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余海堂 顧永存 寧夏史志發表《從同心發現的明「欽賜楚府敕書聖立濫泥溝疆界」碑說起》

余海堂 顧永存 寧夏史志發表《從同心發現的明「欽賜楚府敕書聖立濫泥溝疆界」碑說起》

從同心發現的

明「欽賜楚府敕書聖立濫泥溝疆界」碑說起

《寧夏史志》201803期p49-51

余海堂 顧永存

2009年3月20日,寧夏同心縣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興隆鄉新生村濫泥溝村的一戶農家發現了一塊砂石質石碑,據村民講該碑是在耕地時挖出,現在同心縣博物館保存。

碑身長88厘米,寬70厘米,厚14.6厘米,為砂石質地,其正面碑額邊緣飾捲雲紋,碑額中心篆書陰刻「欽賜楚府敕書碑記」8個字,8字由右至左,自上而下,形似印章鑲嵌於碑額之上,8字之外,左右兩邊各裝飾蟠龍一條。之下文字較多,較難辨認,前有「欽賜楚府敕書聖立濫泥溝疆界碑記……欽差總督陝三……陝西等處承宣市()使司……欽差鎮守陝西地方總……欽差整飭固……欽差整飭……太祖高皇帝念楚……聖旨你征雲南」,中有「……朝萬曆……皇帝書……牧地遠逢……朕命……海喇都……」等字,落款處有「萬曆……軍門……通判李……趙性純……承奉司署承」等字,其餘文字待辨認。

其背面文字,碑額中心豎寫四字「欽賜楚府」,往下橫寫有5個大字「濫泥溝疆界」。之下寫有疆界碑的地理四至:「東至韓家渡本府余……清水河為界。南至本府……朝……城軍余……地為界,西至清峰台墩……為界。北至本府軍余……高世秦地為界。舊邊外半個城軍劉會地為界。」

新生村原屬海原縣興隆鄉,2008年行政區劃調整興隆鄉整建制劃入同心縣。這一帶原名濫泥溝,20世紀50年代改為新生。附近有地名「衙門口」。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時元朝在西北的殘餘勢力依然強大。據《海原縣誌》大事記:「元至正十八年(1358),元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屯田六盤山地區,佔有今海原大量荒地,農牧兼營並建都於西安州。明洪武二年(1369),大將軍徐達遣平章俞通源兵指西安州,右丞薛顯以精兵五千襲豫王,王馳遁,盡得其人從車畜,徐達以西安州俘眾千餘徙北平。洪武三年(1370),明以西安州、武源(延)川、海喇都等189(應為18)堡賜楚王為牧地。」

《海原縣誌》中的這段記載,一是指出了元豫王在元末後的下落,元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在同心境內曾築城一座,城名稱為「豫王城」,遺址尚存,現留下了地名「豫王」,即今同心縣預旺鎮。1936年在同心縣成立的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其「豫」字取自於豫王,「海」字取自於海原。二是元豫王的屯田在明初變成了楚王的牧地。

楚王朱楨,朱元璋第六子,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明太祖朱元璋親征陳理,陳理因勢單力薄而降。正值此時,後宮傳來喜訊,朱元璋第六子朱楨降生。洪武三年(1370)受封楚王,封地武昌。洪武十四年(1381),楚王就藩武昌。寧夏境內今海原縣城及西安鄉一帶為楚王牧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逾花甲的朱楨壽終正寢於封國武昌。

明初在今同心、海原縣一帶,均被封為各藩王的牧地。據光緒《平遠縣誌》卷三「沿革」中記載:平遠縣「明洪武」「二十年冬,以地賜韓、肅、楚、慶諸藩為牧場。」

光緒《平遠縣誌》卷六「賦始」記載,「韋州、同心城,皆明慶藩牧地。」慶王朱栴,朱元璋第十六子,其封地在今同心韋州、中衛香山及慶陽以北地區。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二十五年(1392)就藩,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寧夏群牧千戶所於韋州。慶王暫居今同心縣韋州鎮,建文三年(1401)慶王遷往寧夏(今銀川)定居。

新生村隔清水河往北是同心城,此處即是楚王與慶王牧地的接壤處。

光緒《平遠縣誌》記載,「預旺、夾道、可可水三堡,皆明韓藩牧地。」韓王朱松,洪武十三年生,朱元璋第二十子,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受封韓王,建藩國於遼東開原(今遼寧開原)。在王位十七年,未就藩,於永樂五年(1407)病逝於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將韓王改封於甘肅平涼,其封地寧夏境內是今固原開城以北至韓府灣以南地區,宣德五年(1430)朱松之子第二代韓王朱沖或(註:字是「火字旁或」)率其家屬就藩平涼。「毛居士井、白馬城,皆明肅藩牧地。」毛居士井、白馬城,即今甘肅環縣毛井鄉和蘆家灣鄉白馬古城。肅王朱柍,朱元璋第十四子,初封漢,洪武二十五年(1392)改封肅,二十八年(1395)就藩甘州(今甘肅張掖)。建文元年(1399)遷至蘭州。其封地寧夏境內是在固原大灣川堡一帶。

今天同心縣一帶,歷史上是明韓、肅、楚、慶諸藩的牧場,這些藩王牧場的存在與整個明王朝相始終。韓、慶的牧場都在其封地,肅王的牧場離其封地不遠。唯獨楚王的受封地武昌即使今天與寧夏距離也有兩千多里,遠隔千山萬水。楚王在今海原、同心一帶的牧地是洪武三年(1370)七歲受封楚王時所賜,據《鹽茶廳志備遺》:「楚王置承奉司于海城,以海喇都、南散庄十八堡為牧場。」楚王就藩以後,從武昌派兵管理牧地,據《嘉靖固原州志》卷一《文武衙門》記載「洪武二十三年(1390),調撥武昌護衛前所六百戶,官軍一千五百名,屯牧於此。」

從碑文的「太祖高皇帝」「萬曆」等字可看出,此碑應是萬曆時所立。明初韓、肅、楚、慶諸藩的牧場,經過多年後,藩王將牧場退出,陸續交給官府。楚王是朱元璋最英武神勇的皇子之一,立有戰功,從石碑上「太祖高皇帝念楚……聖旨你征雲南」等殘字判斷,歷代楚王繼承這一帶牧場,是對楚王戰功的肯定。歷代楚王從武昌派人管理此牧場已200年左右,遠隔千山萬水,這一帶氣候高涼,養馬放牧,強兵少疫,有力保障了歷代楚王的兵馬實力。

《海原縣誌》記載,「萬曆十一年(1583)閏二月,楚王華奎將西安州、海喇都牧地交還官府」,這一石碑極有可能就是記錄此次事件的,楚王200多年的專屬牧場,交還官府,以碑為證,以碑為疆界。

此碑大量字已缺失,實屬憾事,其所攜帶的信息需要慢慢解讀,筆者限於研究條件和水平,撰文只為拋磚引玉,以期獲得相關專家和文史愛好者的研究和關注。

參考資料:

1、光緒《平遠縣誌》,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2、《二十四史》(簡體字本) (全六十三冊),中華書局編輯部編,2000年1月第1版。

3、《海原縣誌》,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4、《同心縣誌》,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余海堂,同心縣政協委員,歷史地方志研究愛好者,曾在《寧夏史志》雜誌發表地方志作品多篇。同心縣農電服務中心員工。

顧永存,同心縣政協委員,同心縣博物館館長。

您的轉發,是平台繼續向前的動力!請您點擊帖子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順之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順之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