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宣城淪陷之前後
原標題:抗日戰爭宣城淪陷之前後
張法先
如今8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記得:抗日戰爭之前的宣城是很好的,享有「南宣北合」之美稱。市區「九街十八巷」居住著兩萬多人口,境內有皖贛鐵路(已到江西貴溪),蕪屯、宣廣公路,水陽江有機輪航運,電燈、電話、電報已在商務、政務中使用。「宣城商會中的茶葉、雜貨、糧食、竹木、綢布、京廣貨、錢莊、國葯、醬坊等行業,財力都比較雄厚,資金不算太多的任廣裕雜貨店,在1936年春節盤貨時,自有資金就達12萬元(當時米價為20斤/元)。」名勝古迹全城處處有之,發行過日報、晚報,省立、私立中學已達5所。可謂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文風昌盛。
但是,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這座古老而有新潮的城市,卻遭到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根據對當時形勢的分析,事出有因,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日軍在北方分路進攻華北,在南方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史稱「八?一三事變」,中日軍隊經過3個月的「淞滬會戰」,結果在11月上海失陷。此時國民黨政府慌了手腳,意識到首都岌岌可危。
在「淞滬會戰」之前和之中,國民黨政府為了想保住南京,加強軍備,就把宣城列為作戰的後方,「把一部分戰備物資運到宣城,把一部分彈藥庫和軍用油庫放在宣城。」地點就是城區之南的涇縣會館(今錦城南路西側)、李傅二公祠(今四小內)、火神廟和城隍廟(今綠寶小區東部)等處。還把「從前線退下來的傷殘士兵安排到省立宣城師範學校(今老宣中處)醫住,並要該校學生擔任護理工作。還有大批流亡學生也分別入住其他中學,他們在愛國之心感召下,成立抗日後援隊,誓言殺盡倭冦慰忠魂。」
正在進犯宣城的日軍
在「淞滬會戰」之後,國民黨政府估計日軍要沿滬寧鐵路攻打南京,所以蔣介石和國民黨中央一幫要員撤出路線是經宣城,取道南昌,再飛往陪都重慶。「11月22日蔣和陳誠、何應欽住在鰲峰茆幼任別墅里(今龍首路旱橋南),第二天就乘車去了江西。而時任國民黨宣城縣黨部書記雷克展,也於11月26日棄職,帶著全家逃回湖南,此時全城一片混亂,人心惶惶。」
誰知日軍攻佔上海後,並未沿滬寧鐵路西進攻打南京,而是從杭州灣登陸,由廣德、宣城、蕪湖從背後攻打南京。戰爭形勢的誤判,弄得蔣等要員惶張失措,只得被動退讓。而日軍得知有關宣城戰前活動的種種情報,由此埋下了惡炸的禍根。
根據文史資料和老人們的記憶,從1937年11月25日開始,日寇偵察機飛臨宣城上空,進行長時間的盤旋和偵察,城區毫無防空武器給予反擊。時隔兩天即「11月27日上午8時左右,日寇數批飛機,輪番轟炸宣城,持續到下午4時才告結束,被炸死的男女老少,屍橫在地,目不忍睹,大部分商店民房成為廢墟。投彈最多的是鰲峰一帶,及東門火車站和南門學校區」。像有名的省立宣城師範學校(今老宣中處)、省立宣城初級中學(今梅文鼎紀念館處)、寧屬中學(今敬亭山莊內)、皖南中學(今宛溪新村東部)及宣師附小等地,炸得更慘,沒有留下一間教室和宿舍,大批珍貴圖書和教學儀器,遭到毀滅性的破壞。「11月28日,日寇飛機又瘋狂投擲燃燒彈,把上十字街和下十字街(即東西方向)焚毀殆盡,夜裡火光衝天,如同白晝。」
從11月29日開始,死裡求生的居民紛紛離城,投奔山區和圩區避難。「11月30日及次日,又有十多架日機繼續轟炸宣城,這已是第三次、第四次,整個城區幾成焦土。」12月3日,國民黨宣城縣政府和各機關遷至南鄉周王村(今周王鎮)。「12月8日拂曉,日寇大批部隊由廣德經雙橋從東門進城,宣城隨即淪於敵手。」鬼子進城之後,施行「三光」政策,少數留下看家來不及逃走的人,強遭殺害,城裡再一次燃起熊熊大火(據說是丟棄的軍用物資所致)。此後約一星期,日寇南京大屠殺相繼開始了。
每當回憶這段往事的經歷者,無不傷心地嘆道:「慘啊,慘啊,整個宣城炸得只剩下幾座寶塔了!」
被日軍侵佔後的宣城北門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宣城淪陷之初的日子裡,中國軍隊幾度與日軍交戰,如水陽戰鬥、灣址戰鬥(今蕪湖縣)、洪林橋麻姑山戰鬥,抗日將士奮不顧身,英勇殺敵,殲滅日軍數百人,在1938年上半年,曾兩度收復宣城。更可欣慰的是,流亡到南鄉的一批報國有志的學生,成立「宣城抗日青年工作隊」,「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做宣傳工作,諸
如抄寫抗日傳單、標語,到群眾家裡講國際形勢和抗日持久戰的道理。組成歌詠隊和小話劇隊經常在周王村和附近村莊演出。」當唱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時候,軍民同仇敵愾,義憤填膺,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日必勝的信心。
淪陷之後的中小學不是停辦或不停辦的問題,而是全部沒了。部分教職人員,在教育救國思想的軀動下,距周王村不遠的榨門口辦了一所縣級初級中學(學生不足二百人),以民間大院或祠堂作教學用房,自編講義,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教學。那時的城區難民,之所以選擇逃到山區和圩區,是因為山區地形複雜,圩區水網縱橫,鬼子不敢輕易入內,相對比較安全。「那時也正值隆冬季節,難民生活饑寒交迫,十分可憐。然鄉間農民很有善心,騰出房子,也不收房租,國難當頭,都是一家人!」可以設想,如果當時沒有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支撐,那將不知餓死多少人。
在這之後的宣城,時而收復,時而淪陷,但是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讓我們的子孫後代,牢記7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土地上所下的種種罪行,使青年人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責任在肩,要為實現美好的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系宣城市科技局退休幹部,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饒國華與安徽抗日戰爭第一仗
※宛溪河二期改造應再現「宣城歷史文化底蘊」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