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活著和死去哪個更容易?

活著和死去哪個更容易?

在看電影《我不是葯神》之前,除了朋友圈陸續刷到局部的、真切的、不到一百字的觀後感,基本上沒看過一篇完整的影評,也沒看過預告片。看完想從觀影體驗、人物角色、電影精神三方面簡單的說一下感受。

首先呢,是觀影體驗部分。

因為是反響不錯的片子,所以上座率很高,但也不該把多小的孩子都往裡帶,一來他們壓根看不懂,二來也根本不適合他們看。於是,我後排的5、6歲的小朋友嚷嚷著要吃爆米花,前排的小朋友一直在那上躥下跳,至於再前排的,那就更厲害了,讓他媽打開手機放動畫片,S**T。好在,電影不時穿插的笑點,還能糊弄住這幫熊孩子。我希望中國家長們,能長點心吧。另外,業務繁忙的話,咱看電影能手機靜音嗎,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太違和了。總之,觀影體驗真的不能更糟糕。

然後,是人物角色部分。

徐崢。一直對除了朱允炆、豬八戒角色外的徐崢有一種偏見,覺得剃光頭髮後顯得愈髮油膩和花心。一位優質的演員是該有很多面的可塑性的,那麼徐崢做到了。耷拉著不精神的頭髮,肥大的不合適的衣服,好一副賣壯陽葯付不起房租的失意中年的模樣。但徐崢飾演的程勇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我覺得,這個世界永遠不缺「乖」的人,它缺好人,缺「有缺點」的好人。為了交房租、給父親動手術、留住兒子,被灰色利益驅動實在太可以理解了。在近距離旁觀著病人們的痛苦和無奈後,程勇離開,又幻化為救世主蹩腳歸蹩腳,但著實戳中淚腺。電影有一幕,程勇問黃毛:「你是不是特瞧不起我?」,黃毛回答:「是,以前是。」不過從頭至尾,我都沒有瞧不起程勇。程勇坐在黃毛的出租小破屋裡,拿起那張回家的火車票慟哭的一幕我覺得最精彩,歇斯底里的無力感直接穿透大熒幕,擊碎了每個人的心理防線。

如果說誰可以替代徐崢,我能想到的只有一人,那就是黃渤。

王傳君。有看到過很多標題,毫不掩飾對王傳君飾演的老呂的誇讚。嗯,演技真的可圈可點,未來可期。老呂從得病開始就想過自殺,但看到初生的兒子,再加上便宜的仿製葯出現,就不想死了。是啊,可以好好活著誰願意早早離開呢。但最後,病入膏肓的老呂看著守候在病床旁的妻兒,欣慰一笑還是選擇了自殺。王傳君的很多表情處理我有點記不清楚,總體上,他把一個病人的病態、畏懼與對活下去的渴求演繹得入木三分,叫人心疼。

周一圍。在很多年前第一次看見周一圍,我就被他的眼神震懾住,眼睛裡有東西的男人太有魅力了!一圍大哥演戲演的好是精準拿捏,演得不好就容易用力過猛,不過他在這部電影里的戲份並不多。他飾演的曹警官,大概就是面試題高頻詞之一——溫柔執法的代表了。尤其,在「請」幾十位病友供出醫藥供應者,大媽甲握著他的手哭訴的時候,難過得雞皮掉一地。我記得最牢的,是他接程勇出獄的驚鴻一倚,真的太帥了好嗎!特地找了高清劇照鎮樓。

譚卓。譚卓給我的感覺和余男有點像,怎麼形容呢,就是像她們這樣的演員,好像從不諂媚討好他人,卻又輕而易舉的取悅了所有人。不過她比余男更柔美一些,所以演起單身媽媽更適合一些。但這部片子譚卓給我的印象並不深刻,演的過於隱忍和剋制,再加上一眾演員在,就稍顯暗淡了。

黃毛。演員我不認識,他代表著社會最底層、最微小的人,因為生病不敢告訴家人更不敢回家,隻身一人蝸居出租屋等著死去,得知有葯可救選擇搶葯。黃毛最後車禍而死,徐崢扯著周一圍的衣領,喊著:「他才二十歲,他就想活下去,他有什麼罪?!」我不小心齣戲了,因為我覺得這個黃毛長得一點兒也不像二十歲。因為還年輕,影片里也沒展現病態,所以黃毛的存在,是電影微小的希望象徵——可以用綿長的後續人生,等來康復。

劉牧師。前腳剛看完第三遍還是第四遍《戰長沙》(誠心安利千百遍),後腳胡爸爸的劉牧師又復活了,雖然也會不久矣。劉牧師的存在似乎是用來虔誠地嘲笑上帝的,這時候信仰在生命維續面前無足輕重。(之前菲菲的杜特爾特表示,只要基督徒無條件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將辭去總統一職。這個總統怎麼會這麼閑?)因為是年長者,劉牧師用一種違和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整部電影的壓抑基調。

最後,是電影精神方面。

走齣電影院的時候,居然有觀眾用「感動」這樣的詞語,我就不是很能理解。

解讀這部電影我想說兩方面內容,第一是「無力和救贖」。說到無力,看完《踏血尋梅》是真的無力,整個人喪到差點沒法自愈。這部電影的無力,直指徐崢在法庭被告席上的那句「他們吃不起進口的天價葯」,於是當事人和救世主開始了救贖,儘管這個救贖也很無力。所有人都會有倍感無力的時候,關鍵還是自我救贖。像《踏血尋梅》里的小梅救贖不了自己,殺死她的貨車司機也救贖不了自己,所以他們失敗了。救贖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就像活著。

第二是「活著和死去」。活著和死去,哪個更容易呢?我想是活著吧。電影里的病友們多想好好活下去,但如果給他們重生的機會,沒人敢保證他們會活的更加精彩,也許還是會蹉跎歲月、虛度人生。好好活著真的太難了。

我不曾歷經滄桑,所以我很喜歡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也永遠保有好奇心,但沒有資格教導別人怎麼去活著。總之,希望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好好活著吧。

那麼死亡呢,我挺能理解如果生無可戀選擇死去的舉動。之前西峰跳樓女孩一定是絕望到沒有退路才會選擇放棄生命,不在現場,沒法想像那種慘烈,但面對一個生命的逝去,那種無助、力盡、崩潰,依舊會痛徹心扉。至於在下邊起鬨的人,清清楚楚的展示著人性的弱點,甚至這個民族的劣根性。

在絕大部分國家,安樂死還是沒有被合法化,就算是小說《三體》也是在好幾百年以後,大劉才敢寫安樂死。死亡從來不該被忌諱,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體面的死去。

但是,既然好好活著更難,那就更應該好好活著,因為做到了更難的事情,才是真的酷。

我上升不到經濟成果共享、醫療體制改革的層次,因為不懂。

《我不是葯神》的結尾用很溫柔的社會主義式美好,安撫了絕大部分觀眾。當然了,我願意去相信有這樣的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梨福子 的精彩文章:

TAG:梨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