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印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大國博弈,從來不只是在沙場!

中印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大國博弈,從來不只是在沙場!

中國是治中有亂,印度是亂中有治。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作者:庫叔

1

一個「不可思議」的國家

印度是一個很獨特的國家,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一個謎。

印度在宣傳旅遊的材料中形容自己是「不可思議」(incredible)的國家,相當傳神。

從人種上來說,主要人口屬於雅利安人,是西方很多民族的祖先,同時它地處東西方要衝,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

1947年,在英國殖民主義者退出印度後,它又一下子從封建土邦、殖民地跨進了西方議會民主,成了一鍋「夾生飯」。

當時,丘吉爾曾預言只要英國人一走,這個國家就要垮台,因為印度有太多的民族、太多的語言、太多的宗教、太多的土邦……,很難生活在一起。

然而,新獨立的印度共和國雖然內部紛爭不斷、議會吵鬧不休,卻已經真真切切地挺過了70多年,從目前看來,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多貧困人口的國家還會這樣存在和發展下去。

印度給人的印象是先進與落後、科學與迷信、哲理與偏執、秩序與混亂、法治與專權、誠實與欺詐、忍耐與抗爭、慈悲與槍殺奇妙地交織在一起。

在這個「充滿香料味和耍蛇人」的國家,有人苦練瑜伽,可以一隻手舉起40年不放下來;同時,他們也在探索太空,宇航員在蘇聯的航天器上練瑜伽。

西方恭維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今年初莫迪在達沃斯大談印度的進步與機遇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拉加德頗為不屑地說:為什麼不說說印度女童的生存狀況?

2

中印兩國有什麼不同?

其實,西方並不是不知道印度的實際情況,他們只是太需要樹立一個新興「民主國家」樣本,從而證明中國的道路走不通。

對此,印度心知肚明,利用這種左右逢源的外交環境來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同時,它也小心翼翼地避免過分惹惱中國——印中友好也可以成為印度應付西方的一張王牌。

中印兩國有什麼不同?

可以打一個比方:革命的中國用鐵掃帚打掃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而改良的印度繼承了舊的爛泥塘,試圖在上面蓋起大廈來。

印度有太多的歷史負擔:種姓制度、歧視婦女、宗教分歧、貧富鴻溝等等,這些要靠漫長歲月的進步來慢慢磨平,而老百姓則在宗教自慰中期待來日和來世。

印度也嘗試過暴力革命(納薩爾巴里運動),但失敗了。

印度不會爆炸,也不會飛速發展,但總在慢慢地進步。

在印度讀書繼而在尼赫魯大學教學的印籍華人學者譚中先生最近著文《中印應抱有比翼雙飛的願景》,文內說印度是「分中有合、站中有進、亂中有序、噪中有諧」的國家。

註:已退休在美國,父親是譚雲山,泰戈爾的朋友,在泰戈爾創辦的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了一輩子書。他的伯父譚平山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

這種說法比較符合實際。

20多年前,筆者曾問過一位在中國留學兩年的印度女學生,對中印對比有什麼看法。

她說:「中國是治中有亂,印度是亂中有治。

細細琢磨,不無道理。

3

中印發展顛覆西方理論

西方很多人對印度的期盼就象「望子成龍」一樣急切,卻常常「怒其不爭」。

按照西方傳統經濟學理論,印度完全應該比中國發展得好,可是建國時間幾乎一樣,印度經濟規模到2018年3月底為2.6萬億美元,而中國是12.4萬億美元,相差幾乎5倍。

中國向印度出口的大多是成品,而印度向中國出口的大多是原料。

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勞動力、土地、資本三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印度沒有戶口制度,人口可以自由流動;

*印度的土地是私有的,可以隨意在市場上買賣;

*印度的私有財產保護完善而徹底;

*印度的可耕地要比中國多約三分之一;

*印度勞動力充沛而年輕,工資遠比中國的低;

*印度金融體系要比中國自由和健全;

*英語是官方語言,在國際交往中要比中國方便;

*還有西方最最看重的,印度實行西方議會民主。

按照西方的經典理論:議會民主加私有化是經濟發達的不二法門。

這些,印度都有,可是現實是:印度落後了,中國卻遙遙領先。

2017年12月12日,印度《經濟時報》的文章《中國企業正如何在印度貿易後院擊敗印度》說:

「僅在10年內,中國就已打造出眾多世界級跨國公司,這些從『山寨』西方產品起家的中國企業正與國際巨頭競爭。如今印度正處於這些中國跨國公司十字瞄準線中。印企有理由為此擔心,因為它們不是中國製造商的對手。

2018年3月3日,《財富印度》刊文說:

「印度政治與經濟界領導人現在會為經濟增長率超過中國而高興。不過,在全面分析中印經濟後,兩國存在的巨大差距正讓印度高層感到心寒。」

「如果技術創新、新業態和不同的融資方法將是明天遊戲規則的改變者,那麼印度還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才能趕上中國。可問題是,兩國的差距還在拉大。」

這真是個謎,用西方傳統的經典理論解釋不了。

有些經濟學家說,應從中國的事實中總結、提煉出新的理論,才能解釋這一切。

4

印度問題到底出在哪?

