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下) |【說三國】

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下) |【說三國】

原標題:郭英德:古今名將第一奇人——說關羽(三)(下) |【說三國】



義重如山:


「大丈夫處事必以信義為重」


(二)義釋曹操

至於關羽為報昔日之恩,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小說稱其為「義重如山」,這件事值得我們深思。


華容道義釋曹操,這是於史無征的。《三國志·武帝紀》記載曹操赤壁敗亡後過華容道(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與關羽毫無關涉。到《三國志平話》,講到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但也只說在關羽面前突然生起了大霧,什麼也看不見,曹操沖將過去,逃之夭夭,而不是被關羽放走的。


可在小說里,寫諸葛亮有意派遣關羽去守華容道,最後關羽放走了曹操(卷十《周公瑾赤壁鏖兵》)。



赤壁大戰時,諸葛亮從東吳那裡脫身回來,立刻調兵遣將,唯獨冷落了關羽。關羽實在憋不住了,主動請戰。諸葛亮賣關子說:「某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爭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為什麼不敢?他解釋說,曹操敗逃,必走華容道,而曹操過去「待足下甚厚」,你「誓以報之」,如果讓你守華容道,「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


這話激怒了關羽,他生性爭強好勝,當即寫下軍令狀,如果放了曹操,「願依軍法」。同時,關羽賭氣,也讓諸葛亮寫了一紙軍令狀,如果曹操不從華容道走,諸葛亮也依軍法從事。


這軍令狀意味著什麼?那是拿自己的腦袋作賭注。這就反襯出後來關羽要放走曹操,其心裡負擔是很重的,他將面臨著道德和生命的激烈衝突。這是第一個鋪墊。


諸葛亮的這一做法,連劉備都覺得不合適,說:「吾弟雲長,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只恐端的放了。」他深知關羽的性格人品,肯定會放了曹操。


這時諸葛亮回答說:「亮夜觀乾象,曹操未合身亡。留這恩念,故意等雲長做個人情,亦是美事。」劉備竟然稱讚說:「先生神算,世罕及也!」


這是第二個鋪墊,給關羽義釋曹操埋下伏筆,反正曹操「未合身亡」,這件事不過是考驗關羽品德的一個關口罷了。


作了這兩個鋪墊以後,小說細緻地描寫了關羽義釋曹操的過程(卷十《關雲長義釋曹操》)。


當曹操見到關羽的時候,一開始手足無措,說:「既到此處,只得決一死戰!」還是軍師程昱清醒,提醒他:「某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人有患難,必須救之,仁義播於天下。況丞相舊日有恩在彼處,何不親自告之,必脫此難矣。」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說關羽吃軟不吃硬,只要伏低作小來懇求他,沒準就能說動他。


所以曹操恭恭敬敬地對關羽說:「將軍別來無恙?」這是先跟關羽敘敘舊,套近乎。關羽心裡有愧,所以沒敢正面回答這個問題,而是答非所問:「關某奉軍師將令,等候丞相多時。」曹操明明是他的敵人,可他不稱「操賊」,卻尊稱「丞相」,這不是先短了自己的志氣嗎?


曹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一聽這話有空可鑽,立刻乘虛而入,不軟不硬地懇求說:「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言為重。」


所謂「昔日之言」,是指當日關羽辭別曹操時,兩次許下的諾言。一次是關羽留下一封信,說:「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滄海;返念故主之義,重若丘山。」(卷六《關雲長封金掛印》)你雖然對我恩情深厚,但我難以忘記劉備的舊義,所以不得不告別。但是,「尚有餘恩未報,候他日以死答之。」還有一次是曹操在灞陵橋上送別時,關羽又答應他:「久感丞相大恩,微勞不足補報。異日萍水相會,別當酬之。」(卷六《關雲長千里獨行》)這會兒不正是關羽酬報曹操的大好時機嗎?



