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米拿下「印度第一」後,三星坐不住了

小米拿下「印度第一」後,三星坐不住了

「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熬到上市的小米,未來國際化依然挑戰巨大……

文 / 華商韜略 茱莉

7月9日,小米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截至目前,小米股價為16.8港幣,總市值3759億港幣。

為了迎接小米這一首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港交所特別準備了較以往更大的銅鑼用於敲鐘儀式,並進行了重新裝修。

致辭中,雷軍回憶稱:「八年前,我有一個瘋狂的想法:要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提升中國產品的全球形象,造福全球每個人!說實話,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瘋狂的想法。謝天謝地,公司第一天開張,有13人一起過來一起喝小米粥。至今我都不知道,他們當時是否真的信了……」

雷軍認為,時值中美貿易戰、全球資本市場風雲變化,小米能夠上市,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成功。「我們要努力做好產品,回報全世界支持我們的米粉……這對小米而言,是個全新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雷軍多次提到了全球「米粉」以及全球市場。去年,小米超越三星,成為印度手機市場頭號品牌,小米上市後,雷軍希望把「印度經驗」複製到印尼、俄羅斯、烏克蘭,甚至打入美國。

【1】

用3年的時間拿下「印度第一」,小米為其他中國消費類企業征戰海外樹立了樣板。

諾基亞落敗後,三星一直是印度手機市場的絕對霸主,直到2017年三季度被小米打破。

在印度,儘管很多人用上了手機,但是仍以低端功能機為主,僅有1/10的消費者使用的是智能手機。在印度經濟快速崛起的進程中,消費者從使用功能機轉向智能機成為趨勢。

基於此,雷軍將印度視為最重要的海外市場。

2014年7月,小米在印度成立公司,並發布了第一款手機:Mi3。通過線上閃購(即限時搶購)模式,一個月就賣掉了12萬部。同年10月,小米在印度出售手機超過50萬部。

印度媒體評價稱,小米把它在(中國)國內的一套打法同樣複製到了印度,一邊和印度本土電商平台Flipkart合作,一邊採取飢餓營銷的策略,推出低價智能手機,非常契合當地人的消費需求。

短短一個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就佔據了1.5%。

就在巨大的市場增量給小米點燃激情之際,「打壓」突然來襲。

2014年12月,印度德里高等法院頒布禁令:禁止小米公司在當地市場進口或銷售手機。原因是愛立信印度公司對小米提出了指控。愛立信稱「小米的移動設備採用了愛立信的技術」,並要求小米為其所持有的專利支付費用。

事實上,愛立信與小米的專利糾紛已存在3年。在小米3發售時,愛立信就曾試圖「對話」小米,但小米遲遲未有回應。「一怒之下」,愛立信強烈要求法律制裁。

「無視」競爭對手,往往禍患也會殃及自己。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已成紅海。既有三星、蘋果等國際大牌咄咄逼人之勢,也有諸如Micromax和Karbonn等本土品牌風生水起,小米在強手如林的情況下,進入印度本來就是尋求夾縫中的生存,何況遇到法律的「致命」一擊——火爆的銷售很快熄火。

國際市場上,來一個專利訴訟,可能讓企業身陷絕境,也可能使國際化滿盤皆輸。

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探路中,繞不過去的一個坎。也是懸在小米全球化頭頂的利劍。

【2】

遭遇重創,小米卻並沒有停止腳步。

短暫的斡旋之後,憑藉高通的專利授權,小米獲得了部分產品的臨時解禁,隨即開啟了進階計劃。

2015年4月,小米在新德里舉辦了第一場海外大型發布會,隆重發布了一款完全面向海外市場的新手機:小米4i,售價12999盧比(約合人民幣1273元)。

雷軍在那次發布會上,脫口而出的一句「Are you OK?」也由此成為了經典口頭禪。

對於印度消費者來說,小米比較「OK」的原因之一,莫過於超高性價比。多數印度人並不富有,因此他們對價格比較敏感,小米手機比同配置的其他品牌手機低一半以上的價格,正是印度老百姓們所追求的「實惠」。

