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照片=人設?
原標題:社交圈照片=人設?
如果說舊時的肖像照片是自傳,今天社交媒體上的自拍則是小說——太多杜撰成分。攝影技術發明了一百多年以來,一直都是被鄭重對待的事情,攝影師需要學習專業技術,被拍者正襟危坐地面對鏡頭。近年來隨著手機攝影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照片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手機鏡頭與修圖軟體的技術進步對攝影的傳統定義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新技術改變了攝影定義的背後,其實是當代人的審美、行為和文化認知的變遷。
自拍達人的理想自我
傳統的攝影可以簡單分為藝術和工具兩種。藝術的攝影要表現攝影師的觀念與審美,工具性攝影則要求照片隱去攝影師的自我,還原世界的面貌。無論如何,傳統的攝影都是旨在向人們展示一種未曾看見過的現實。
而今天的社交媒體上的攝影更傾向於打造一個理想化的自我世界。無論是暴露了塑料花友情的C位之爭,還是加了濾鏡的奶茶、壽司,又或者星巴克桌子上的電腦與咖啡……社交媒體上PO出來的照片展示著我們努力打造的人設,以及虛擬的美好生活。社交媒體中的我們不再像傳統攝影師那樣去複製、還原或者挖掘世間的真相。
傳統攝影觀認為,攝影師利用了別人的形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拍照可能是一種侵犯性或者剝奪性的行為。今天的我們不會覺得被拍是一種冒犯,只有在合影時遇到「心機婊」躲在後面用我們的大臉來襯托她的小臉,我們才會覺得被冒犯。我們也不會覺得攝影師的鏡頭是在剝奪我們的權利,只有在不通知我們擺出最有型的姿勢和最上鏡的那一側臉就匆忙按下快門,我們才認為那是剝奪了自己在手機攝影時代的天賦人權——這是手機時代的攝影倫理。
照片需要面對真實還是表現攝影師的自我,這個糾結了攝影界的百年難題被今天的自拍者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構建虛擬世界中的理想自我才是社交媒體攝影的唯一。社交媒體的攝影不追求真實,相反,它害怕與排斥真實,只追求經過修飾的「唯美」。我們都同意亨利·皮奇·羅賓遜的金句:攝影之所以是藝術,因為它會說謊。
傳統攝影創造了一個「複製的世界」,照片越少修飾越平實,似乎越有權威性,而今天的社交攝影與真相無關,也與攝影師的審美觀念無關,未經過修飾的照片屬於「未完成」。
19世紀攝影術發明之後,歐洲的中上層家庭大多擺著主人的一幅肖像照,因為那是他/她理想中的形象,因此一幅就夠了。但是——就像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技術也限制了他們的想像力,今天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頭像可以一天更換數次。
傳統攝影行為中,攝影師掌控著一切。而在自拍行為中,鏡頭前的人掌控了主動性。我們盡可以背熟各種小竅門:手捧草莓或蘋果暗示單純、坐在咖啡館裡上網展現知性范兒、驚訝的表情可以顯得臉更小。舊時由攝影師掌控一切的局面被徹底改變。
社交媒體的鄙視鏈
傳統的攝影具有儀式感,也是身份的象徵,只有大事件、大人物才會被記錄,只有戰爭、災難、奇觀、明星才是照片中的主角,小人物只有在大日子裡才鄭重地留影。今天技術的進步讓攝影變得平民化,隨手可拍的手機鏡頭抹平了普通人與大人物、日常生活與大事件之間的距離,在手機鏡頭中彷彿一切都變得更加平等、更加多元化。
以往普通人只能出現在家庭照或者畢業照里,或者身著婚紗、職業服裝,我們在照片中沒有自我,只是家庭、集體的一分子。新技術的發展讓當代人自我觀看的方式發生了改變,今天的自拍完全是在凸顯自我,職業、家庭的背景被淡化,這是個人的解放。
