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眾志成城」話康熙,「外八廟」里論成敗

「眾志成城」話康熙,「外八廟」里論成敗

原標題:「眾志成城」話康熙,「外八廟」里論成敗


清朝入關以後,鑒於明亡國的教訓,決定不再修築長城。此事曾在清朝朝野引起爭議。其事因時任古北口總兵官蔡元向朝廷上奏,意為其管轄的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康熙帝即在其奏章上批示曰:「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具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帶,朕皆巡閱,概多損壞,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且長城延袤數千里,養兵幾何方能分守?」作為清朝一朝最具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清楚看到,明代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修築長城,卻未能挽救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命運,於是決意改變統治策略,要建起一座「修德安民」的無形長城。


縱觀中國歷史,敢於罷修長城的明君,唯有康熙與唐太宗李世民二人。康熙皇帝在《古北口》一詩中說:「斷山逾古北,石壁開竣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歷史上有「明修長城,清修廟」之說,清政府在北京城修建了雍和宮,乾隆皇帝親自前去受戒;又在熱河建立了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在山莊之外,仿新疆伊犁河畔的伊犁廟,修了安遠廟;仿西藏的三摩耶廟,修了普寧寺;仿拉薩的布達拉宮,修建普陀宗乘之廟;仿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修了須彌福壽之廟,避暑山莊的「外八廟」,昔時作為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前來朝拜皇帝的宗教活動和休息場所,以此達到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的目的。避暑山莊,名義上是休息避暑之地,意義卻又遠遠不止於此,它把複雜的政治目的和軍事意義轉化為一片幽靜閑適的園林,和一座座香火繚繞的寺廟,可算是清朝政府在中央專制集權政治體制內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實踐,使清朝一朝較好地處理了滿蒙華夷之間的民族關係,為其延綿兩百餘年的統治發揮了重大作用。


讀史至康熙之世,常為康熙這個因天花而得政的一代帝王之胸懷而讚嘆不已。其中尤以其曾罷修長城一事感慨良多。其總結歷代修長城之歷史教訓,悟出長城再堅固,也無法保障國家安全之大道,唯有「養好」百姓,讓他們高興,才會保證政權的穩定,從而使邊境自固而無憂。這正是「眾志成城」一詞的深刻內涵。另而言之,康熙決策廢棄長城,實際是拆除了分割廣大漢人與「三北」少數民族的一道隔離牆,不再有內外之分,為清朝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即此一端,康熙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深謀遠略的有為之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鏡像 的精彩文章:

圖譜之益
薩爾滸之戰:得失方寸之間,實系國家危亡

TAG:國史鏡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