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寫字「格調不高」怎麼辦?去讀書!

寫字「格調不高」怎麼辦?去讀書!

圖1 趙社英

全國第七屆中青年展作品(1997年)

楊吉平點評

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

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如果非要給當代書法人分類,趙社英先生無疑屬於流行書風類。從現狀來看,寫流行書風的書法人基本是一個文化層次不高的群體。書法藝術(包括其他藝術)雖然與學歷高低不能畫等號,但書法藝術與文化卻可以畫等號,書法的文化含量在中國藝術中是最高的一個種類,與其說書法是一種藝術,不如說書法是一種文化。一個書法家能夠成為一個書法家,天分是第一要素,文化是第二要素。趙社英先生的書法天分高,這是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其文化修養卻不敢如此評價了。

趙社英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圖1)顯然還比較稚嫩,首先是筆力孱弱,行筆拖泥帶水。字形則有過多今人的東西,缺乏行書的基本結字法度,如果說還有一點傳統的痕迹,那就是僅有的一點點魏碑的筆畫。審視全篇,無一字結構沒有問題。這種字形,無疑是為追求個性的一種生拼硬湊,其造作拿捏之態躍然紙上,這是典型的「作」,而非書,缺乏書法應有的書寫性。

這種造作不僅體現在結字上,也表現在章法上。為了追求章法的生動,趙社英先生將字有意變形、寫歪,而這種歪同樣是做出來的,極不自然。另外,每行字也做有意的擺動,這種擺動甚至以犧牲字形的美感作為代價。「耽之」的「之」,「學書」的「學」,還有「求」「滯」等字,結字都過度變形,近於支離。

圖2 趙社英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則較前有長足進步,最顯見的便是其茂密連綿的章法以及這種章法中透射出的十足的中氣,用酣暢淋漓譽之而不為過。其結字也有欹側變化,然這種欹側建立在合理的字形基礎上,故無唐突之感。與前作比較,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字法更為精到,以顏魯公行楷為主要基調,結字飽滿而富有張力,同時又行筆痛快,避免了顏體字的拘謹,洵為佳制。

而落款的收與正文的放又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這種節奏的變化使得整幅字形成了餘音裊裊的審美效果。同時,枯墨的使用也產生了墨色的變化效果,增加了線條的耐看程度。如果說這件作品還有問題,那就是格調問題了。作品投射出的氣息仍然缺乏古意,今人的意味一望而知,這就是取法乎下了,大不可取!這說明趙社英對書法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文化層面。怎麼辦?讀書。

周德聰點評

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碩士生導師

當代書法的復興得力於展覽文化的助推。南北西東的作品通過徵集、評選集於一堂,其中自然滲透了評委集體的意志。基於特定的時代、特定的文化背景,所組成的評委在既定的標準之下,為達共識而遴選的幾百件獲獎、入展作品,必然打上這個時代的印痕。當大家都向這些獲獎、入展作品「看齊」的時候,「流行書風」也就應運而生了。

趙社英全國第七屆中青展入展的作品,便是在展覽日熾、流行書風興盛時代誕生的,它明顯不同於書法復興早期的平正化書寫,而是體現出「既知平正,務追險絕」的自覺化追求。再加上全國中青展鼓勵創新意識的導向,許多有識之士和藝術天賦極高的書家便不再滿足於臨摹或寫字階段,也不以集字或酷肖某一書家為能事,而是在臨摹古代經典里悟得一定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之後,有意識地解構傳統。如將過去碑與帖的不同用筆進行熔鑄,不再恪守「中鋒」一途,而將用筆多變作積極有效探索。

尤其是字法,表現在行草書中,除多體雜糅之外,更多的是對字勢進行變易——不惜以誇張的方法將字的長短、大小、疏密、奇正、縱橫進行「自出新意,不踐古人」的別構,從而帶給人們不同尋常的視覺形象。這種方法在中青展中是很奏效的。

時過境遷,現在我們回過頭去重新審視趙社英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中獲二等獎的作品,雖然大章法及整體的視覺效果在筆勢變化、輕重交替、字勢變化、跌宕起伏之際,表現出空間多變與疏密掩映,然筆畫在漢字空間形象的組合方面尚有不和諧處:有些為了變形而誇張的筆畫似亦稍過,如首行的「雲」「之」「積」「學」,次行的「質」「滯」,第三行的「貴」「有」「誠」等字,不惟筆法尚欠雅正,即如空間形象,也缺乏應有的美感。

而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特邀作品,明顯地高於全國第七屆中青展的獲獎作品。這首先表現在對傳統筆法的尊重上,看得出他對二王及顏真卿行草的研習,並自然地化入自己的創作之中,無論是對中鋒筆法的堅守,還是用筆節奏的顯現,都給人以自信、暢達與通透之感。

其次是結字不似先前的刻意作態,而是在筆勢的帶動下,將每一個漢字的空間形象展示出來,極富節奏韻律。行與行之間的疏密分布,也打破了絕對中正的行氣而有些微的搖曳。最後是章法的營構上,小字落款對正文的補救,也顯示其匠心。稍嫌不足者是「之」「滯」的兩個縱向筆畫,雖取勢有別,但由此造成的兩個空白相距太近,第二行的「墨」與第三行的「滯」在字勢上也顯得雷同。

趙社英的書法很有靈性,既表現在他對傳統養分的吸收,也表現在他對當代精英的借鑒,他總是在變化中朝著理想之境邁進。

亓漢友點評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

教授、碩士生導師

如果10年前讓筆者看趙社英先生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一定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流行書風,亂寫!現在讓筆者看,其榮獲二等獎是實至名歸。為什麼有這樣認知上的變化?是筆者10年來研究書法美的規律的結果。

