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童咳嗽輸液卻意外身亡,這些藥物可萬萬別亂給孩子用!
關於兒童用藥的安全性,我們還真的不是一次兩次談及。
但總能看到不少關於兒童用藥有誤而出現意外事故之類新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生病後就隨便拿點葯塞過去,認為這樣子做就能儘快治好病。
然而很多時候,這樣做往往只給孩子帶來無盡的傷害。
去年,網上就有一則由於用藥有誤,
最後導致孩子去世的新聞,引起很多家長的注意。
據悉,家住海南省的兩歲男童小文由於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
於是被家人送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
醫生診斷其患上支氣管炎,並配藥給小文做靜脈滴注。
滴注用藥為:頭孢他啶、地塞米松及葡萄糖,
在注射差不多2分鐘時,
誰知小文就突然出現了紫紺、煩躁不安等癥狀,
醫生雖及時搶救,但最終小文還是不幸死亡。
事件中小文的病症到底屬於感冒還是屬於支氣管炎?
我們也許無從得知,只能等待官方調查清楚後得知真相。
不過,有關於兒童用藥的問題,小康醫生有些建議......
支氣管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支氣管炎多是急性的,很多時候都會在孩子的感冒後期出現。因此,它與感冒一樣,都屬於病毒感染的自限性疾病,但也不排除可能是肺炎支原體或細菌感染。
所以,不少人一提到感染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使用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對單純的病毒感染導致的支氣管炎毫無治療意義,還可能會引起體內的菌群失調,且帶來潛在的耐葯率增加風險,所以,必須避免濫用。
不過,若是醫生懷疑並發了細菌感染,那則可以適量的用抗生素。但究竟有沒有細菌感染醫生要結合寶寶的情況和血常規化驗等才能知道。
兒童支氣管炎,不應該用地塞米松!
上述事件小文打的靜脈滴注中就有地塞米松這一藥物,而地塞米松作為長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雖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等作用,但對於支氣管炎的患兒來說,這一藥物不僅不治病,還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種感染。
因此,若使用地塞米松目的是想退熱,又或者孩子的支氣管是病毒導致,那麼無論是口服,又或者是注射都是欠妥的。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
輸液似乎成為很多家長們的首選,然而輸液治療這一方法,在國外卻都視輸液為小手術。
2017 年國家食葯監總局就曾發布一組數據:關於兒童用藥不良的途徑當中:注射劑占 84.9%(人群總體水平 63.1%),口服製劑占 11.8%,其他製劑占 2.6%。
由於輸液導致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會高於口服及其他給葯途徑。因此,世界衛生組織都提倡「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用藥原則」。
那通常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輸液呢?
只有在39℃以上體溫且吞咽困難,同時也沒有辦法注射肌肉針;或是有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需要大量補充營養和體液;以及其它危重病情的時候,才需要靜脈輸液。
而像常說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拉肚子(小兒腹瀉病)、輕度喘息患兒(毛細支氣管炎)等這類常見病,國內就有不少身份已經明確規定兒科門診無需輸液治療。
兒童用藥別亂用,對症下藥才是硬道理
國內對於普通感冒治療都有一個很大誤區,那就是過多使用或濫用抗菌藥物。調查數據顯示,有62%的普通感冒患兒就曾接受過抗菌藥物治療。
然而這除了一些醫院過度治療外,更多還是我們作為家長本身缺少一定用藥常識。就比如引起感冒的病原體一般分為8大類,而這8大類對應的藥物都是有所差異。
換句話說,就是能殺死細菌的,卻搞不定病毒;能殺死病毒,卻搞不定細菌。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抗菌葯就能消炎,也不是所有的炎症,就能用抗菌葯。
也許很多家長們看完這篇或許還是有些疑惑,
但多一點了解,就意味著孩子的健康多添一份保障。
所以,各位爸爸媽媽,兒童用藥的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更新,
若有什麼不懂的兒童用藥知識歡迎留言評論!
※比起連玩4小時手機精神失常,各位低頭族更該注意這個致命問題!
※馬拉多納興奮癱倒、埃及評論員猝死,10億人的世界盃有多「悲」?
TAG:漫說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