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運營人都關心的渠道效果監測,到底都監測些什麼?

運營人都關心的渠道效果監測,到底都監測些什麼?

作為APP的開發者和運營商,都會研究分析渠道的效果。根據與各行業客戶交流的經驗,客戶反饋的需求主要包括:

哪個渠道導入的用戶最多?

哪個渠道的質量高、導入用戶的性價比最高?

哪些渠道在作弊,導入虛假用戶、殭屍用戶、蝗蟲用戶?

哪個渠道值得繼續投入費用,投入多少?以及哪些渠道該縮減預算、甚至放棄?

這些需求主要分為三個層面:數量、質量和策略。其中數量和質量可以通過數據統計類的工具實現,而策略則需要人的主觀經驗和不斷做PDCA(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調整/Adjust)的迭代循環實現動態調整。

於是量化渠道效果的工作就可以拆解成以下幾個步驟:

渠道識別

追蹤的單個用戶的行為

界定效果的指標

渠道識別

對渠道的識別,就是給每個新增用戶標記上渠道來源。而來源通常分成兩個領域,應用市場和外部渠道。

識別應用市場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給每個應用市場發送不同的安裝包,安裝包之間的區別僅僅是渠道標識,在UI設計和功能方面都完全一致。從新用戶使用哪個APP安裝包就可以判定他的來源渠道。

在實際工作中,開發者和運營商往往會關注用戶在應用市場前的步驟,例如實體海報二維碼/Web/微信APP Store,通過在著陸頁上加入UTM參數的方式來計算PV和UV。

監測用戶行為

在實際操作中,有些行為需要用戶屬性來判斷,例如用戶等級是根據一系列行為累加升級而成,直接讀取屬性值,比在海量日誌中尋找升級時刻傳回的等級參數更有效率。

界定效果的指標

評估渠道效果,就離不開具體的指標。

PV、UV:指渠道頁面的訪問量和訪問人數,在許多渠道還衍生出轉發量、評論數等指標。

導入量:指新增用戶數,指從每個渠道導流安裝使用APP的人數。如果僅僅關注導入量的絕對數值,或者僅以絕對數值作為結算依據,則會導致部分作弊渠道注入虛擬的用戶。

留存量:通常採用次日留存和7日留存,指新用戶在首次使用後的第2天/第7天仍活躍的人數,通過觀察留存比例,確實可以找出哪些渠道導入的用戶缺少持續使用習慣(或者是刷量、殭屍用戶)。

開戶量、註冊量、下單量:都是用戶在使用APP時的關鍵事件,也是很多CPA結算合同中A的指標。加入這些關鍵事件的考核,可以避免很多刷量的作弊渠道。

LTV:即用戶終生價值。對於運營商而言,用戶有持續使用習慣也不是最終目的,更關注的用戶是否付費,這對視頻、遊戲類APP尤為重要。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監控到用戶終生的消費價值,監控30天是較合理的指標。這主要取決於廣告排期和用戶生命周期特性,前者指通過當期數據決定下期的各渠道的預算,後者是指用戶的消費能力和價值貢獻在前期受渠道影響較大,而使用APP越久,其渠道屬性的影響就越小(主要受產品自身的品質影響)。

隨著近些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各個運營商和開發者關注的數據指標也逐步從「數」的指標(PV、UV、導入量)轉向「質」的指標(留存、LTV)。這也是在與各種刷機、洗量的黑渠道鬥爭中逐步提升能力的結果。

事實證明,越是關注實質動作、關注預算ROI的團隊,就越會關注更多的渠道指標。

監測案例

在實際應用中,對所有渠道做倒敘排列後,很容易發現「問題」渠道,他們的指標遠落後於其他渠道;下圖中兩個渠道的用戶在啟動APP後,註冊用戶為0,基本可以判斷渠道有問題。

補充:在給渠道定性之前,還是要謹慎地驗證是否是工具、日誌傳輸出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觀智庫 的精彩文章:

易觀朱江:數據分析讓產品站在業務C位

TAG:易觀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