也許奧妙就在「有形的手」上——「國家力量」能根據人民整體和長期利益,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合理地制定和推行政策,完善管理和內部激勵機制,從而使市場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的作用。

說白了就是共產黨堅強、統一、英明的領導,實現善治。

這一點,西方看到了,但還不願意承認。

印度獨立後,尼赫魯要建設一個「社會主義類型」的國家,學習蘇聯建立了中央計劃委員會,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企業只能公營,其餘的交給私營,但建有「許可證」制度。

這為官員權力尋租打開了方便之門。

1991年印度開始經濟改革,國大黨在曼莫漢·辛格的實際領導下扭轉了緩慢的「印度斯坦速度」,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但是,在經過初步的發展後,印度政治與經濟體制中固有弊病逐漸顯現,拖了改革的後腿,一度滯緩不前。

另外,印度的文官制度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惰性,他們在實際上管理著國家,本能地抵制任何改革,以免動了他們的乳酪和灰色收入。

這也是外國人為什麼總覺得在印度辦事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印度企業家對政府不抱很大希望,他們諷刺說:印度經濟是在政府睡覺的時候發展的。

因此,今天人們看到的印度是一個很想快速發展但又羈絆很多、很想同超級大國平起平坐但又力不從心、很想恢複印度教當年輝煌又必須考慮眾多穆斯林人口的古老文明大國。

5

從「印度的廣東」起步

這時,莫迪擔任首席部長的古吉拉特邦以閃亮的製造業中心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它的出口額佔到了全印出口額的22%,被喻為「印度的廣東」。

莫迪的主要措施大致是:重視改善基礎設施、簡化投資審批手續、為大型工業項目落戶提供政策便利、推動政務電子化、減少官員腐敗機會等。

他的政績被稱為「古吉拉特邦模式」(古邦模式)。

2014年印度大選,印度人民黨果斷地放棄了黨內另一位有威望的老前輩,把莫迪推選為總理候選人,期待他把「古邦模式」推廣全國。

莫迪不負眾望,以比尼赫魯還要高的得票率當選總理,這也說明人民太渴望大刀闊斧的改革了,他們急需一位能把事情辦成的強人。

莫迪躊躇滿志,一上台就撤消了象徵中央經濟集權的國家計劃委員會,代之以國家轉型委員會。

註:前者由總理和重要的內閣部長組成,有實權,可以決定具體項目;後者則由總理和來自各邦的首席部長組成,成了「離總理最近的智囊團」,並不決定具體項目。

這是一項鬆綁的重大改革,目的是賦予各邦更大的自主權,創建一種新型的聯邦體制。

憲法規定印度實行聯邦制:中央與地方各自有排他性的管轄權。

中央享有國防、外交、外貿、關稅、證券與期貨交易、營業稅等96項排他立法權;邦級議會則在農業、土地、礦山等61項上享有排他管轄權,另有包括教育、公共保健、電力以及可能引起邦級爭議的47項事務,屬於中央與地方共管。

莫迪打算實現的新型聯邦體制要體現「一個國家、一種渴望、一樣決心」的精神。

除此之外,莫迪宣稱已廢止了1178項過時的條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了2013年公司法中對開辦私人有限公司的最低資本限制和相關的公證要求,簡化了開辦企業的手續,也降低了成本。

6

有了些可以驕傲的資本

近些年,印度顯得有些驕傲,確實有了些資本。

印度獨立後前40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是3%,但1991年至今的平均增長率為6%。

據印度官方公布的數字,去年第四季度經濟同比增長率為7.2%。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增長率為6.8%。

印度媒體為此興奮了一陣,說印度在經歷了廢大額現鈔和全國統一稅率改革之後,增長率重又超過中國,名列世界第一。

當然,印度媒體也有潑涼水的,說如果印度要達到中國6.8%的增長率的絕對值,則增長率必須達到40%才夠。

還有一點不能忘記,這幾年國際油價低迷,給石油基本依靠進口的印度送了個大禮,最近油價達到80美元一桶,給他帶來新的困難。

不管怎樣,印度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看看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南非和俄羅斯,這些年它們的增長率實在遜色得多。