但是事實上,社交媒體上的照片並沒有那麼平等、自由、個人化與多元化,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往往是圍繞著顏值、享樂與財富的主題,有著層級分明的鄙視鏈,據說PO海外游的瞧不上本地休閑的,星巴克里與平板電腦合影的瞧不起秀恩愛的,賣狗糧的又瞧不起曬娃的……而在九宮格美顏自拍與曬包曬美食的時尚達人中間,自然又是另一套鄙視鏈的暗規則……與其說社交媒體上PO出來的照片是追求平等與多元化,不如說凸顯了等級制與消費主義。
攝影讓我們覺得可以把世界都收集起來,「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但是我們在朋友圈中秀出來的旅行照要麼就是在各種景點的自拍,要麼就是把異域風情簡單化、符號化的「唯美攝影」,在我們的鏡頭下,少數民族、清晨牧牛、夕陽西下……種種形象都被刻板地固化。新技術讓我們隨時隨地可以拍攝,但是我們的手機鏡頭並沒有揭示更多隱秘的事實真相,也沒有賦予這個世界更多的意義,也沒有挖掘出日常事物的更深層次的美。
隨時隨地進行的自拍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人的繽紛多元生活,相反,社交媒體的照片形式非常狹隘單一,世界在社交媒體照片中變得扁平化,我們並沒有利用更加先進便捷的手機鏡頭在多重角度來觀看世界與挖掘潛在的真相。
抹殺時間的軟體
繪畫不會因為老而變好,但是照片一定會因為老而變好。老照片把歷史變成消費品,當時間與文化的距離被拉開,照片的魅力自動增加,一張60年前的照片,無論當時看起來是多麼普通,在今天也因為時間流逝而成為珍貴的歷史遺物。但是今天存在雲端的海量手機照片,不會再有舊照片的物以稀為貴的魅力。
繪畫會因為殘舊而喪失價值,而一張失去了光澤,發黃、破裂的老照片,卻另有一番陳舊的美感,而當所有照片都電子化之後,任何時候都那麼光鮮艷麗的照片就失去了形式上的歷史感。
傳統的照片記錄著時間的消逝,我們的面貌在照片中一年一年地變化著,但是手機攝影技術讓時間性消失了,攝影的連貫性與時間性被打亂了,今天的自拍可能比去年還要青春逼人——因為修圖軟體又升級了。
以前保留照片可以提醒我們曾經的風華正茂,當我們對鏡子不滿意的時候,可以在舊照片中獲得安慰。但是現在我們隨時可以用手機與鏡子對抗,事實上我們甚至不再需要鏡子,自拍鏡頭的反轉就是最好的鏡子,重點是它折射的「真相」是任由我們來安排。脫離了真相的鏡子才是最完美的鏡子,新科技秒殺了白雪公主里的魔鏡。
傳統的照片是一則時間與空間的切片,一張舊照片似乎在邀請人們用直覺與猜想來推測這凝固的一刻前後發生了什麼,在圖像之外還存在什麼。圖像不像文字那樣清楚地解釋一個事實的背景,照片鼓勵人們去猜測沒有完全呈現出來的真相,想像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今天的自拍也在強化著這一點,我們試圖用「完美的一瞬間」來誘使觀眾想像主角背後的生活,每一刻都是如此美好,暗示著被我們修飾過的圖就是全部真相。
傳統攝影追求對真相的揭示,攝影師多角度地呈現世界,不惜因此冒犯觀眾。而社交媒體上的攝影唯一的追求就是點贊的數量,當我們深陷於PO照片與被點贊的循環焦慮當中,社交媒體中的自拍變成一種自我複製,不是複製世界,而是複製他人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監視,時刻提醒著自己向某種標準靠攏。
以前我們用文字來概括世界,攝影術發明之後,我們用照片來複制世界。手機鏡頭髮明了之後,我們用照片來改造世界,在這個革命精神少被提起的年代,這大概是最廣泛的革命行為。當然,我們不是改造自我與現實世界,而是改造虛擬世界中的自我——通過修圖軟體。
責任編輯:浮琪琪
※有尊嚴的老師才能教出有尊嚴的學生
※數據告訴你:年輕人消費新方向
TAG:中國青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