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葯神」豆瓣9分的背後

「葯神」豆瓣9分的背後

年度現象級電影《我不是葯神》刷屏,影片監製、主演「山爭哥哥」徐崢在社交媒體上受到了「人民英雄」一般的歡呼與愛護。

基於37萬多用戶評分,「葯神」的豆瓣評分目前仍高居9分不下,很多公號文章拿上一部豆瓣9分華語片《鬼子來了》和它作比(事實上,《鬼子來了》是9.2分,數據基於27萬用戶評分),高度讚揚這部「近年華語電影的良心之作」

再往前,華語電影豆瓣「9分之作」,是陳凱歌的巔峰作品《霸王別姬》,9.5分,基於77萬多豆瓣用戶評分。目力所及,似乎沒有再高的了,如果有,歡迎指正。

《鬼子來了》和《霸王別姬》已經是華語電影中公認的大師之作,也是我自己極推崇的電影,於是,我懷著巨大的期待去看了這新一代的9分神作「葯神」。

必須承認,「葯神」不是一個差電影、也不是一個壞電影,相反,它很善良,也很打動人,可以想見的,必然會看哭很多觀眾,也包括我自己,但它,在我看來顯然不能算一部傑作,即便是放在商業片的框架中去討論它。

可我也由衷相信,這9分是近40萬用戶出於真情實感,給出的一個很真心的評價。

所以,怎麼去看「葯神」的9分,是我更有興趣討論的。

1

在社交媒體時代、輿論話語權去中心化的時代,《我不是葯神》的9分,已經不能單純從傳統電影評論的框架去解釋,這個9分,已經遠不是一個「電影分」,它不是打給電影藝術的。

它,更像是我們今日微信公眾號的一篇流量爆款文。它的爆紅邏輯,和流量文的刷屏邏輯,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首先,是話題

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是中國社會幾大關係民生的焦點難題。每一個話題,常說常新,幾乎每個人都有代入感,每個人都有吐槽欲。但凡切中其中任一話題,能擊中大多數人痛點,把握住大部分人的焦慮和情緒壓點,那麼,成為社交媒體上刷屏的流量款,幾率很高。

一如前段時間刷屏的「房子教」一文,儘管邏輯錯漏百出,但因為切中了中國大眾心中的一根敏感神經,被高頻轉載、轉發、討論。

「葯神」也切中了最有流量潛力的三大話題之一。

看病難、醫保制度不完善、醫改相關問題,幾乎關係每個家庭。在一場流感都能摧枯拉朽般摧毀掉一個北京中產家庭的今天,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能安然置身事外。

我在寫文章之前,在朋友圈詢問大家看了「葯神」嗎?怎麼看?

回復瞬間很多,很多留言都很長,大部分是關於電影切中的社會話題的討論。

做自媒體的人都知道,話題決定了一半以上的「打開」。

話題之外,說「葯神」和如今流量爆款文的製造邏輯相似,還在於它選擇的立場和觀點,以及它在電影表達技術上的處理。

先說立場。選擇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而不是少數人的立場,在數量和音量取勝的「狂歡時代」,「多數即正義」,這是一種穩妥而安全的「商業選擇」。只是,「商業選擇」和「真相選擇」、「理性選擇」,很多時候並不一致,甚至是互相衝突的。

但是,大眾在選擇「民意代言人」時,不喜歡觀點曖昧、模稜兩可的立場,你,要麼站我,要麼就是我的「對手」,甚至「敵人」。其實,並非中國如此,在國外,兩黨或者多黨政治下的社會文化,也有很強的站隊文化。

所以,流量款大體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一是站大多數人的立場;

二是立場分明;

三是,提供一套敘事邏輯,正義化自己的立場。而這通常會通過對事實的簡化、片面化處理來實現,大幅隱去事件本身的複雜性,提供一個正反對立、黑白分明的簡單化場景,從而簡化大眾站隊選擇的難度;

四就是,輔之以強烈的情緒表達,通過一系列煽情手段,充分調動人的感官,讓情感和情緒快速上升,弱化甚至替代人們的理性思考。

於是,很多浸泡在眼淚和感動中的讀者/觀眾,在感性還未散去,理性還沒歸位的時候,由衷地在文末點下了一個贊,跑去豆瓣給了一個高分。

以上幾點,《我不是葯神》都中。

在所謂賣「天價葯」的少數境外葯企和人數眾多的中國病患之間,它很清晰地選擇站後者。

而病患,得了癌症的病患,尤其是窮得吃不起葯的病患,本就是弱者,弱者就是要同情的,他們幾乎先天「政治正確」。這在好萊塢也幾乎是永遠的主流立場。

商業電影是要激發和釋放觀眾情緒的,同情要來得猛烈,就要有一個很鮮明的反派。為了製造戲劇衝突,為了調動觀眾情緒、最大程度地引發共鳴,「葯神」大幅地簡化社會事實複雜性,以及各種矛盾關係,比如「高葯價」的背後隻字未提。

