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家:垃圾的不是清代奏摺,而是以為那些奏摺可笑的無知心態

大家:垃圾的不是清代奏摺,而是以為那些奏摺可笑的無知心態

導讀:到了多疑且精力過人、被人懷疑得位不正的雍正,更是希望臣下事無巨細多加彙報,因為經他手制度化的密折制度,就是一種「小報告」制度,他希望藉此掌握更多的地方信息。

作者:張宏傑,作家、學者。

昨天被一個帖子刷了屏:《皇帝看了要崩潰:清代垃圾奏摺集錦》。

文章寫得非常輕鬆好玩,足供讀者一笑。不過任何一個「可笑」的歷史現象都有制度背景。很明顯這個作者不太懂得這些「垃圾奏摺」產生的原因,所以對奏摺的理解錯誤百出,或者說幾乎全部錯誤了。好幾個朋友因為我在人大清史所工作,所以在手機上轉給我讓我看看靠不靠譜,我也無法一一回復,索性花半個小時寫篇短文統一答覆一下。

一、請安折頻繁是制度使然

文中說一個叫孫文成的地方官特別喜歡向皇帝請安,三天兩頭就上一個請安折,折中別的沒有,單問一句,「皇上您好嗎?」皇上也只好不厭其煩地反覆回復到:「朕很好。」看起來很無厘頭的樣子。

孫文成給雍正的請安奏摺

其實清代封疆大吏頻繁地上請安折是制度使然。清代地方大吏與皇帝交流,主要靠大吏上奏摺彙報地方事務,和皇帝在奏摺上用硃批加以批示,相當於君臣之間的E-MAIL。地方事情多,所以差不多每個月都會上奏。既然談正事,順帶著就要給皇帝請一下安。因此形成的習慣是「凡上奏摺一匣,必附請安折一封,……請安折中不呈公事,獨問『安好』而已」。(佟鴻舉著:《民俗文書收藏趣談》,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02頁)

也就是說,每上一封談正事的摺子,必然附一個請安的摺子,摺子里一般只有「恭請萬歲萬安」六個字,也確實就是只問一句:「皇上您好嗎?」

有人說,那豈不太形式主義了,把兩道摺子匯成一道不行嗎?不行。清代是一個比較重視禮節的朝代,旗人「規矩多」「老禮兒多」「講究多」。比如蘇州織造李煦給康熙上了一道請安折。為了圖省事,在折上多寫了一句話,彙報了一件小事:

「恭請萬歲萬安。竊提督江南全省軍務臣張雲翼,於康熙四十八年六月十八日,病患腰癰,醫治不痊,於七月初三日已時身故,年五十八歲」。

這是把請安折和奏事折混到一起了。特別是彙報的還是一件喪事,請安和報喪一鍋燴,如果換成雍正,可能搞不好一生氣就摘了他的烏紗了。好在康熙是一個寬厚的皇帝,只是笑罵了一句:「請安摺子不應與此事一處混寫,甚屬不敬。爾之識幾個臭字,不知里去了?」

因此頻繁具折請安,不是孫文成這個人無聊。請安折多,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向雍正彙報的正事也比較多。孫文成是杭州織造,又負有監督江南社會民情的重要責任,奏摺較多是非常正常的。

二、反覆彙報雨水情況也是制度要求

至於文中提到的地方官頻繁上奏下雨的情況,其實也是制度規定。清代皇帝大多重視農業,特別關心地方雨水糧價情況,經常向地方官詢問,「在密折陳奏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地方官員定期奏報雨雪、年成和糧價的制度。從現存資料考察,康熙三十二年(1693)蘇州織造李熙是此事的最早發端者,並得到皇帝的肯定。」(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頁)

孫文成奏摺中多有此項內容。比如「麵粉一斤,需銀七厘八厘左右,今年雨水適合稻穀甚好,謹此奏聞」之類。以至於從乾隆開始,要求地方官每月彙報晴雨糧價等情況,形成固定制度,為今天研究清代物價及氣候情況積累了寶貴資料。

然而文中將地方官詳細彙報各地雨水情況說成「莫名其妙,已經上奏過的內容,翻來覆去地發」,顯然是沒有認真閱讀奏摺內容。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他彙報的是「京城及順天府」、「河間等府」、「保定真定」等各地的雨情,而不是反覆彙報一個地方的雨情。

