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如何便宜買到格列衛:專利法會成為惡法嗎?
前言
看完《我不是葯神》,有太多想說,但是又不知如何說。一句「我窮,但是我也想活下去」讓人內心五味雜陳。醫藥價格改革是醫藥改革的重點難點,是「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關鍵一環,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不論如何,老百姓只管一點:我窮,我能活下來嗎?
《我不是葯神》口碑爆表,再多說也是多餘。正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情節緊湊、高潮迭起、金句不斷的《我不是葯神》有許多激起觀眾共情的節點,其中就有讓旁之君(poonze_consultancy)感慨萬千的「我窮,但是我也想活下去」。這樸素的一句話包含了兩個關鍵信息:窮、葯價太高。
關於「窮」,不多說,國家的「扶貧攻堅戰」不僅是表明了態度與決心,還展現了行動和作為。關於「葯價太高」,雖然也是個很複雜很系統的問題,但是簡單談一談還是勉強可以的。
目次
一 如何便宜買到格列衛?
二 專利法會是惡法嗎?
一 如何便宜買到格列衛?
格列衛,2013年以來的平均價格都保持在23500元每盒(60粒),按照標準服用,每年要12盒。2018年5月,國家頒布了「抗癌進口葯免關稅」的政策,按照5%的關稅,格列衛才降了1100元,實際上市場降價平均是800元。如此昂貴的藥品,難怪所有人都在想盡辦法買到便宜的。這幾天,通過各方面信息綜合得出了一些辦法,但是由於不同省份政策不同,有的可以「折上折」,有的不可以。
其一,醫療保險。
由於國家醫保藥品准入談判暫時未能與諾華公司達成一致,所以目前只有20餘個財力較好的省市以新農合、城鎮醫保的方式給格列衛患者報銷,相對應的減免(各省市報銷政策不同,從50%到80%,具體不詳談)。按照這一渠道購買,格列衛的單價基本上是11350元到4540元不等。
其二,申請中華慈善總會求助項目。
操作步驟
一、選擇「格列衛患者援助項目」
二、註冊成為新患者並登錄
三、填寫援助藥品及疾病
四、填報經濟材料與醫學材料
五、列印並郵寄,最終確認
六、等待審查結果
對於幸運的患者,不僅滿足上述兩個方案的各類條件,還能以最高報銷比率購葯的話,每盒格列衛僅需1134元。這已經與印度格列衛的平均市場售價1115元相當,如果考慮走私運輸成本,已經算划得來了。而對於其它患者,不要心急,國家正在努力……
同時,全國還有許多針對其他病症的進口葯援助項目,在此就不一一說明。
二專利法會是惡法嗎?
作為保護知識產權大旗的擁躉,都有點不敢相信自己說出這個疑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其配套法規、行政措施構成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堅強柱石。儘管如此,不少專利持有人依然認為我們國家的專利保護還不到位,因為隨著世界的發展,要取得一項「可獲利」的需要耗費難以預估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譬如瑞典諾華公司研發特效藥伊馬替尼,歷時二十年,但這還是算比較幸運的,畢竟在上市前才耗費了三個月就通過了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審批,而其他藥品就這一個環節就要耗費數年時間。
(新葯研發流程示意圖)
這些成本成了支持專利保護的首要理由,即給專利發明持有人一定的「回本」時間。就專利保護期而言,各國規定不同,我國對於發明專利的保護期是20年。所以很多人認為,發明人耗費數十年的時間研發,卻只有二十年來「回本」,難道貴不是應該的嗎?
對於我們是保護知識產權的盾;
對於「先行者」的某些企業已經是被熟練用於謀取壟斷利潤的矛。
同樣以諾華公司為例,人們只是知道研發新葯要耗費許多,卻不清楚具體數額。綜合許多業內研究資料,普遍認為諾華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獲得上市批准的21種新葯平均成本在40億美元。然而,同屬於該時期上市的格列衛,在2016年至2017年全球市場帶給諾華公司的平均凈收入達到26億美元。可想而知在2013年前還處於專利保護期內的格列衛可以給諾華帶來多少凈收入,這遠遠超過了藥品研發的投入。
企業用專利技術築起市場進入的門檻已經不算是新鮮事,但是在我國有相對嚴格的價格審批機制,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各部委就醫藥用品價格進行了規範,使得在相同增值稅負的情況下,同處於專利保護期內的國產原研藥品一直較進口原研藥品價格更低。在壟斷條件(專利保護)下,外國葯企只為自身的效益負責,攫取大量的壟斷利潤。為此,我國已經開始了針對進口特效藥的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價格准入,有15種高價進口葯達成准入價格進如國家醫保目錄,但是很可惜的是格列衛目前還未談判成功,所以醫保報銷也僅限20餘省市。
在法治環境下,強調知識產權保護是值得並且有助於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然而外國葯企利用專利保護謀取壟斷利潤相當於找到了法律的「灰色地帶」,利用了公權力謀取自身私利。也許未來這種情況會能到管制,但是當下除了價格准入談判也別無他法。至於專利保護期過後,國產仿製葯能否快速填補市場不得而知,國產原研葯能否迎頭趕上與進口原研葯同步競爭也不得而知。但願專利法不會成為惡法,患者都可以不用再被高價藥品壓垮。
聲明:未經特別說明的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TAG:旁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