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我不是葯神」,道教祖師卻為何要治病救人?

「我不是葯神」,道教祖師卻為何要治病救人?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近日,文牧野執導,寧浩、徐崢共同監製的電影《我不是葯神》在國內掀起巨大影響。影片中,主人公「程勇」,面對病友們吃不起「天價」藥品,延誤治療,便低價甚至自掏腰包以為病友們提供具有良好療效的仿製葯,並為此付出巨大代價。他的奉獻,讓病友們尊稱一聲「葯神」,但他卻說自己不是「葯神」。這種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道教歷史上有著無數「精修醫術,治病救人」的祖師:被道教尊為「上古醫聖」的神農,與岐伯、雷公問對的黃帝,編纂《金匱藥方》的葛洪,作《本草集注》的陶弘景,寫作《千金方》的孫思邈等等。但我們要問,祖師們為何要付出這麼多辛勞,冒著受傷感染的風險,堅持鑽研醫術,堅持治病救人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追根溯源:

1、巫醫文化的遺存為道教帶來深遠的醫學背景

道教的歷史極為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巫卜文化。上古時,救死扶傷主要是巫醫等的職責,他們也積累了大量的醫療經驗。在道教發展過程中,巫醫文化被納入道教體系之中。因此,道教天生便有著治病救人的本分。

2、對神仙不死的追求為道教帶來極為豐富的醫學積累

修道成仙是道教思想的核心之一。《道德經》之中就有「長生久視之道」的說法。「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出於成仙的需求,祖師們通過適當的修行方式,開始了對於人體奧秘的探索,並為道教醫學積累了寶貴經驗。

3、樂生好善傳統與生死理論的結合

葛洪祖師強調,想要長生成仙,單靠內修外養的方術是不夠的,還需要積善立功,廣修德行。靈寶經典《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提出「三合成德」的理論,稱:「三者謂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合,乃得道也。」並強調說「若但曉道而無功德,亦不得道」。道德觀念的充實,與修行成仙的結合,令道教廣開方便之門,救人救物,利益群生。在這種思想的潛移默化之下,道教祖師們行善事,立功德,憑藉自己的醫術,救死扶傷,切實地行道弘道。

我們總是希望能夠找到一些事情的根本原因,希望明了為何祖師們不辭辛勞的救死扶傷。以上三點只是說明祖師們有這樣的機緣能夠治病救人,但這似乎並不足以說明祖師們為何冒著風險而不放棄行醫。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祖師們的道心要求他們這樣做。孟子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種不忍人之心,正是人心中最為根本的一點善念。

事到如今,我們追問著為何祖師們要救死扶傷,追問電影中「程勇」為何要虧著腰包為病友置葯,追問著無數的原因。其實哪有那麼多原因,祖師們遇到了病人自然就為他們治病,醫生就是要救人,警察就是要維護治安,老師就是要教書育人……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如若將目的當成手段,不顧一切地繼續追問目的的目的是什麼,這必將消解一些事情的本來面目,從而便勉強為其樹立一個本不存在的原因與目的——為了錢財、為了名聲、為了利益……

誠然,我們不反對有些人確實是為了錢財、為了名聲、為了利益而去做某些事。但是我們能言之鑿鑿地說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嗎?或者從思想史的邏輯上來說,這未免不是出於對原因的無限追問而消解了人類的道德根基。這種追問在方法論上本來就不是合理的。

回到祖師為什麼要治病救人這一問題上:總有那樣的一群人,他們並不是為了什麼而去做善事,僅僅是秉持一顆道心,一顆善心,見到了就去做,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這樣的人,是道門名士,我們奉為祖師;不在道門,我們也願奉為榜樣,尊稱一句「葯神」——只為他的善心合乎了「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天心。

天心雖遠,人心可格,惟願世上藥生塵,惟願慈愛滿人間,惟願人人皆是彼此的「神」。我們也依然相信,只要各自多付出一點關愛,人間的苦難就將會再減少一些。

本文作者 |沐元風

(道教之音原創文章,轉載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道藏天地,德配古今:記九宮山一代仙師張道清真人
「拜先生」,這是道教流傳千年的傳統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