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的顛簸,不值得訴說

生活的顛簸,不值得訴說

昨日和發小兒一起鬨娃,看著兩個孩子快樂玩耍,發小兒說我:你今年也三十一了!可不,兒子都已經四歲多了,日子還挺快。

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面臨的局面越來越複雜,需要解決的問題一個接一個,甚至有時一大堆問題撲面而來需要解決,但面對問題越來越多,心裡卻沒有了二十幾歲慌亂的感覺,大多數的問題或好或壞、或急或慢的都在慢慢解決。試想再過二十年,自己或許也能「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十幾歲時「為賦新詞強說愁」,二十幾歲初入社會的迷茫,三十幾歲多了一些安定與從容。小學時候偷著把70多分改成90多分,為了少些責備;高中時候會在窗前表現出絲絲惆悵,吸引異性的注意;上班後努力拚搏卻毫無褒獎,暗自傷悲;到如今,回頭看,那些舉動竟多了一份稚嫩的可愛在其中。

人生的獲得不在於秋日期盼有多熱烈,而在於春日的播種、夏日的勞作,佛曰:因果。就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昨日的種子,決定明日的收穫,昨日種下芝麻,又何必強求明日收穫西瓜?

近日拜讀周國平老師的文字,其中有這麼一句:

只是到了真正飽經滄桑之後,我們才明白,人生的小煩惱是不值得說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說的。

我想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睿智的生活態度,傳遞著豁達的人生觀。每個現代人都應該感到慶幸,有那麼多前人總結出充滿智慧的道理,可以讓我們免費的吸取,而不是自己「上下而求索,苦苦追尋而無果」。

創造性的生活是艱難的,摸著石頭過河是坎坷的,對前方路途的無知,想想都心有餘悸,可是那些前輩們智慧的言語,像是前方的燈塔,指引著我們,也像手電筒,只要找到開關,就可以照亮前方的路。

我們可以慵懶的、貪婪的吸取著那些生活哲學,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去,讓自己活得明白一些、透徹一些,這豈不是一件快意的事情?那句俗到不能再俗的「以史為鏡······」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為何只有極少的人真的「為鏡」呢?

閑來無事,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從開始有朋友圈到現在,其間有太多的「無病呻吟」、「強說哀愁」,那些現在看來微不足道的煩惱,當時卻蒙住了心,像是一條條笑話,笑話著自己不成熟的過去。

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少發朋友圈了、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內越來越少的宣洩不良情緒了。這是不是一種前進、一種成熟、一種睿智呢?不敢妄下結論,但其中確有一番滋味值得回味、思考。有多少人開始有意識的迴避朋友圈的負能量?迴避一切情緒宣洩的東西?

《嚮往的生活》里,黃磊黃小廚的一句話,與周國平老師所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活中很少受苦的人才會覺得生活苦。」

生活真的那麼苦嗎?真的需要有些許的顛簸,就要用發泄的手段解決嗎?大痛苦很難解決,小煩惱無需解決,活出一種豁達的心境,不是很好嗎?

年少輕狂時犯下的錯,失去的摯愛,經過時間的長河反覆洗禮後,現在想來,猶如一杯茶,苦中有了甜,偶爾去回味,別有意思在心間。

那些年的某些時候,想把心中的苦澀說出來,尋求一份理解,似乎那樣自己的苦就會減輕,這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嗎?我想是不存在的。

哲學上特別著名的一句話: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同理:世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一個人的苦惱只屬於自己,別人再「感同身受」,別人的身份終究屬於「旁觀者」,可是「旁觀者」是「輕」的,永遠無法切身的體會到「當局者」的「迷」。

那些生活的顛簸,在人生的長河中,只是一部分,在世間的長河中,一定渺小到塵埃,不值一提。

周國平老師說「歷經滄桑之後」,我們不用歷經滄桑時候再懂,那樣就太愚鈍了,完全可以大搖大擺的利用他們總結的人生觀,超前的看待自己的人生,用「歷經滄桑的智慧」,過著「年少輕狂的歲月」。

最能展現成熟的,一定是心理,而不是面容。生活會有顛簸,可卻無法阻止快樂的生活,日子是過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隨風的自留地 的精彩文章:

TAG:隨風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