小米在印度發售的手機,售價普遍在5000-20000盧比之間(約合人民幣470-1880元)。即便是售價最低的一款,也有16GB內存和攝像頭,這是其他同價位品牌手機都沒有的性能。

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稱:小米通過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獲得了印度市場的青睞,其中紅米Note 4、紅米4和紅米4A都是最暢銷的智能手機機型。

負責小米印度市場的主管馬努·庫馬爾·傑恩(Manu Kumar Jain)說,小米在印度並不是一個知名品牌,但因為「特立獨行」的嘗試——低價和網上銷售模式,「引爆了市場」。

在印度,還沒有哪一個品牌(包括本土品牌)敢這樣做。「人們說我們瘋狂了。我們不介意,我們只是希望嘗試。」

2014年加入小米的馬努,負責小米印度公司業務。這位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工程系,並擁有印度管理學院MBA的印度籍經理人,為小米在印度市場的開拓起了關鍵性作用。

加入小米之前,他曾經是印度本土電商公司Jabong的聯合創始人。他強調自己性格中有「冒險傾向」,當競爭對手普遍固守線下實體店時,他避開了這種傳統做法,讓小米在短短三年中迅速脫穎而出,挑戰三星的地位。

現在,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小米全球副總裁。

雷軍對印度公司的充分授權,給了馬努巨大的發揮空間。「我挑戰現狀,我所做的與印度其他手機品牌所做的恰恰相反。」

開拓印度市場,小米並非簡單複製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

小米懂得運用本土化來俘獲印度用戶。背後來源於一個重要的底層邏輯:基於新興市場的「優先戰略」。雷軍說:「從研發到設計,小米充分考慮了印度消費者的需求。」

舉個例子,小米把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帶入印度後,卻出現了手機運行過熱的問題。起初他們很困惑,後來發現是印度天氣炎熱導致的。於是就在印度銷售的產品中加入了很多散熱元件,包括中國質量上佳的充電介面,最終解決了這個棘手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喜好,雷軍調派一些團隊成員到印度市場研發定製版產品,如小米4i。雷軍說:「它們不會在中國面世,這樣印度米粉會更喜愛我們……」

將自己定位於「本土廠商」而非「進口手機廠商」,更貼近當地消費者,使小米逐漸成為了印度消費者心目中值得信賴的品牌。

2016年,小米在印度推出紅米Note 3,上市僅6個月就賣出了超過230萬部,獲得好評如潮。這一產品也被業界稱為小米佔領印度的騰飛之作。

負責印度市場打頭陣的馬努,十分看好小米的發展。他說:「小米是一個行動敏捷的創業公司,執行有力,決策靈活,並且是敢於冒險的特立獨行者。」儘管這樣的讚譽有些恭維,但他仍然認為「小米本身就是一場大戲。」

2016年12月,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上升至10.7%,僅次於三星排名第二。是年,小米在印度的營收突破10億美元,首次實現盈利,凈利2.5億美元。相比於上一財年——2015年僅1.6億美元的營收,銷售額幾乎翻了8倍。

【3】

2016年11月發布的紅米4A,創下了4分鐘售出25萬部的記錄,預訂用戶超過百萬。

但很快,由於產品供不應求,導致出現了斷貨、缺貨的情況。「還有大量想購買我們手機的消費者不能如願以償,從而給他們帶去了較差的用戶體驗。」雷軍說。

小米在印度風光的同時,也碰到了「供應和製造問題」。

國際化探索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本地化經營,這有助於解決供應鏈不足的問題。而小米要想做到低成本優勢,也必然這樣做。

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上台時,提出了「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為莫迪親批)計劃,號召全球的企業到印度投資製造業去,把印度打造成一個世界工廠,以擺脫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基於這一政策,2015年,小米在印度開設第一家工廠,聯合富士康共同生產「印度製造」的手機。伴隨著產能吃緊,2017年,他們又投建了第二家工廠。