三、奏摺內容瑣細也是皇帝們的要求

文中說,福建官員向雍正彙報台灣有個婦人拾金不昧,作者認為這樣的小事不值得寫到奏摺里,地方官連這個都寫,太不懂事。

實際上,正是清代皇帝要求地方官多彙報地方瑣事。對紅學感興趣的讀者可能知道,江寧織造曹寅寫給康熙的密折,其中不乏地方八卦,甚至還有笑料。這是因為康熙對江南三織造有專門要求:「以後有聞地方細小之事,必具密折來奏。」「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閑言,無中作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託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摺奏聞才好。」因此江南三織造的奏摺,真的有很多八卦和傳聞。

到了多疑且精力過人、被人懷疑得位不正的雍正,更是希望臣下事無巨細多加彙報,因為經他手制度化的密折制度,就是一種「小報告」制度,他希望藉此掌握更多的地方信息。比如蘇州織造李秉忠奏報蘇州油菜、小麥長勢良好,雍正批示:「深慰朕懷,凡如此等之奏,務須一一據實入告,毋得絲毫隱飾。」「蘇州地當孔道,為四方輻輳之所,其來往官員暨經過商賈,或遇有關係之事,亦應留心體訪明白,密奏以聞。」這些批示體現了雍正精細明察的性格,他讀了這些奏摺不會「崩潰」,反而會很高興。

四、送芒果反映出的是認真和忠誠,而不是顢頇與懶惰

最後再說一句。文章開頭提到,閩浙總督滿保曾經兩次向康熙送芒果,奏摺內容一模一樣。第一次送芒果,說:「這是台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康熙說,這東西沒什麼用,不要再送了。結果過了一個月,滿保又送了一次,奏摺內容仍然是:「這是台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把康熙搞得很煩,心裡說:讓你別送了你他媽還送什麼送?

看了這一段,讀者肯定以為滿保顢頇懶惰,同一份奏摺內容複製粘貼,兩個月內重複上奏,自己都記不住了。其實事實完全不是如此。

第一次奏摺,滿保說的是:「再台灣所產番酸樹、番茉莉、竹子、亞蕉等物,恭繕漢文進單交付干總李岩,與貢品一併奏進聖上閱視。番酸果子至夏至方熟,俟成熟後再賚進御覽。」奏報中的「番酸樹」與「番酸果子」,也叫「檨」,就是芒果。也就是說,這次滿保送的是芒果樹苗,而不是芒果。因為這個時候芒果還沒有成熟,他的奏摺中明確說,等成熟後再送給皇上親口嘗嘗。

過了一個月以後,康熙五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滿保真的送了芒果肉給皇上嘗嘗,自己吃到了好吃的東西,非要讓主子嘗到了才安心。不過因為芒果由台灣先運到福建,再由專差進呈北京,需要一兩個月,路途遙遠,沒法保鮮,他經過多次實驗比較,發現切條晒乾法能多少保存一些本味兒:「奴才於四月二十八日購到新鮮者,味甘微覺帶酸,其蜜浸與鹽浸者,俱不及本來滋味。切條晒乾者,微存原味,奴才親加檢看,裝貯小瓶,敬呈御覽。」

康熙嘗了芒果乾,感覺沒啥味道,所以說:「乃無用之物,再不必進。」

因此,這兩道奏摺反映的,是康熙朝臣子對皇上的忠誠與細心,而不是顢頇與懶惰,這篇網文的理解完全錯誤了。

因此,如果不了解點制度背景,讀了這篇文章,恐怕讀者收穫輕鬆一笑之外,還會形成「清代君臣怎麼都那麼愚蠢無聊」的不準確印象。網文寫得輕鬆活潑好玩,是我一向主張的,但是在輕鬆之外,應該傳播真實有效的知識,才對得起讀者的幾分鐘時間。

否則這種文章本身才是一種信息「垃圾」,會對讀者形成信息污染。「信息污染」在今天是比單純的「洗腦」更可怕,因此我有史以來第一次「跟熱點」,寫了這篇文章,無奈沒有太多時間,利用間隙匆匆寫了幾句,潦草不周之處,望各位海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基辛格,一個體制外公知的進階之路
曾經的那些經典港片,其實竟然如此不堪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