筆者在關於書法勢的講座中談道:「不同層次和不同群體的人對美的認知是不同的,這是正確的;對美的認知是一個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中有不同的認知是合理的;同樣的,藝術品的不同價值(社會、經濟、藝術)在不同的時間呈現是可以理解的。」怎樣判斷作品的健康、美醜?主要是看這件藝術品的創作過程是否遵循了藝術規律和呈現出來的作品的藝術效果是否符合藝術規律。趙社英先生從全國第七屆中青展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在書法風格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變化是否符合藝術規律呢?下面利用書法勢理論進行分析。

筆法勢方面:作者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起筆應用了折筆、頓筆、中位出鋒、半裹鋒、切筆等筆法勢因素,以裹鋒、折筆為主;行筆應用了鋪毫、折筆、一分筆、提按、方折等筆法勢因素,以鋪毫、方折為主;收筆應用了中位出鋒、頓筆、折筆等筆法勢因素,以折筆、中位出鋒為主。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起筆應用了裹鋒、頓筆、中位出鋒等筆法勢因素,以裹鋒為主;行筆應用了絞鋒、提按、鋪毫、圓轉等筆法勢因素,以絞鋒、圓轉為主;收筆應用了裹鋒、折筆、上位出鋒、中位出鋒等筆法勢因素,以裹鋒、上位出鋒為主。

兩幅作品由於在筆法勢因素方面的應用側重不同,在筆法勢方面呈現出了不同特點:由於其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行筆以鋪毫、方折為主,所以呈現的線條就是方的、平面的效果;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行筆以絞鋒、圓轉為主,呈現的線條就是圓的、立體效果,如「耽」字:

趙社英全國第七屆中青年展作品中的「耽」字

趙社英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耽」字

字法勢方面(分析作品中前15個字):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符合上松下緊字法勢的有3個,符合上緊下松字法勢的有12個;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符合上松下緊字法勢的有5個,符合上緊下松字法勢的有6個,符合左緊右松字法勢的有1個符合左松右緊字法勢的有1個,符合上下松中間緊字法勢的有1個。

從以上字法勢分析,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字法勢的變化要大於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更加靈活多變的結體顯示出作者在結體方面的處理能力,有一種造化天然的感覺,而其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則給人很強的設計感。

章法勢方面:兩幅作品的章法勢因素的應用有異同之處,相同之處是兩幅作品都應用了墨跡長短、字體大小、結體縱橫、欹正、鬆緊等的章法勢因素;不同之處是在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作者應用了字體粘連、行距相等和以方筆、折筆為主等的章法勢因素,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應用了飛白、行距不等和以圓筆、圓轉為主等的章法勢因素。在應用相同的章法勢因素中的側重也有不同之處,如作品中最大和最小字體的比例不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大約是10:1,而全國第七屆青年展作品大約是4:1;鬆緊方式不同,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以字體間距和筆畫疏密為構成鬆緊章法勢的主要因素,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以飛白、筆畫疏密為構成鬆緊章法勢的主要因素。這些章法勢因素的不同應用是前後兩件作品在章法上氣息不同的主要原因。

由於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因素在兩幅作品中的不同應用,使得作品呈現出了不同的氣息: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有生澀、桀驁的強烈設計感;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則有蒼茫、老辣的天然雕飾感。

當然,在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因素的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如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中「之」字的草法錯誤,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求」「心」二字的收筆筆法不到位等。作為大字作品,筆法不失是基本的要求,字法錯誤則是硬傷,即筆法可以不精到,但要到位;字法要相對豐富,更不能出現錯誤。

趙社英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是經過了「初學分布,但求平正」之後的「既知平正,務追險絕」;從全國第七屆中青展作品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作者完成了孫過庭《書譜》所言的「復歸平正」的過程。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過程是從藝術認知規律上講必然經過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這樣幾種方式:按書法的側重點來分,有的偏重於筆法,有的偏重於字法,有的偏重於章法,有的是三者都同步「追險絕」;按「追險絕」的程度來分,有的險絕程度在大多數人的接受範圍內,有的險絕程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接受範圍。人們所說的「流行書風」或者「丑書」從這方面講就是在險絕程度上超過了一般人對書法的認知水平,達到了無法接受的程度。筆者以為,要具備這種書法上的認知水平,需要欣賞者具有豐沛的人生閱歷和文化積累,要具備跨越對藝術規律認知上的鴻溝的心理準備,因為這可能是有些書法人一輩子也邁不過去的坎。

筆者以為,「復歸平正」的跨越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趙社英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順時針加絞鋒形成的這種飛白效果」在當代書壇好像太多了,風格雷同,如果作品不署名,可以備選的作者無數。而成功書法家的標誌之一就是其書法作品要有較強的辨識度。從這個方面講,雖然作者經歷了兩次書法風格上的飛躍,但仍然沒有突破這個藩籬,即在「復歸平正」的過程中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

看來,要建立起自己風格的書法樓閣,作者還需要進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飛躍。

更多內容

請訂閱2018年下半年

《書法報》

點這裡,就這裡

GIF

總監丨崔鑫

編輯丨歐陽媛 蒙言

見習丨唐福祥

供稿丨2018年《書法報》第2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教授痛批名家:唐楷,是一道越不過去的坎……
他臨王獻之小楷,簡直太像了!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