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的智能手機中,「95%為當地生產」。在印度工廠的周邊村子,小米給當地人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其中90%為女性。

但目前,這兩家工廠已經不夠用了。小米還要建第三家、四家……隨著將來市場進一步擴大,在印度建廠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降低關稅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響應市場,控制好供應鏈。

不管是「印度製造」還是「中國製造」,對於小米這樣的「輕模式」,供應鏈不足都是致命的一環。

在國內,小米有過慘痛教訓。

2014年年底,小米登上了國產手機品牌(國內)出貨量第一的寶座,但2015年,其猶如過山車般滑落至行業第五。業界唱衰小米發展後勁不足,雷軍開始了自我反思。

小米自問世以來,幾乎每款手機都是靠著「搶購」來實現銷售的爆增,「飢餓營銷」也因此被頻頻吐槽。依託代工模式,小米的生產節奏跟不上銷售的需求,消費者很快轉向其他品牌。比如華為、OPPO、vivo等其他國產品牌,成了其中的受益者。

雷軍很清楚「飢餓營銷」帶來的影響。2016年5月,他在小米內部宣布自己將親手接管手機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團隊。「強化供應鏈管理能力,未來交付會好很多。」

一年多的低調蜇伏之後,2017年小米業績回升,重新殺回全球行業第五。雷軍主張的「彌補供應鏈短板」,最終給小米帶來了第二春。

去年的3月份,小米開設第二家印度工廠時,雷軍還獲得了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會見,並送上了印度工廠製造的紅米手機4A紀念版作為見面禮。

會面中,雷軍稱到2018年年底,小米在印度的工廠要增加到6家,平均每秒生產兩部手機。

【4】

小米在印度一炮打響,依靠的仍然是線上銷售。而線下短板,依舊「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這個問題,此前在中國市場就曾存在。

「在整體手機市場,線上份額相對較小。在中國,我們的線上規模已經達到較高水平,未來的挑戰是如何在線下有效地發展。」雷軍預料到,當印度線上市場份額超過50%以後,線下也將面臨與中國市場同樣的問題。

為避免此現象發生,小米2017年開始著手增設線下直營店——複製國內的「小米之家」,同時積極與當地其他手機店鋪合作。在實體店銷售中,小米手機很快被搶購一空,部分機型一度出現供不應求。

這恰好印證了印度市場的一慣傳統——70%的手機是通過線下渠道賣出的。

目前,小米已經在印度開設了40家小米之家,另外擁有2500家第三方合作商店。雷軍的計劃,是將印度的小米之家擴充到100家。

小米在印度的銷售轉型,反映了雷軍在反思過後,重振旗鼓的決心。

隨著小米的成功試驗,線上線下出擊的組合拳正在形成一股新勢力。

奮戰在印度的其他手機廠商,如OV(OPPO、vivo)兩家,此前一直依賴於線下門店的銷售,2017年,他們也開始與小米展開同樣的步調——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策略,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

OV為此投入了巨資進行廣告宣傳。2016年,vivo砸了約2億人民幣搶到了2016年和2017年IPL(印度板球超級聯賽)的手機冠名權;而在2017年,OPPO也以5年約11.45億人民幣重金拿下印度國家板球隊球衣的贊助。

不過,這都沒有撼動小米在印度的市場地位。

除了起用人氣女星卡特莉娜·卡芙(Katrina Kaif)代言外,小米並未投入大幅廣告宣傳。他們通過建立龐大的粉絲群,來製造口碑。

小米在國內開創的粉絲營銷,在印度用戶身上也立竿見影,他們變成了小米的品牌推廣者。去年7月份,在中印關係出現緊張的時刻,很多印度網友發起抵制「中國貨」的行動,卻遭到小米的印度米粉以回擊:We Indians can only be thankful for Xiaomi phones(我們印度人只能對小米手機心存感激)。

【5】

2016年四季度到2017年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場一路狂奔。期間,其市場份額從10.7%上升至25%,一舉超過三星的23%。

