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銀行去槓桿,互金加槓桿?

銀行去槓桿,互金加槓桿?

雷鋒網AI金融評論按: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來源於洪言微語。

在企業戰略制定過程中,順應趨勢是一個基本原則。不過,前提是要找對趨勢。東邊日出西邊雨,很多時候,這邊的天是晴的,那邊的天卻在下雨,站在不同的地方,所採取的戰略也就截然相反。

實體經濟去槓桿,反映在金融體系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便是去槓桿的典型代表,但就互金機構而言,非但不應當跟隨,可能加槓桿才是正確的策略。

(一)

2015年以來,國內首提供給側改革,去槓桿成為宏觀層面的新趨勢。從數據上看,2015-2017年,社會融資規模依舊保持上漲,2018年1-5月,強監管加持下去槓桿快速見效,社會融資規模同比下降1.47萬億元,降幅15.63%。

從社會融資的內在結構上看,去槓桿是通過影子銀行體系的清理實現的,信託貸款、委託貸款等表外業務同比均為負增長,隨著表外業務回歸表內,銀行表內貸款佔比從72.1%提升至89.6%,成為社會融資的絕對主力。

第一個問題來了,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去槓桿,互金是不是可以趁虛而入,加槓桿、搶客戶呢?

一般來講,影子銀行體系覆蓋的客戶有三個特點:

一是不受監管待見,多屬於調控類行業客戶,如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產能過剩行業等,所以不得不依賴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支持。

二是能承受較高的貸款利率,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多為理財產品,資金成本高,高來高去,給到借款人的利率也高。

三是信用風險相對可控,這個是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和理財產品的剛兌屬性決定的,投資者端不承擔風險,倒逼理財產品發行機構把控實質風險,對於真正高風險的客戶,也會避之不及,不是什麼客戶都敢做。

上面這三個特點,其實很契合互金平台的客群定位。一旦傳統金融機構退出,互金平台是否可以撿個漏呢?

膽子大的(指不在乎合規性的平台)當然可以,現在不少平台仍在發行大標產品,產品類別公然標註為「定向委託投資」、「收益權轉讓」等被互聯網資管新規點名的產品模式,反正P2P行業處於整改期,平台樂意打擦邊球,敢於承擔後果就可以。近期,監管機構再次提示整改期間的「雙降」要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提示此類撿漏的平台,莫要頂風作案,更不要做接盤俠。

對於多數平台而言,尤其是市場各方重點關注的巨頭,撿漏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因為傳統金融機構有資管新規,互聯網金融行業也有互聯網資管新規,傳統金融機構做不了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也做不了,各種變相發行理財產品的大標模式都被叫停了。

第二個問題來了,既然不能撿漏,那麼銀行去槓桿,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作壁上觀么?反正也沒啥影響。

錯了。金融體系去槓桿的背後還有一句話,就是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所以,去槓桿,實則是調結構,有退更有進,退的只是影子銀行體系客戶,是為脫虛;其他的實體經濟企業,則要加大扶持,是為向實,尤其是普惠金融客群。

所以,普惠金融客群里的優質用戶,既是互金機構的核心客群,也已經成為去槓桿階段銀行業的目標客群,一場硬仗是避不開了。

(二)

前幾日,和某國有大行的朋友聊天,據他所說,因為2017年「三個不低於」指標——即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戶數,小微企業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完成得好,獲得定向降准1個百分點,釋放了千億規模的資金,2018年,全行打算繼續發力「三個不低於」,爭取再獲獎勵。

普惠金融,有些銀行在喊口號,更多的銀行則在發力探索。最明顯的變化,是這些年銀行對零售業務的重視。

信用卡業務已經覆蓋了金字塔頂端的用戶。截止2017年末,信用卡覆蓋了約2.8億人,待償還餘額5.56萬億元,其中,計息結欠餘額約為2.03萬億元。以至於,消費金融領域專門有一個場景,叫做信用卡賬單代償,數百億的市場規模,已經孵化出了一家上市公司。

信用卡現金分期利率較高,為了滿足核心客群的現金貸款需求,銀行普遍加大了對消費貸的投入力度。通過借鑒互聯網消費金融模式,無抵押、純線上、利息低,產品體驗有了質的提升。在客群選擇上,聚焦於「有數」客群經營,該類客群在銀行內部有明確可查的資產、代發等信息,根據歷史數據表現,具有較優的信用及穩定的還款能力。

由於銀行的一貫穩健風格,銀行發力消費金融並未對互金機構帶來太大的震懾。相反,互金平台普遍把自己定位為「服務於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足的客群」,言外之意,要與銀行差異化發展、錯位競爭。

不過,在我看來,有點一廂情願了。

互金機構口中所謂的「銀行看不上的次級群體」,究竟是個什麼概念呢?什麼是次級群體?

