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聖外王,儒道皆所通也

內聖外王,儒道皆所通也

《莊子-天下篇》是研究先秦時期中國學術的重要資料,它可以從縱橫兩個角度來解讀的莊子與中國學術,從橫向莊子本身的角度,它是內七篇的核心和總結;從縱向中國學術的角度看天下篇實為中國學術流變五個綱領性文件之一,其他為: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在中國歷史中也有同樣重要的位置,暫且不表。

開篇「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就來分析所謂道術與方術之別,道術是整體,方術是局部。道術相對應時間,方術相對應空間。道術和方術似乎對立,卻有其內在的聯繫,是辨證的。道術從五個層面來講,有四條進路,和一個歸宿。神、明、聖、王是四條進路,神、明相應於自然領域,聖、王相應於社會領域,或政治領域;神自上而下,明自下而上,聖自內而外,王自外而內,即所謂「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道術,其實是神、明、聖、王和一之間的聯絡關係;所謂方術,就是從神、明、聖、王的某一方面進行的推演。

從中分析人的心性,神、明、聖、王分出社會各階層七種人,分類方式是三、二、二。神明是天人、神人、至人。聖王是聖人、君子、百官、民,四種人還可以再一分為二,聖人和君子相應聖是意識形態,百官和民相應王是社會基礎。這其中人涵蓋了社會所有階層。孔子自謂君子,君子道德高尚,是統治階層的後備隊,聖人是帶有政治性的,是一種理想狀態,而不是現實狀態,聖人也是天人、神人、至人與君子之間聯繫的橋樑。

且慢,內聖外王之道不是儒家思想之於中國哲學人文思想的核心嗎,個人理想和達濟社會的道術,卻如何出於天下篇?「內聖」是莊子的人格理想,它表現為:「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外王」是莊子的政治理想,它表現為:「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內聖」是修身養德,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雖為莊子先發於天下篇,然與《大學》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把個人修身的好壞看成政治好壞的關鍵這點實際是一致的,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直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

所以所謂儒家與道家的思想從根本來說是有共通之處,或者說幾千來的儒家思想其實也是汲取他家之長以豐富其本身,而至今日耳。孔子尚且如此,難道我們不就更應該依中庸之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君子之始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步齋 的精彩文章:

TAG:讀步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