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人在沒錢時,要堅決把這個習慣給拗過來,要不然你難有起色

人在沒錢時,要堅決把這個習慣給拗過來,要不然你難有起色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

在大學裡,我最害怕的就是需要上台演講做彙報的課。

因為在以前的校園生活里,課堂上基本上只需要起來回答問題、上台做題而已。

然而大學裡的課程,老師常常會讓你上講台演講。當時剛上大一的我,特別不適應,結果就是上台後開始慌亂,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表現得很不好。

後來我意識到,既然這無可避免,就讓自己去適應,總比在講台上出糗來得好。

於是,在一些可以自願選擇是否上台演講的課上,我都會選擇報名參加。準備時,我也會想像自己在一個大教室里,給同學們演講。

經歷了幾次課堂演講之後,我感覺到自己變得輕鬆多了,也不會腦子一片混亂,而是可以很順利地將自己準備的東西都講了出來。慢慢地,我就不再害怕這樣的課了。

每個人總有自己習慣待的位置、習慣扮演的角色、習慣做的事,也就是我們的舒適區。

一旦某些事有悖於這些習慣,我們就會陷入恐慌,不敢下決心走出去,因此很難突破舒適區。

所有的問題來源,都是由於我們過於依賴舒適區。

我們會過於習慣舒適區,並把自己局限在這個區域內。停留在某個特定的狀態中,「舒適」固然是舒適,但是帶來的會是思想上的懶惰,行動上的停滯,作風上的懈怠。

就像上台演講,如果我不逼自己去練習、適應,就永遠不會表現好。

只有突破舒適區,你才會知道自己有多厲害

1為什麼很難突破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十分具有挑戰性,這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採取行動的勇氣。

那麼,走出舒適區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恐懼呢?

在組織行為學教授安迪·莫林斯基的書籍《進化》中,他提到:逃避令我們害怕的場合和任務,是世上最自然不過的事

當我們逃避時,可能會暫時緩解焦慮和恐懼,但同時我們也拒絕了真正的機遇。

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用以下方式做出逃避行為,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

完全逃避

比如你不想要上台演講,就請假不上課;不喜歡聚會,就直接不接電話假裝不知道。

敷衍了事,而非全力以赴

就像你不想聚會但沒辦法一定要去,然後在現場玩手機的行為。

拖延

我們會找各種借口,給自己解釋為什麼要做各種其他事情,而不是完成任務。

推卸責任

也就是讓其他人承擔本應你負責的任務。

然而逃避是個惡性循環,相當於飲鴆止渴,暫時逃避有壓力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最終會增加你的壓力程度。

最後的結果就是,你無法走出舒適區,孤注一擲、放手一試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

2如何突破舒適區?

雖然走出舒適區很難,但並不是不可能。

安迪·莫林斯基提到,進行行為轉化有3種關鍵來源,它們能賦予你自信、勇氣和能力,促使你跨出關鍵性的第一步,真正下定決心開始舒適區外的行動。

堅定信念

對你所做的事情,要有很強的目標感和使命感。

你相信這個目標是合理、有效的,值得承受持久的緊張和壓力去實現。比如,人們想要減肥變得更健康的信念。

定製化行動

找到自己獨特的、最自然的行為方式。

比如,你想成為像喬布斯一樣的演講者,那你要做的,不是去模仿他的動作、穿著,講他講的東西。

你需要做的是,找一些願意聽你講的聽眾,比如親朋好友,穿上你舒服的衣服,用你舒服的方式,來講你精心準備的內容。

這樣才能讓你突破不想演講的舒適區,開始嘗試去演講。

增強清晰度

清晰認識到我們正在逃避這一事實,認識到我們逃避的方式,認識到我們正在為逃避自圓其說、自欺欺人。

那怎麼才能提升自己的清晰度呢?可以用下面3種方法:

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實驗證明,用第三人稱稱呼自己時,大腦的反應區域和朋友給你建議時一樣,你更容易接受這些建議,獲得更為公平和清晰的視角,減少焦慮。

練習自我反省:將失敗的事件、重大的困難、悲傷的體驗記錄下來,這可以緩解情緒,改善健康狀況。

從他人視角獲取清晰度:尋找一位有洞察力的導師,他可以是你的父母、老師、朋友或是榜樣。

3如何持續突破舒適區?

就像上台演講於我一樣,一旦你突破舒適區後就會發現,自己之前一直害怕的事情,其實並沒有你想像得那麼可怕,而且自己完全可以搞定。

於是,新的問題就出現了:我們該如何讓這一切繼續保持?如何將有挑戰的新行為融入到原來的行為模式中去,成為我們能力的一部分?

刻意練習

不斷練習是一個人將剛剛掌握的新技能,逐步打造成自己絕活的重要途徑之一。

因此我們需要縝密而有效的日常練習,並逐步給自己的挑戰增加難度。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立馬就挑戰最高難度,而是一步步來。

擁有學習型思維模式

不要把失敗視為自己的內在局限,否則它就會真的成為你的局限。

而應該把錯誤視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相信自己能夠在日積月累的學習中,改變這些錯誤。

學會向他人求助

主動尋求幫助和反饋是一種優勢,你可以請求身邊的人監督你的行為,也可以從一場培訓、一本書中獲得指導。

4結語

雙腿截肢的殘疾運動員艾米·珀迪曾在一次演講中說到:

逆境只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將我們困在原地,二是迫使我們充滿創造力

面對逆境,你可以選擇困在原地,也可以選擇突破逆境。

舒適區也一樣,是否突破它,都是自己的選擇。

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不走出舒適區,就永遠也不會知道,自己還擁有著多大的潛力

參考書籍:安迪·莫林斯基《進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讀君 的精彩文章:

文字版的《深夜食堂》,帶你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寫給月入三五千的年輕人:真正聰明的人,都把錢花在了這3個地方

TAG:精讀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