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很多人知道,卻都不敢提及
「說曹操,曹操到」其實還有後半句,很多人知道,卻都不敢提及
《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歷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漢桓帝時被封為費亭侯,《三國志·武帝紀》中說曹嵩「莫能審其本末」,而在裴松之注《三國志》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法可信度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後,在時人眼中仍為"寒族"。這種社會地位激勵著曹操積極進取。青少年時期他酷愛讀書,經史典籍廣泛涉獵,尤愛讀軍事著作,且在詩歌、書法、音樂方面天賦獨具,幾可與名家媲美,武藝也十分高強。
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當時的人不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喬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曹操早年就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與才能,曾經潛入張讓家,被張讓發覺後,手舞著戟越牆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覽群書,尤其喜歡兵法,曾抄錄古代諸家兵法韜略,還有注釋《孫子兵法》的《魏武注孫子》著作傳世。這些活動為他後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穩健的基礎。
曹操,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從小就喜歡鑽研武術兵法,這些培養了他的軍事才能,曹操出生於一個國家分裂,戰亂四起的時代。面對紛亂的天下,曹操果斷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當時東漢末漢室幕後的控制者。想要在這群雄並起的天下爭得一席之地,曹操也是求賢若渴的,曾經他為迎許攸都來不及穿鞋子,可見他對人才的急切渴求。但是,人無完人。曹操性格的弱點也是非常的明顯的。當初在他殺董卓失敗,逃亡途中到了友人呂伯奢家裡,因為聽到屋外有磨刀聲而將呂伯奢一家全殺了,事後發現殺錯了,卻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楊修是當時有名的才子,但是性格狂傲自負,鋒芒畢露。有一次,曹操平漢中失利,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卻被楊修猜到了想要退兵的心思。之後很快便被賜死。誤殺友人和雞肋事件可以看出曹操此人的多疑和嫉妒他人才華的性格缺陷,而且手段狠辣。說到「方說曹操,曹操就到」這句話的由來,是因為呂布和曹操之戰上流傳開的。當時曹操攻佔徐州後,聽說呂布駐兵濮陽,由於徐州之戰的勝利,志得意滿的曹操便去攻打呂布。第一次,由於呂布的勇猛無比,戰無不克的武力而戰敗而歸。不服氣的曹操很快再開始了第二輪的進攻,這次直接被呂布打的落花流水,曹操只得狼狽逃竄,被呂布追趕。呂布追上了曹操,但是竟不認識,對著曹操本人問:「可有看到曹操?」逃過一劫的曹操指著前方的人說:「在前面。」趁呂布離開,掩面逃走。
後來,有人嘲笑呂布時說「方說曹操,曹操就到; 當面不識,豈不好笑。」但被曹操聽到了以後,便懷疑是嘲諷他的,把那人給殺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說後半句了。曹操的多疑和善妒,我們都知道,而且他的手段殘酷,更沒有人敢說後半句了。久而久之只流傳了上半句「才說曹操,曹操就到」。不過,呂布作為一方主帥,與敵打仗,竟然不識敵方首領,也是讓人哭笑不得了。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於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後,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後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
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袁世凱吃鹹菜喝白粥,大臣稱讚其儉樸,得知鹹菜價格後直接傻眼
※抗日期間,我方戰士子彈用完後,為何不敢去撿日軍的武器?
TAG:老王家三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