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婚姻是一場修行,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婚姻是一場修行,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寫在前面的話:

這是一篇讀後感。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一書中的基本觀點是:你的親密關係伴侶,是來幫助你更加認識自己,進而療愈你的創傷,最終找回真正的自己。

在我有限的認知里,這本書的理論支點至少有三個,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和童年創傷理論,榮格的投射理論,還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關於人的基本需求是追求歸宿感和價值感的相關理論。當然,還有靈修的理論,不過關於靈修這一部分我讀得雲里霧裡。

雖然用童年創傷來解釋婚戀關係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有失偏頗,但書中關於親密關係的探討仍然不乏洞見,或許可以為正處於情感危機中的伴侶一些啟示。

書中的方法修心,即教你如何通過改變觀念來控制行為,從而收穫真正的親密關係。因為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婚戀體驗,有娓娓道來之感,有些觀點會讓人有切膚之痛。但相對於書中的一些處理親密關係的方法指導,這本書對我的更大啟示在於,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會出現裂痕。危機的出現,預示著親密關係將走向更深的層次。處於危機中的親密關係,最終是走向毀滅還是涅槃重生,完全取決於你自己。

雖然是談親密關係,但這些理論與指導方法,在親子關係以及更加普遍的人際關係中也是適用的。例如,他用來描述親密關係中伴侶在幻滅和內省階段的四種互動方式,其實就是借用了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的歸納。還有,書中對於感覺、情緒的處理方式以及伴侶之間的溝通方式的建議,也是與《PET父母效能訓練》、《非暴力溝通》等著作是相通的。

生而為人,關係問題層出不窮。願每一次問題的出現,都能成為生命的禮物,指引著我們與更好的自己相遇。

婚姻是一場修行,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愛與被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很棒的親密關係。我們不斷地尋找,經歷過悲傷與恐懼,也體驗過快樂與狂喜。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都在尋覓伴侶這個似乎永無止境的冒險旅途中,不斷地遇見,再離開或失去。如此反覆循環,直到覓得理想的伴侶或至死方休。

但即使這種尋覓得償所願,有時候親密關係也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在最初的興奮與希望褪去之後,不滿和掙扎便隨之而來。種種複雜的情緒困擾,經歷過的人都會懂。

既然伴隨著親密關係的,並非純粹的美好。那麼,我們締結一段婚姻,或者一段親密關係的目的何在呢?

有人說,是為了執子之手,與子攜老。有人陪伴,漫漫人生路便不那麼孤獨寂寞。

有人說,是為了找個合伙人,整合雙方資源,共同經營生活,也分擔人生風險。

有人說,是為了給彼此一個承諾,可以生兒育女,合法享受魚水之歡。

克里斯多福在《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一書中的回答是:婚姻和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踏上尋找真正自己的旅程。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我。

1、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一種靈魂關係

講到親密關係,首先要定義一下,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於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關係。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不論同學,朋友或者同事,家人,都可以算是親密關係的一種。但因為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因此衝突也最大,也最讓人心醉神迷。因此書中所提到的親密關係,指的就是伴侶和婚姻關係。

你或許有這樣的體會,當你真正沉浸於愛中時,你會很快樂,而快樂時就自然地想要付出。在這樣一種關係中,我們不只是想得到什麼,而且希望付出,並且是不計回報的付出。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屬於靈魂的彼此懂得與陪伴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而我們終其一生想要獲得的,便是這種彼此的懂得與陪伴。

這就是克里斯多福所指的親密關係,不是控制與索取,而是無條件的付出。伴侶之間不僅僅是慰藉與陪伴,而且能彼此支持,彼此鼓勵,讓伴侶能超越自我。這是一種靈魂關係。

這是基於很深的互相了解才能形成的一種彼此熟悉和喜歡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你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你可以真實地表達自己,讓對方認識你的本來的樣子,也看到對方的本來的樣子。你會有能力探索自己,不逃避自己的陰暗面,同時允許對方做自己。對彼此的愛不是出於交換或控制,而是真正地源於自己的內心。

在這種關係里,性愛成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沒有罪惡與羞恥感,受到壓抑的性能量得以舒展開來,並向上伸展,你的整個身體都成為愛的工具,而這也是它原本就該有的身份。

2、親密關係要經過月暈、幻滅、內省、啟示四個階段

親密是魅力的產物,緣於彼此的吸引。但兩顆心必須要經歷漫長的旅途,才能真正靠近。在克里斯多福看來,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一種靈魂關係,它要經由月暈、幻滅、內省和啟示四個階段。

親密關係的過程,一開始是互相吸引,碰撞出浪漫的火花。愛情所散發出來的絢麗的光彩,讓我們心醉神迷,我們如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不管被灼傷了多少次,仍然被深深地吸引。我們以為,出現在生命中的那個人可以滿足我們對於幸福的所有期待與想像。但這其實是一個幻相,就彷彿月亮本身並不發光,而只是反射了太陽的光輝,也就是「月暈現象」。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幻相呢?因為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源於孩童時代缺失的安全感和價值感,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給。我們或許會以為,只要我們所愛的那個人向我們伸出手,擁抱我們,或者承諾他的愛情,我們就會覺得被愛並且得到安撫,不會再感到無助。為了證實我們被愛,我們會不斷地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真的愛我」,就一定會設法滿足。事實上,只要有期望,就一定會有失望,不被滿足的期望,遲早會變成憤恨,讓你與伴侶越走越遠。這時,便進入了親密關係的第二個階段,幻滅。

