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作為政治的灰色地帶,間諜永遠充滿神秘。

就像龍一樣,在平頭百姓的口耳相傳和歷史與文學的交匯處,大眾想像過其千萬種模樣。

中國夏朝時就有了間諜,《左傳》里記載了「使女艾諜澆」的故事,澆是夏朝太子,女艾便是歷史上第一個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左傳》里的女艾

19世紀初的歐洲,興起了間諜小說。1821年美國小說家詹姆斯·費尼摩·庫珀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間諜小說《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詹姆斯·費尼摩·庫珀

說到底,不管是寫《左傳》的左丘明,還是後來陸續的間諜小說家,均未見過真正的間諜,筆下的間諜,多少摻雜了個人臆想。

時間來到一戰前夕的英國,英德矛盾一觸即發,國內陷入空前仇德情緒。

在當時,電影剛出生不久,作為一種政治宣傳手段,英國人在銀幕上製造了一種潛入國內大搞破壞的德國人,醜化德國。

於是,早期間諜片誕生。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1913年的[O.H.M.S.]里,德國間諜正在作惡

間諜從文字里活躍到了銀幕,臆想被進一步放大。

早期間諜片里的德國間諜,因為是政治宣傳的產物,觀眾看完後,空生一腔愛國的熱血,並沒有記住其分毫。

其看著更像是臉譜化的反派,不值一提。

這種情況在1935年希區柯克拍完[三十九級台階]後,有了很大改觀。

嚴格來說,[三十九級台階]的男主並不算真正的間諜。

其是一名來倫敦度假的加拿大青年,陰差陽錯捲入了樁德國間諜案,順水推舟,反而給英國情報處幫了大忙。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三十九級台階]的間諜

但就是這種陰差陽錯,觀眾看到了間諜的神秘,僅只是冰山一角,便已欲罷不能。

而希區柯克則憑該片解鎖了新的電影類型——政治驚悚片。普通人捲入間諜活動而成為業餘間諜,成為其固定套路。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西北偏北]和[擒凶記]正是遵循這種模式

但間諜在希胖的鏡頭裡,只是業餘,不是專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專業間諜如何行動,仍沒人見過。

而當銀幕上的間諜和觀眾的幻想保持共鳴時,大眾依然相信電影里是真正的間諜。

這種誇張在二戰後達到了極致,007便是代表。

二戰結束,歐洲老牌資本國家開始衰落,間諜片誕生的英國也沒能倖免。

昔日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貴族范,在戰後興起的各種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的入侵下,無人問津。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當時美國的西部片風靡世界,牛仔作為文化形象,在全球大行其道,1952年的美國西部片[正午]

英國人自是不服氣,美國有牛仔,我們也有自己的間諜。

於是1962年,英國導演特倫斯·楊借鑒伊恩·弗萊明的小說,將一個專業間諜帶到了銀幕。

便是著名的詹姆斯·邦德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伊恩·弗萊明,英國前特工,007小說作者,1962年的[007之諾博士]是該系列開山之作

然而,專業間諜詹姆斯·邦德仍舊是幻想的誇張,和真正的比起來,完全是兩回事。

不論是初代的肖恩·康納利,還是後來的羅傑·摩爾,或是最著名的皮爾斯·布魯斯南,都是風流倜儻,帥字貫穿始終。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肖恩·康納利,羅傑·摩爾,皮爾斯·布魯斯南

而現實里,因從事情報工作,間諜長相要求並不能出眾。

並且,邦德並不擅長打架,他靠的是背後Q博士強大的科技,幾件科技感充盈的道具便讓敵人乖乖就範。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太空城]里的迷你望遠鏡,[金槍人]里的PPK手槍,裝子彈的「中華牌香煙」

即使是動手,也是充滿英倫范的優雅,像[擇日而亡]里的邦德,打架是擊劍。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擇日而亡]

說到底,邦德是不服氣的英國人向世界重新展示大英帝國榮光的宣傳欄。

得益於二戰後經濟復甦,消費主義抬頭,銀幕上開著阿斯頓·馬丁,喝著馬提尼,西裝革履的詹姆斯·邦德,是對消費者最好的廣告。

但邦德深入人心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冷戰

區別於常規戰爭,冷戰的主力,只能是間諜。

加上上層有意無意的反間諜宣傳,在當時,間諜幾乎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最佳談資。