小米在印度的高調崛起,反襯了三星的力不從心。數據顯示,三星在印度仍然處於增長狀態,但對比之下,小米進步實在太快了。

三星一直以來的「兩條戰線」作戰策略,正在面臨雙重挑戰:在高端市場,三星面臨蘋果的強烈衝擊;而中低端市場,三星也擺脫不了小米、OV等中國手機廠商的圍剿。

在銷售渠道上,三星曆來以線下分銷為重。在最初入駐印度時,其就在線下投入大量資金,建立銷售隊伍與零售商對接。到2014年,三星在印度的零售商多達5萬家以上。

然而,這個巨頭卻沒有意識到電商勢頭的兇猛,還認為線上銷售不可長期持續。為了保護線下代理商的利益,三星甚至公開聲明「堅定支持線下渠道」。

2015年,當看到電商平台手機出貨量快速增長後,三星發現原來的認識存在誤區,不得不進行線上銷售及渠道的拓展。

但是,這種被動跟進並沒有奏效。由於三星採取了「同貨不同價」的策略,導致線下代理商利益受損,線下渠道也開始變得不牢固。同時,OV在線下渠道發力更狠——給零售商提供更多利潤空間,並且大規模投放實體廣告。

而在線上,小米運用自己的成熟打法,早已佔據優勢,迅速贏得了一大批米粉。

三星似乎認識到自己走錯了一步棋,轉攻在線上投放專供機型,以5000-1.5萬盧比的價格來吸引印度消費者——在這個段位,也被認為是在有意「反擊」小米。

但三星的反攻,似乎並沒有取得太大成效。據IDC的統計:2018年一季度,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已達30.3%,優勢進一步擴大。

【6】

5月3日小米遞交的招股書稱:「小米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加深,海外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公司收入持續增長。」

在2015、2016、2017這三年中,小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及其佔總體比重均大幅度增長,其中主要以智能手機為主。而在海外收入中,印度市場貢獻了最主要的部分。

過去幾年間,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一眾廠商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Tecno(傳音)用10年時間稱霸非洲大陸,OPPO深耕東南亞,並且先後進軍日本和歐洲市場,力推高端產品。

幾乎所有站穩腳跟的中國品牌,策略都相對一致:

1、超高性價比的產品。

2、複製「中國經驗」。

3、開展本地化經營。

4、重點市場、重拳出擊。

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已趨飽和,發達國家增長緩慢,但印度等新興市場依然高速增長。過去三年中,印度這個人口第二大國的智能手機銷量無比驚人,增幅高達300%,預計到2020年銷量還將再次翻番。

「小米將印度市場放在優先地位著力發展。」雷軍還有更大的計劃,將在印度建立研發中心專註設計,未來會推出200款產品,在品類上不限於智能手機。

印度已經成為小米的掘金聖地。在手機業務持續深耕的同時,小米悄悄布下的業務投資也相當驚人。從2014年7月進入印度至今,雷軍名下的順為資本以及小米公司已經投入了超過3000億盧比(約合280多億元人民幣)。

或許是受到印度市場成功的巨大鼓舞,未來5年,小米稱「還將向印度100家初創公司投資10億美元,圍繞小米品牌創建一個APP生態系統」。

上市路演之前,雷軍曾表示,全球化是小米的「星辰大海」,未來將建全球開放生態體系。2017年,小米手機在全球15個國家或地區進入市場銷量前五,幾乎代表了中國企業征戰海外的最高水準。

不過,這離雷軍創立小米時許下的「提升中國產品的全球形象,造福全球每個人!」的宏願仍有不小的距離。正如雷軍所說,對於這家中國企業而言,登陸資本市場,或許只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就在小米上市的同時,三星宣布在印度建立全球最大的工廠,其目標顯然是要奪回被小米贏走的霸主地位。一場新的爭奪戰,已經打響……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茅台1000,郎酒800,兩大醬香酒一起幹了件好事情
華商韜略一周原創回顧:裸退的張忠謀、自如CEO熊林引關注!這些侵權者,是誰?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