不過,關羽還嘴硬,說:「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馬之危以報之。今日奉命,豈敢為私乎?」我雖然欠你一個人情,但是早已替你刺顏良、誅文丑,解除了白馬之圍,咱倆的賬已經兩清了,誰也不欠誰,你也別再求我什麼了。


曹操一看,這買賣敢情談得來,於是繼續討價還價。你不是說不欠我什麼嗎,其實欠得還多著呢:「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古之人,大丈夫處世必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


據《孟子》記載,衛國將領庾公之斯追擊鄭國大夫子濯孺子,因為庾公之斯曾跟子濯孺子的徒弟尹公之他學射,所以他說:「我不忍以夫子之藝反害於夫子。雖然如此,今日之事乃君之事也,我不敢廢之。」於是拔去箭頭,射了四箭就回去了,子濯孺子得以生還。天下人都稱道庾公之斯講義氣。曹操舉這個典故,是希望關羽向庾公之斯學習,放他一條生路。


當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他自己也明白:「曹公知之,必懷痛恨,以我為無仁義之人。」(卷六《關雲長五關斬將》)如果曹操真的不留情面,派遣大將追擊,關羽是逃不走的。但是曹操不記前仇,派張遼傳令給夏侯惇,把關羽放走,這樣關羽才得以安然脫險。


這時曹操往事重提,搞得關羽非常尷尬。小說在這裡描寫了一段關羽的心理活動:「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雲長思起五關斬將放他之恩,如何不動心?」


於是他把馬頭勒回,與眾軍說:「四散擺開。」曹操便乘空與眾將一齊沖將過去。「雲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拜哭於地。雲長不忍殺之。正猶豫中,張遼縱馬至。雲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嘆一聲,並皆放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關羽義釋曹操呢?不是說關羽該不該放曹操,而是說我們怎麼評價他的這一行為?


有人說,關羽放走曹操,這是以私廢公,背離了忠義的本旨,甚至說這是敵我不分,喪失立場。


又有人說,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美德,關羽這麼做,雖然不可原諒,卻是可以理解。


毛宗崗則認為忠與義是可以分而論之的,他說:「或疑關公之於操,何以欲殺之於許田,而不殺之於華容?曰:許田之欲殺,忠也;華容之不殺,義也。順逆不分,不可以為忠;恩怨不明,不可以為義。如關公者,忠可干霄,義亦貫日,真千古一人。」(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評語)他認為,關羽不殺曹操,表現出恩怨分明的義氣,這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這些話都只涉及皮毛,而沒有切中要害。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如果設身處地,讓你陷入這種境地,你會怎麼做?


我覺得,這裡實質上寫出了道德準則和現實利益之間的衝突,這是人生的一個永恆的衝突。遵守道德準則,就會傷害現實利益;而顧及現實利益,則要違背道德準則。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是人生常常會碰到的一個難題。

既然是個難題,我們就不好簡單地說哪一個選擇是好的,哪一個選擇是不好的;我們只能說,就選擇者自身及其所處的環境來看,哪一個選擇好一些,哪一個選擇差一些。



關羽面臨的是一種兩難選擇:一方面是道德準則,一方面是現實利益。他把曹操給殺了,這符合現實利益,因為他守華容道就是要殺曹操,而且按照軍令狀他可以由此保全生命。殺了曹操,既解決了一個政治大事,也解決了自己的生命危機。如果關羽不殺曹操,他遵守的是道德準則。那麼,對關羽來說,哪個更重要?是現實利益更重要,還是道德準則更重要?從整個關羽形象的表現可以看出,關羽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寧願遵守道德準則,也不去謀取現實利益,所以說他「義重如山」。


因此,對關羽「義釋曹操」的行為,站在關羽的角度,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看待。


第一,從關羽個人來說,如果他選擇殺了曹操,那就違背了他做人的基本準則,他會愧疚終生的;而他選擇放了曹操,對他自己來說,他覺得這是知恩圖報,可以問心無愧。


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正如毛宗崗說的:「懷惠者小人之情,報德者烈士之志。雖其人大奸大惡,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能不害我,而以國士遇我,是即我之知己也。我殺我之知己,此在無意氣丈夫則然,豈血性男子所肯為乎?」(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評語)


