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觀察:科研評價新政優化創新生態

教育觀察:科研評價新政優化創新生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意見》從科研項目評審、科研人才評價和科研機構評估三個方面入手,具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諸多實招、硬招,旨在充分發揮評價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形成中國特色科技評價體系,為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推薦閱讀】 教育部清理1453項科研項目,經費追回、追究責任、3年不得再報

教育觀察:科研評價新政優化創新生態

科研項目評審是科研鏈條的關鍵一環,項目選題是否科學,項目評審是否公正,直接在起點上決定了科技創新體系成功與否。經過長期的治理和規範,我國科研項目評審風氣已經大為改觀。但是仍然存在「拼關係」「靠運作」「看頭銜」「贏者通吃」等問題。各種前置性限制條件是出現「看頭銜」「贏者通吃」等問題的一大因素。《意見》要求在項目申報和評審中,不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榮譽性頭銜、承擔項目、獲獎等情況作為限制性條件。評審專家是項目評審的關鍵主體,也是各類項目評審潛在的「公關」對象。《意見》首次提出建設集中統一、標準規範、安全可靠、開放共享的國家科技專家庫,建立完善評審專家的誠信記錄、動態調整、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規範專家評審行為。這些內容是對過去十年規範項目評審專家制度的總結。

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有利於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對科研人才成長發展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近年來,我國科研人才的發展導向出現了一些偏差,「以刊評文、以刊評人」是最為典型的導向問題。高校教師、實驗技術人才、工程師、臨床醫生等各種專業技術人才都將SCI期刊論文看作與個人發展利益最為關切的事情。《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分類評價的基本原則。只有分類評價體系的確立,才能激勵科研人才在不同的方向上積極探索,從而引導科技人才做出百花齊放的科研成果。

以「帽子」評人是另一個較為嚴重的導向問題。人才只要有了「帽子」,崗位津貼、住房補貼、科研經費支持等方面的待遇都會得到重點扶持,拿不到「帽子」的科研人才自然就感覺低人一等。尤其是到達「帽子」申報截止年齡之後,不少科研人才會失去奮鬥的動力。已經拿到「帽子」的人纔則獲得了在全國競價流動的「入場券」,導致整個科學研究生態不斷惡化。《意見》指出,使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避免與物質利益簡單、直接掛鉤。鼓勵人才合理流動,引導人才良性競爭和有序流動,探索人才共享機制。這項舉措有助於從根本上扭轉科研人員的功利化傾向。

科研機構是科研管理的責任主體,只有改變短期、功利的評價取向,才能確保科研機構內部管理尊重科研創新的基本規律。高層次人才在爭取科研項目和形成高質量學術產出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數「帽子」人才逐漸成為評估科研機構的重要方式,進而誤導高校和各類科研機構紛紛用高價競爭「帽子」人才。科研活動原本是一件長線工作,高校的科研活動還應當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但一直以來過分重視短線評價的方式,導致科研機構也不得不在內部管理中激勵科研人員出「短平快」的成果,這不利於長線的具有重大原創價值的成果產出,也不利於高校形成科教融合的優勢。《意見》提出建立綜合評價與年度抽查評價相結合的中央級科研事業單位績效評價長效機制,以5年為評價周期開展綜合評價,涵蓋職責定位、科技產出、創新效益等方面。這有助於科研機構回歸科研的基本規律,真正著眼長遠謀划具有深遠影響的重量級科研。

《意見》已經基於中國實際和國際慣例,在科研項目評審、科研人才評價和科研機構評估等方面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體系的整體解決方案,使得我國的科研評價領域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從過去十年科研評價領域治理的經驗和教訓來看,制度規範只是最基礎的條件,制度的有效執行才是科研評價體系的「硬骨頭」。《意見》的整體有效推進是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的關鍵,制度最核心的作用是對人的行為形成有效的預期,只有嚴格有效的制度執行,才能真正激勵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謀劃造福國家和人類的重大科研活動,推動科技創新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張端鴻,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0日第2版 版

http://www.jyb.cn/zgjyb/201807/t20180710_1145999.htm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8中國(上海)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邀請賽在上海揭幕
在校生石油創客結伴闖非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