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穿戴技術遇上健康醫療,或孕育一片新藍海
可穿戴技術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提出的創新技術,利用該技術可以把多媒體、感測器和無線通信等技術嵌入人們的衣著中,可支持手勢和眼動操作等多種交互方式。此後,可穿戴式設備逐漸興起。
近期,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公布了一份關於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分析報告。該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在2050萬件,整體同比增長35%。其中,以蘋果和小米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佔比最高,達到了18%。
從數據來看,可穿戴設備依然呈現著上升趨勢,而且這一趨勢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停止的跡象。而智能穿戴行業的產品形態已經得以顛覆,企業競爭縱向比拼的是技術、功能等硬體領域,橫向則較量的是一個企業是否會擁有深耕用戶的思維,即使在動蕩的市場動態中,依然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設備在世界各地持續增長。
隨著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不斷擴張,其延伸的領域也持續擴寬。其中,健康醫療領域與穿戴設備的結合已經成為比較常見的搭配。
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可穿戴設備中已經出現GPS、加速度計、陀螺儀、光學生物感測器、皮膚電流響應感測器等,這些技術已經帶來了全新的用戶體驗,主要是在運動和健身的追蹤等可穿戴設備市場有了長足發展的領域。
可穿戴式醫療設備/器械不僅具有不打針、不吃藥、不住院、無毒副作用等優點,同時操作簡單,隨時隨地可以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特徵,這為許多職業病、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長期治療的時間和可操作性。
憑藉著系列優勢,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也逐步擴大。根據相關數據預測,到2020年,專門用於慢病管理和其他臨床應用的臨床級醫療可穿戴設備市場將達到189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9.9%。
不過儘管可穿戴設備在全球快速升溫,但由於其硬體技術、通信技術等還處於發展過程中,客戶體驗差、售價昂貴、服務領域有限、缺乏「殺手級」應用等原因,可穿戴設備依然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普及,醫療級穿戴設備也面臨諸多挑戰。
目前很多產品有自己的App配合可穿戴設備,用於上傳數據和存儲。但平台過多,難以整合數據,用戶操作也不方便。此外,當前市場上的可穿戴設備要做到佩戴舒適,甚至無感,仍是天方夜譚。
因此,相關製造商開始將注意力放到輕便小巧的方向上來。此外,類似這種專業類的移動醫療產品,往往在認證上需要更多手續,這類移動醫療設備對專業要求更強,這就要求廠商在功能上下更多的功夫。可以說,這一從開發到獲得監管機構的許可的過程所需時間非常長,不是普通的投資機構或者創業者所能承受的,所以,這類公司的成功門檻也非常高。因此,盲目跟風不可取,投資該市場需謹慎。
※消費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僅靠網路零售可不行
※多元化發展驅動,家用機器人迎來光明前景!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