時權傾朝野的他,未來的遭遇,正在朝著當年霍光的路子上走。
如果說《萬曆野獲編》還是野史,那麼回到北京後的張居正,更以他的表現,證明他早意識到未來的災難:他不顧一切的多次給萬曆小皇帝上奏,懇請辭官回家。如果說一次兩次,還能讓萬曆皇帝覺得這是做樣子,後來張居正卻連最心酸的話都說出來了:皇上如果實在需要臣,可以先放臣回家。有哪些國家大事不明白,您可以問我,需要我回來,我會隨時回來。言下之意更懇切:臣想退休了,放臣一條生路吧。
可是這番懇切的表態,卻到底被萬曆皇帝母子擋回來:您拍拍屁股走了,可皇帝還小,這麼大國家怎麼治理?您再干十年吧。於是張居正最好的急流勇退機會,就這麼沒了。他已經別無選擇。
比起後人對他「拙於謀身」的感慨,張居正對於自己的遭遇,是清楚的。因為他進行的,就是一場前無古人的改革。他得罪的,不是哪一個政敵,而是整個大明朝的利益階層。
在張居正進入權力核心以前,為什麼明王朝一度到了「豈有異於漢唐末世」的地步?不在哪個官員禍國,而是明朝開國時的發展路線,到了張居正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國家工商業蓬勃發展,土地兼并卻越發嚴重,朝廷卻只能靠農業稅來維持財政。
於是惡性循環:一邊是官僚特權越多,巧立名目占國家便宜,一邊是國家稅收銳減,明王朝控制力下降。外面更有強敵環視,自然就是眼看要完的節奏!
看到弊病的人很多,而敢去改這個弊病的,張居正卻是為數不多的一個。他的十年改革,固然是許多有識之士的心血,卻是由他堅決推行下來。鐵腕的考成法,提高了整個王朝的效率,全新的一條鞭法,更給國家增加的收入,激活了工商業。可所有這一切,恰恰動了從權貴到士大夫等一系列當權者的「自留地」。張居正當政時,他們無可奈何,但是一旦有風吹草動,必然展開反撲。
如果說辭官前的張居正,還有急流勇退之心,那麼在這之後,他終於徹底看明白這一切。然後,就有了他那句流傳千古的名言:雖有謗言,何足畏哉。最後的幾年裡,他以搏命的力度,繼續推行改革,嚴打各地官僚地主。到了萬曆十年時,明朝有了空前的八百萬存銀,足夠支持多年的存糧,蒸蒸日上的國力。但張居正的生命,卻在這一天戛然而止。
然後,就是抄家,清算,剝奪一切榮譽,人亡政息……
相信這一切,他早有預料,可是他依然以無比的勇氣,繼續這場改革,為大明王朝的新生,熬盡最後的心血。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位一生充滿爭議的改革家,終是做到了。
※國軍視角下國共內戰全程,難得一見!
※少年蔣經國:寫公開信,斷絕父子關係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