我們只看到代表強勢資本,言談冷酷甚至無視人民生死的「反派」——衣裝革履的葯企代表;而中國社會錯綜複雜的醫患矛盾、看病難,生不起病等問題被簡化成了出售「進口天價葯」的國外葯企與「吃不起葯的中國普通患者」之間的衝突。

在此之外,它又塑造了一個正面典型、一個「人民英雄」般的存在,來投射平凡大眾拯救灰暗現實的希望,再通過英雄為拯救人民而落難入獄的悲劇,來強化悲情效果,渲染情緒。

這些策略,無疑都是work的,無論是用來打造爆款文,還是用來打造爆款電影。

可就像甚少爆款文會成為經典式的評論佳作一樣,也甚少爆款電影會在電影藝術史上真正留下一筆。

2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誤會我是在批判《我不是葯神》,相反,我認為它作為一部主流商業電影,是相當不錯的,可圈可點,我只是不認為它是一部真正的傑作,更對它所使用的策略和邏輯,對它的火,有一種天然的警惕。

寧浩和徐崢,都是對現實特別敏感,對時代脈搏切得極準的電影創作者。這從他們幾乎每次出手都能切准社會現實就可以看出。

他們也不是沒試圖嘗試深度表達,比如《無人區》。我採訪過寧浩不止一次,深知他深度思考的能力,但《無人區》問世的曲折坎坷,可能也給他留下了不小陰影。

這一次,《我不是葯神》採取了很避重就輕的策略。

我看到很多觀眾評論說「葯神」是「現實主義佳作」,我想他們這裡可能把「和現實有關的題材」與「現實主義」搞混了。

「葯神」切的話題很現實,但它拍得並不現實。現實主義風格是李揚的《盲井》、《盲山》,是賈樟柯的《天註定》那種氣質的。

「葯神」披著「現實主義」的外衣,它骨子裡是一種苦澀現實的浪漫化,個人主義英雄化的處理。你甚至在裡面能找到香港黑幫片的痕迹。

「仗義」,這個在當今現實與電影里都久違了的江湖辭彙,在「葯神」中出現了不止一次。

「山爭哥哥」扮演的程勇是仗義的,小黃毛是仗義的,甚至售賣假藥的騙子張長林在入獄之後都是仗義的,在警察拷問之下,也沒有供出「不再是為了錢而走私販葯」的程勇。程勇和張長林,各自都經歷了人性的升華。

最後,程勇上囚車,被押往監獄,沿途站滿了送行的病友。那一刻,我和很多觀眾一樣,都被打動了,淚水漣漣。

是的,我雖然不認為《我不是葯神》是傑作,但我被這部電影打動。我喜歡它裡面透出的善良,對小人物的同情,人與人之間的仗義和溫情。

它,不太反映普遍的現實,對現實有拔高和浪漫化的處理,但它代表了我們內心裡對一種更美好現實的嚮往,這也是另一種社會心理真實。

好的商業電影是什麼?是讓觀眾走齣電影院之後對未來又多了一絲希望和信心,覺得生活還能繼續,明天會更好。

在這個層面上說,「葯神」是一部善良的商業電影。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葯神」對複雜現實的簡單化處理,對矛盾兩方正邪對立、非黑即白式的處理,讓它欠缺了真正的深度追問能力與探討空間。這讓電影中點到的情、理、法衝突,也帶著強烈的情緒性和明確的指向性。

而寧浩、徐崢二位,又堪稱玩轉「電影技術表達」的高手,深知敘事的魅力,也知道如何用好敘事,借戲劇衝突和張力以及其它影像手段去調動觀眾的情緒,沖開觀眾情緒的閥門。

從技術上來說,「葯神」作為一部商業片的電影表達是成熟的,但同時也是危險的。

一部本不該被打9分的電影,被打了9分,這個結果,已經顯示了其危險性。

它主觀上是妨礙理性深度思考的,是試圖用敘事掌控觀眾情緒的,甚至,它還透著那麼一點精神鴉片的味道。

這裡,需要區分的另一個概念就是,圍繞電影產生的批評與討論,和電影本身承載與傳達的價值觀和思考,並不直接劃等號。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葯神」的成功將會帶來一批跟風效仿之作。社會痛點式話題+非黑即白、站多、站弱的立場+簡化的矛盾衝突+煽情,會成為這批電影的主打策略。

這是我想談談「葯神」的9分,並對此感到警惕和危險的地方。

不過,話題之作雖不乏商業考量,處理也不失簡單化,但它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它承擔了「媒介議題設置」的功能,成功引發了各方各界對這一相關問題的深入探究與討論,而這種討論本身往往不乏真知灼見,很有質地。

這是該鼓掌的地方。

最後,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觀感?歡迎在文末留言,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非馬 的精彩文章:

事業婚姻雙豐收的女人不多,在好萊塢就更難,她為什麼能做到?
我在6月敦煌沒晒傷晒黑,就靠這兩樣

TAG:非非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