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很好」?

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很好」?

A:「你說『你家兒子淘氣』,我覺得還可以啊,挺懂事的,哪像我們家兒子……(此處省略300字)」

B:「我們家那小子哪有那麼好,都是人前裝的,等你熟悉了就知道。其實,你們家兒子才叫人『省心』呢?要不要咱們換換?」

A:「行啊,換就換,今晚你兒子睡我家。」

B:「那你兒子我也領回家了。」

說完,A和B相視數秒,然後開懷大笑。

都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看怎麼愛」,這是因為是自己血脈的延續。平日說自家孩子這不好那不好,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恨鐵不成鋼。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很好」?

1、記憶厚度的不一樣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對孩子的記憶是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有了,甚至是在懷孕期間。平時繁瑣的養育過程,特別是孩子在人格不斷獨立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叛逆,讓很多父母無所適從,甚至焦頭爛額,這樣的體驗自然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判斷。比起父母與孩子的朝夕相處,其他成人與自家孩子的相處時間顯得那麼短暫。沒有了厚重歷史記憶的牽絆,自然更容易發現別人家孩子的優點。

2、評價標準的不一樣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好,但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在職場中,我們的思維往往被訓練成「問題思維」,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在工作或許是好的,但是如果因為思維的慣性,把這種思維運用到家庭教育上去就非常要不得了。在與自己孩子相處過程中,父母看到了太多的孩子不聽話,不配合,各種磨嘰、拖沓、頂嘴、摔東西、大吼大叫,甚至打人,這些都會在父母「問題思維」的搜索下,形成父母對孩子的一個個「負面標籤」。

對於別人家的孩子,由於沒有歷史記憶的牽絆,同時出於人際交往的禮貌,人們自然更願意從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別人家的孩子。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別人家的孩子想不好也不行了。

3、相處模式的不一樣

因為和自己父母太熟悉了,熟悉父母對自己行為可能的各種反應,所以不存在表不表現,甚至連「裝」一下都不願意。記得看過這樣一個段子,大意是:男女朋友談戀愛前,衛生間有人用,一定會敲門。如果不小心開門進入發現裡面有人,那個不好意思、尷尬、含羞,外加無數個對不起、道歉。男女結婚後,甭管衛生間有沒有人,開門就進。如果手紙沒有了,女生也會很坦然地接過男生遞過來的手紙。這一切的變化,都源於熟悉。

孩子和其他成人見面,即便見過很多面了,其實心裡來說,比起與父母的熟悉,那真的是差太遠了。除了個別特別「虎」的孩子,現在很多孩子都學會先觀察,然後根據觀察的情況再行動。孩子觀察到其他成人用欣賞、和善的態度對待自己(詳見評價標準的不一樣),自然更願意表現出好的一面,也更願意配合。

4、焦慮程度的不一樣

別人家的孩子,即便有些不好的言行,我們更容易寬容、理解和接納。即便真的發現比較明顯的嚴重問題,因為是別人家的孩子,當時焦慮一下,過後忙於自家育兒瑣碎和生活,焦慮也就一閃而過。

對自家的孩子,發現有些不好的言行,父母容易放大、聯想。比如孩子有個階段特別喜歡講「大便」「尿尿」這些詞,這是孩子對性的原始自發探索,過了那個階段就好了。但是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沒有禮貌,講話粗俗。這還沒有玩,有的父母還會放大,認為:孩子就是不夠優秀,說話辦事還有很多問題;父母還會聯想,認為:如果別人聽到後,會認為家裡沒有教養,長大以後還這樣的,成何體統?俗話說「愛之深恨之切」,在這樣的刻意放大和聯想下,父母與孩子的戰爭不斷,親子間好的感觀又從何談起?

別人眼裡「表現不錯的孩子」不就是我們自家的孩子。孩子還是那個孩子,只是我們看待孩子角度變了。

了解孩子不同時期的特徵,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成熟,試著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自家孩子的美和閃光點,相信你也會發出和別人一樣的感慨:

其實我們家孩子真的挺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個奶爸的投資獨白 的精彩文章:

幸福家庭的父母都有哪些特點

TAG:一個奶爸的投資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