陰謀論盛行,草木皆兵,陣營兩邊人心惶惶,彷彿間諜已滲透到日常生活。

而在當時,就連愛因斯坦也曾被傳出來是蘇聯的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當然,這純屬的過度敏感

井噴的間諜片便成為恐慌情緒宣洩的出口

冷戰時期,各國都在拍間諜片,且間諜的對象依據陣營有明顯劃分。

蘇聯陣營拍的間諜片,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風格類似朝鮮1965年[看不見的戰線]

主要謳歌的是人民戰士,其間諜如剛誕生之初一般,臉譜化嚴重。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看不見的戰線]

美國陣營這邊,迎合的更多是市場,間諜片中充斥的則是對對立陣營的獵奇。

冷戰孕育了間諜片成熟的電影市場,而007顯然是該時期間諜片的幸運兒。

截止到冷戰結束,007系列電影共拍了16部,不但製作方賺的盆滿缽滿,詹姆斯·邦德也寫進了時代記憶。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1989年的[殺人執照]是冷戰結束前,最後一部007電影

冷戰結束後,傳統間諜片顯然有些跟不上時代。

1995年,一名新特工伊森·亨特進入了觀眾視野,對於長期受邦德浸淫的間諜片,無疑一股清風。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1995年[碟中諜]上映,其間諜主人公,湯姆·克魯斯扮演的伊森·亨特

美國人生產的間諜伊森·亨特就跟美國特有的雜糅文化一樣,取百家所長。

但阿湯哥的美顏本質上還是違背了真實間諜的特性,屬於和邦德一樣的超級英雄

而碟中諜系列的故事發生在全球,牽扯的是各國的間諜,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冷戰後一家獨大的美國「世界警察」的心理。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碟中諜之神秘國度]里的出現了英國軍情六處的影子特工

電影工業的進步,讓[碟中諜]里的伊森·亨特比邦德更加酷炫,觀眾看間諜,也是在看視覺奇觀。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碟中諜之神秘國度]里用投影打造空無一人的走廊,伊森也因此混進克里姆林宮

進入新千年後,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人們了解到世界真實的模樣。

隨著脫敏期結束,冷戰間諜活動的資料也被政府公開,真正的特工究竟如何行動也不再成為秘密。

人們也終於知道,銀幕上的間諜,並不真實。

但傑森·伯恩出現了。

2002年上映的[諜影重重]里,觀眾看到一個其貌不揚,凡是都以追求隱蔽和事態最小化的間諜。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馬特·達蒙扮演的傑森·伯恩

其不但異常能打,還有著過人的頭腦,能將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用品化作殺人利器。

最重要的是,比起前輩,伯恩更會偽裝,其標誌性的灰黑夾克,來去無影,不留痕迹的行事風格,像極了資料中描述的真實間諜。

觀眾喜歡真實。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伯恩還號稱「世界上最難追蹤的人」

重啟的007同樣遵循這個模式,要知道,特工出身的007之父伊恩·弗萊明,其第一本007小說《皇家賭場》里的邦德,本就是真實間諜的面目。

其是個體格健壯,相貌普通,性格冷漠,過著在刀口上舔血日子的中年男人。

每天出生入死,殺人如麻,親人朋友經常死去,自己也時常在生死邊緣晃蕩。

丹尼爾·克雷格完美還原了小說,其有血有肉,會失敗,有有缺憾的童年,不能觸及的傷疤,打架拳拳到肉,時常灰頭土臉。

像現實的間諜一樣真實,像平凡大眾一樣普通。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007:大戰皇家賭場],邦德被反派捕獲,一臉狼狽

你在銀幕上看到的,並不是間諜

[007:大破量子危機],詹姆斯·邦德不再高腳杯喝起馬提尼

有人說,新版的邦德像個藍領,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藍領階級日益壯大的今天,新版邦德已然成功佔領了銀幕。

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文化,每個時期,銀幕上都有特定的間諜。

其變遷,是電影工業的發展,亦是觀眾審美的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周刊 的精彩文章:

電影毒播|良心國產漢化劇
解讀|上榜作品都一樣,為什麼女演員少,男演員多?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