的確,曹操對關羽是仁至義盡的,連「過五關斬六將」這樣的血案,曹操都不追究,還不是「仁至義盡」嗎?人一生中能碰到一位知己,不僅重視你的才華,重視你的勇略,還重視你的為人,重視你的品德,更重視你為了堅持自己的為人和品德犯下的種種過失或者錯誤,這是很難得的。一生能碰上這麼一個知己足矣。


所以就關羽堅守的道德準則而言,他是寧可去死也不會殺知己的。毛宗崗評價:「拼將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義名。」(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回)



第二,「赤壁之戰」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動的戰爭,他打的是統一天下的旗號。曹操假天子的名義來征戰伐武,他的身份是漢朝的丞相,所以征伐天下名正言順。如果真要追究的話,曹操是正義的一方,而反抗曹操則是非正義的一方。

而且劉備頂多是一方諸侯,他和曹操之間的爭戰,還夠不上兩國之爭,還夠不上一種政治上、道義上的衝突,而只是爭權奪利的一種利害衝突,談不上誰公誰私、誰是誰非、誰忠誰奸。所以關羽「義釋曹操」的選擇,根本說不上是叛變,說不上是「敵我不分」、「喪失立場」。


咱們知道,在關羽斬了顏良以後,曹操表奏朝廷,封關羽為壽亭侯,讓張遼送「壽亭侯印」給關羽,關羽不接受,退回去了。曹操一看,心裡明白,另鑄一個「漢壽亭侯之印」,關羽就接受了,還笑著說:「丞相知吾意也。」(卷六《雲長延津誅文丑》)可見他和曹操之間有一種默契,曹操知道關羽心心念念在漢室上。關羽重義氣,但他之所以重義氣,是因為他看中劉備是漢室當然的繼承人。


在這點上曹操無法與劉備相爭,但有一點是可以爭的,這就是他是漢朝的丞相,可以代表漢朝政權。而關羽最大的政治志向是輔助漢室,平定天下,他放走曹操,並沒有違背他的政治志向,反而是符合他的政治志向的。他唯一對不起的是他的哥哥劉備,因為劉備正跟曹操在對抗,他可以殺曹操,卻沒有殺。


再進一步看,要關羽殺曹操,是誰的命令?是諸葛亮的命令,而不是劉備的命令。如果他和劉備立下軍令狀,性質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他沒有必要為了跟諸葛亮賭氣來殺曹操,這不值。



第三,關羽在放走曹操的時候是有猶豫的,因為至少他是拿生命在做賭注。一個人能夠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來維護一種道德品質,或者來弘揚一種道德風尚,這是一種挑戰。關羽勇敢地接受了這種挑戰,拼一死放走了曹操。


所以,對關羽來說,放走曹操未必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如果不放曹操,人家會笑話,說你為什麼不放曹操?你是貪生怕死,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把曹操這樣有恩的人都給殺了。這對關羽來說,真是莫大的恥辱。所以他放走了曹操,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光明磊落的。



正是有了以上三個方面的理由,我們說關羽的選擇是有道理的,而且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人的一生中經常碰到道德準則和現實利益之間的衝突,在這種永恆的衝突當中,能夠為了道德準則而犧牲現實利益,甚至喪失自己的生命,我覺得這是可取的。這就是老百姓讚頌關羽的所在。


關羽敢於撇開政治考慮,撇開敵我是非的考慮,而僅僅考慮做人的準則,考慮怎麼做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光明磊落的人。我以為關羽的選擇和思考是英明的,富有膽略的,值得我們欽佩。

- 全文完 -


作者介紹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多民族口頭傳統的文化意義——京師論壇第九期新聞稿 |【京師論壇】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