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子路贖人不要獎金卻被孔子斥責 這難道也有錯嗎?

子路贖人不要獎金卻被孔子斥責 這難道也有錯嗎?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辨別是非 舍非取是

什麼是善和非善呢?善有「是」、有「非」。袁了凡居士舉了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魯國之法,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 皆受金於府,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夫子聞而惡之曰: 「賜失之矣。 」

魯國是春秋時代孔夫子的故鄉。在過去,魯國的人,有的時候因為窮困,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去做奴婢。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能出錢贖回這些被賣掉、在諸侯家做事情的奴婢,政府就會給予獎勵。子貢是孔夫子的學生,子貢用錢贖了人,回來之後,他卻不接受政府的獎金。

「賜」是子貢的名字。孔夫子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嚴厲地批評了子貢的做法不對。

夫聖人舉事, 可以移風易俗, 而教道可施於百姓, 非獨適己之行也。

孔夫子教訓說:聖賢人做事情,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絕對可以移風易俗,就是可以幫助社會改變不好的風俗。這個事情可以做,能夠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所學的,能夠為社會大眾做表率,我們應當要學;不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就不學。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能夠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要做。

所以,聖人提倡事情,都是為大眾著想,想的是能不能移風易俗,使民風淳厚,教道可以施行於百姓,絕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想法來做。這就是聖賢之心,以天下為重。

相反,時時刻刻以自己為主,這是增上我執。聖賢是以眾人之心為心,時時刻刻為眾生著想,一切行為和方法都落實在利益眾生上。所以,「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不足為世人做榜樣,孔夫子責備他。「非獨適己之行也」,不能隨自己的愛好而做,那是不可以的,你要顧全社會大眾。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受金則為不廉, 何以相贖乎? 自今以後, 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現在魯國富裕的人家少,貧窮的人家多,子貢贖人後覺得接受了政府的獎賞,就好像自己不廉潔了,因此不願意接受。他的這種做法影響太大了。假如說領受了獎金就不廉潔,一贖人,就背上「不廉潔」的罵名,以後誰還贖人呢?這是被子貢破壞了。要懂得聖人的意思,子貢贖人如果能夠歡喜地接受政府的獎勵,鼓勵社會大眾中有錢的人,把在外做奴婢的自己國家的人民贖回來,這才是好事情。子貢贖人不接受獎金,以為自己很廉潔,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就不對了。這樣就堵住了贖人的善路,今後就沒有人向諸侯贖傭人了。

子路拯人於溺, 其人謝之以牛, 子路受之。孔夫子喜曰: 「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子路是孔夫子的學生,子路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快淹死了,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對子路非常感激,以一頭牛報答子路,子路欣然接受了。孔夫子聽到了很歡喜,於是非常高興地說:「從今往後,魯國會有很多人拯救溺水的人了。」

孔夫子見民風向上,以人民得安樂為歡喜。這就是聖人之心,也就是慈悲喜舍的喜心,見眾生能向善,心裡就歡喜,不是為自己的私利而歡喜。

那麼什麼是善和非善呢?能夠利益眾生,怎麼做,都是善;不能夠利益眾生,無論如何,都是非善。所以,以能否利益眾生作為判定是非的標準。

自俗眼觀之, 子貢不受金為優, 子路之受牛為劣; 孔夫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 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兩樁事情:以一般世俗人的眼光看,子貢不接受獎金,這樣很好,值得讚歎。子路接受牛,這樣不好,這是比不上子貢。可是,孔夫子的看法跟世俗人的看法不一樣,「由」是子路的名字,「賜」是子貢的名字。他讚歎子路,責備子貢。從孔夫子的評論可以知道,行善,不是看當下怎麼做,而是看它的影響;不是看暫時,而是看久遠;不是看他一人,而是看他對天下的作用。這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地記住。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大,時間要長久,這個善就是大善。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這是小善,在這一段里講「非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流弊」就是影響。「不論一時而論久遠」,決不在一時,它影響的時間長久。「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這個善就是大善。

以下給出是善、非善的標準。

現行雖善, 而其流足以害人, 則似善而實非也; 現行雖不善, 而其流足以濟人, 則非善而實是也;

子貢的例子就是這個,他現在所行雖然是善,但是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你阻礙別人,這個流弊影響,足以損害世人,不就害了人嗎?所以這是看似善而實際非善。

這個理深,能夠見到的人不多,聖人能夠見到。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個人,人家送他一頭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響別人,使其他的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為,看到別人掉水裡,也會很勇敢地下去救人。現在所行雖然像是不善,結果足以救濟他人,這是看似非善、實際是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 非禮之禮, 非信之信, 非慈之慈, 皆當抉擇。

「一節」,就是指非善之善這一方面,其他,還有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慈之慈、非信之信,都應當善加抉擇。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要知道。什麼是「義」?什麼是「不義」?我們要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禮」?什麼是「信」?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在這裡面,比如有一個人做壞事、做惡事,決定要懲罰他,絕不能夠寬恕他;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這個事情算不算是義?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這個壞人反而膽子更大,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更多的人受害,這個寬恕就是錯誤;如果要警戒他、懲罰他,他以後就不敢再作姦犯科,這是真正的義。這叫「非義之義」。「禮」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

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地去恭維、去讚歎,這個人被恭維讚歎,漸漸傲慢起來了,那就叫「非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謹慎細心。「非禮之禮」,譬如說,嫂子溺了水,小叔子去救,表現非禮,本質卻是禮,這是「非禮之禮」。又比如說,佛經上說,有個星宿婆羅門的兒子,多年在森林中修梵行 。有一次進城化緣,有個婆羅門女對他生起貪心,欲絕身亡 。星宿婆羅門子 生 起 大 悲 心, 和 她 結 為 夫 妻 。 表 面 上,結為夫妻,與梵行相違,是非禮;實際是以大慈大悲心救護眾生,是禮。由此他也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

「信」,指言而有信,不說欺騙人的話。為了利益眾生,說方便妄語,這是「非信之信」。比如說,獵人追捕鹿,我們見到鹿往北方跑,但是卻對獵人說:「鹿往南方跑了。」表面上是妄語,實際是「信」。信用很要緊,也要看狀況。如果因為顧全了小信卻失 了大信,那就不對了。聖人顧全大信,有時候可以放棄小信,這就叫「非信之信」。

「非慈之慈」,為了調伏眾生,顯現金剛怒目之相。比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再比如,佛前世做大悲商主,與五百商人坐船渡海,有個叫短矛黑人的強盜,他想要殺害五百商人。佛陀當時就想:五百商人都是不退轉菩薩,短矛黑人殺了他們,要墮入地獄無量劫,我殺了他,他可以不墮地獄。這樣殺了那個強盜,這是非慈之慈。表面上殺人,是非慈;實際是救人,是大慈。以這種非慈之慈,佛陀因地圓滿了七萬劫的資糧。「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即「非慈之慈」。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但是你用得不恰當。義是好,你用錯了;禮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錯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佛教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教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麼會慈悲變成禍害,方便變成下流?用得不恰當,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錯了。

所以,對善要善加抉擇,不是以表面來判定,要看內在的意樂和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談為何要多建寺院
寺和廟、祠、觀、庵的區別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