我們習慣於根據收入水平來給客戶分層,默認高收入群體為優質客戶,中低收入群體為次級客戶。銀行服務高收入的優質客戶,互金機構服務中低收入的次級客群,井水不犯河水,其樂融融。是這樣嗎?

當所謂的次級客戶,既能承受較高的利率,又有良好的還款記錄時,不就是優質客戶嗎?至於收入的高低,與還款能力有關,可通過借款額度進行調節,與還款意願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互金機構的核心客群,即所謂的次級群體,銀行之所以服務的積極性不足,主要是因為缺乏數據,也不願意做小白鼠。現在這些客戶在互金平台上產生了徵信記錄,清清楚楚地表明自己是個好客戶,銀行還有什麼理由拒之門外呢?

2017年,銀行業新發行信用卡1.23億張,其中約14%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發行。說明了什麼?銀行已經對互聯網平台的核心用戶張開了懷抱。

不要再說什麼高收入、低收入,按時還款的都是好客戶。

(三)

當銀行攜資金成本優勢,進入互金機構的核心客群挑選用戶時,對互金機構而言,留住核心用戶便不能再是一句空話,應當在戰略層面予以重視。

怎麼留呢?銀行用低利率搶人,互金機構可以用高額度留人,對核心客群加槓桿。

真正優質的用戶,不必擔心額度給得太高,因為在消費金融產品過剩的今天,這些客戶不缺額度。你不給,有人給,你給了,客戶也未必足額使用,但敢於給額度本身對客戶而言是加分項。

記得有一段時間,同事們爭著辦一家城商行的信用卡,我也辦了一張。這張卡除了額度高——是同期其他銀行所給額度的3倍以上——之外,實在沒啥亮點。後來,陸續辦了不少信用卡,也註銷了不少信用卡,唯獨這一張,很少用到,但也會一直留著,以備不時之需。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對貸款類產品而言,額度本身也是核心競爭力。當你不能拼利率、拼優惠時,可以嘗試拼額度。

其實,除了對優質客群加槓桿之外,從整體發展策略上,也應保持加槓桿的姿態。實體經濟在去槓桿,金融體系也在降槓桿,但作為定位普惠金融的機構,互聯網企業或許應該反其道行之,繼續加槓桿。

一方面,普惠金融群體一直存在融資難問題,不存在槓桿率過高的問題,本就不是降槓桿的對象;另一方面,對互金平台而言,增長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本手段。

關於中國GDP增長,一直有一個「增速不能低於8%(後來是7%,現在是6%)」的說法,認為增速低於8%時,就業會出問題,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反過來,一旦經濟能保持快速增長,很多難題自然可以化解,畢竟,蛋糕在擴大、收入在增長,每個人都很滿足。

其實,互金機構當前也面臨很多問題,比如不良的問題、融資(或IPO)的問題、轉型的問題、人才的問題等等,統統都可以通過高增長化解。持續地保持高增長並不容易,但起碼在主觀意願和戰略層面,要有保持增長的意願,要敢於加槓桿。

(四)

投資學中有句話,叫永遠不要和趨勢作對。逆勢而行,需格外小心。逆信貸周期而行,最大的坑就是做了接盤俠。

所以,在去槓桿周期中加槓桿,務必要堅守普惠金融領域。資金退出的領域,都是重災區。市場充分競爭,信息也足夠透明,很多時候主觀上想撿漏,撿的通常是雷。

當然,P2P並不在建議範圍之內。P2P行業仍處於整改期,受「雙降」要求的限制,規模不能增長。只不過,不能增長,終將不是長久之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福特Argo從蘋果、Uber搶人,自動駕駛人才戰火熱
時隔兩年再發新品,零度智控欲激活百億市場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