經過這些努力,印度在世界經濟論壇開展的「全球競爭力排名」的位次,已從2014年的第71名上升到2016年的第39名,在印度投資難的聲譽已有所改善。

未來,印度要深化改革,面臨三大問題:

土地、勞動力和稅制改革。

一個企業要創立和發展,必須要土地,要根據需要自由招聘和解僱僱員,還要一個全國統一的合理稅負。

莫迪上台後大刀闊斧地推出了這三項改革,經歷很長時間辯論,一項也沒有在議會通過,所以人們說「莫迪的雄心撞上了民主牆」。

去年好不容易稅制改革法案獲得通過,這是他的一大成績,但在各邦的實行中也引起了很多新的問題。

現在,莫迪政府已停止了中央一級在勞工和土地問題上的改革,把權力下放到各個邦去自行處理,這實際上是放棄了最難的改革,寄希望於各邦去慢慢磨合。

7

「我們同中國沒有緊張關係」

幾千年來,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讓兩國各自有了生存空間,大家和平相處,民間不斷有友好來往。

魯迅先生年輕時,在《破惡聲論》中寫道:

印度則交通自古,貽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文藝,無不蒙貺,雖兄弟眷屬,何以加之?

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印度國大黨派出醫療隊幫助中國。即使在1962年邊界衝突後,印度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沒有動搖,依然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細觀兩國關係,引起緊張的往往是邊界小衝突和爭端。

印度是個議會制國家,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權威。由於反對派在議會裡鼓噪通過了「寸土不讓」的決議,捆死了尼赫魯的手腳,逼得他的表態越來越強硬,否則有可能下台。

周總理親赴印度做工作,尼赫魯有點被說服,但難以平息反對派謀求政黨私利的狂熱。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

如果中國和印度能有一個良好的關係,世界1/4以上的人口共同和平發展,則兩國幸甚,世界幸甚。

近年來,印度一度想表現得強硬一些,但又面臨很多挑戰,內心的不安和焦躁往往表露在民粹主義的輿論當中,常常令觀察者迷惑不解。

同時,人們也能聽到一些理智的聲音:

「印度洋不是印度的洋。」

「一個國家對鄰國享有排他性特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大嗓門卻拿著小棍子決不是好戰略。」

「我們要虛心學習中國」。

印度國防部長最近說:「我們同中國之間沒有緊張關係。

如今印度理性的聲音要比以前多一些,存在做工作的空間。

8

真正的亞洲世紀

一個繁榮、和平的印度,將為亞洲的復興作出貢獻。

正如鄧小平說過:只有中印兩國都發展起來了,才會有真正的「亞洲世紀」。

印度對「一帶一路」的抵觸,一方面是利益,另一方面是面子上過不去(印度也有香料之路)。

至於印度與南亞鄰國的關係,鄰國的人說:中國是好朋友,但印度是親戚。

印度已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國家發展規劃,要在2047年獲得獨立100周年時成為「偉大的印度」。

印度民族是偉大的民族。現在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印度裔的CEO就有10位,包括谷歌的CEO桑達爾·皮查伊。美國矽谷中印度裔的研究人員和經理人員超過華裔。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利者是印裔科學家文卡塔·拉曼。

可以設想,一旦印度國內治理達到較好水平,這批精英會大大推動印度國內的經濟和科技發展,在將來某個時候突然發力。

今年1月,莫迪在達沃斯論壇上說:

「今天我們在世界上面對著非常嚴峻的挑戰。我們當中顯而易見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在一個家庭當中也會出現不同意見,有不同意見是非常自然的,但是我們有家庭的觀念,家庭就意味著當我們面對一種嚴重挑戰的時候,所有的家庭成員要團結,團結起來應對挑戰。家庭的各個成員都是利益攸關方,我們都有共同的利益。

但願這種理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一道,為解開當今世界向何處去之謎,找到一個完美的答案。

這種前景是值得爭取的,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無論關係多好,要記住中國人的一句老話:「害人知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種古老的智慧沒有過時。

- END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圖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新財富2018年7月刊

《教育生意·希望教育集團「一魚多吃」》

(點擊封面可直接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財富雜誌 的精彩文章:

風向已變!中央密集調研,傳遞2個重大信號
又見求援信——這家公司被指涉財務造假 經營現金流6年凈流出58億元

TAG:新財富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