為了避免幻滅,你可能會用各種方法來試圖控制對方,改造對方,讓他變成你所期待的樣子。但你似乎是遇到了一堵牆,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你覺得疲憊,甚至厭倦,覺得自己再也支持不下去了。你可能想要放棄。在親密關係中,因為失敗和無力感而想要放棄的這種經驗,是一個清楚的指標,表示內省的過程已經開始了。

在內省階段,如果你是把伴侶當作提供你個人滿足的工具,那麼你現在就很可能會下一個結論,認為你要不就是選錯了人,要不就是愛的火花已經熄滅了。總而言之,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但如果你把親密關係當作一個向內探索尋找自我的途徑,你就可能「穿牆而過」,體驗到更美好的快樂和親密。

內省是檢視自己內在所有想法和感覺的過程。這是親密關係中最醜陋的階段。你會發覺,你所看到的所有的外在事物,其實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當伴侶變成你的「陰影人物」——具備所有你所拒絕、厭惡以及壓抑的特質的人時,他將帶給你前所未有的挑戰。你會排斥他、攻擊他、甚至會燃起熊熊的恨意。但其實陰影就是你自己。要承認你充滿恨意的批判,其實都是在針對自己,並不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但你必須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更好地愛你自己。而親密關係的精神生命也將從這裡開始生長。

當你在內省階段找出了所有錯誤觀念的根源,超脫了空虛、懷疑等感覺時,你會燭見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會真正看見伴侶。你們的靈魂真正相遇。這就是啟示階段。

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在最開始的月暈現象的最中心,就藏著靈魂相遇的奧妙,但是你必須經過辛苦的跋涉,才能夠抵達那裡。這段旅程也並非一勞永逸,也許你探索良久,終於燭見彼此的靈魂,體驗到了水乳交融的關係之美。但是好景不長,你發現你們又開始緩慢地,不著痕迹地遠離對方,甚至都不知道美好的感覺是何時消退的。你們之間的關係又退回到內省、幻滅甚至月暈現象的階段。然後開始又一輪的探索。

當然,並非每一段對於親密關係的探索之旅都會走向靈魂的相遇。有時候,在經過內省階段後,你或許會意識到,這段關係已經無可救藥,不能讓你發展出更好的自己,而只會讓你在泥淖里越陷越深,那麼,離開也能成為一種最佳選擇。但要聽仔細。這個聲音是出於愛,還是出於恐懼?

3、怒氣是為了保護你不去感受痛苦

當月暈階段的華彩散去,問題開始不斷浮現。而這些問題,很可能就是以前你所欣賞的一些東西。例如他常常加班很晚才回,以前你認為他是追求上進,現在卻認為是他根本不想陪你。例如他常常把內衣襪子到處亂扔,以前你認為他是不拘小節,現在卻認為是他太邋遢,並且根本不體貼你做家務有多麼辛苦。你們彼此越來越挑剔,包括生活習慣、說話方式,甚至穿衣風格,頭髮長度等。你們感覺到痛苦,於是開始爭吵,希望藉由爭吵來控制對方,讓他聽你的。這就是權力鬥爭的開始。

在權力鬥爭中,你與伴侶不斷地較勁,想證明你是對的他是錯的,以期待對方能夠做出改變,但當伴侶沒有任何改變時,你開始感到挫折,開始刻意地與伴侶保持距離,你覺得愛正在消失。

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想要贏,就一定會在權利鬥爭中分出勝負。如果你贏了,未必會快樂,但如果輸了,就可能憤恨不滿,心存報復。你甚至會刻意地傷害對方,因為她的痛苦而沾沾自喜,「我就是想讓她知道,她這樣對我的時候,我有什麼感覺。」這種冷冰冰的快感很快會讓人上癮。因為知道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心裡可能會比較好過一點。但傷害最親近的人,會在你的痛苦之上,又加一層罪惡感,如此雪上加霜,你會更加想要報復。

有時候,你會發現,那些讓你們爆發爭吵,在權力鬥爭中越陷越深的緣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是與你們的生活根本不相關的事情。例如你為了孩子以後要上哪所高中與伴侶發生爭吵,而你們的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你還會發現,你們在吵架時說出來的話和事情本身也沒有太大關聯,你們只是用言語來傷人,並且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權力鬥爭中一定有憤怒的成分,刺激我們做出無情的行為,諸如攻擊伴侶的人格,拳腳相向,或是持續冷戰,讓家變成冷冰冰的墳墓。通常來說,表達憤怒的方式有三種。一種是指向外面,表現為攻擊,例如大吼大叫,指責辱罵,甚至身體攻擊。一種是指向內面,表現為迴避或退出。你不希望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易怒的人,因此把憤怒的情緒在自己的內在壓抑下去,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並儘可能地迴避衝突。你用冷冰冰的表情暗示對方,她對你一點重要性都沒有,所以也無法傷害到你。但這種隱忍的情緒遲早會大爆發,對於親密關係的傷害其實更大。還有一種更為隱蔽的表達方式,我們將之稱為被動式攻擊,你假裝不生氣,拒絕承認自己的內在感覺,但是你的語言和行為卻潛藏著攻擊性,例如不停地抱怨對方,或者通過拖延、故意對著乾等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讓對方感到歉疚,這樣一來,你的痛苦就變成了對方的責任,讓你快樂也就成了對方的責任。

在愛還沒有消失之前,權力鬥爭對雙方都是痛苦的,因為爭執的雙方往往是真的關心對方,是「為了你好」。那為什麼我們明知這點小事根本就不值得爭吵,除了傷害彼此的關係,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是會忍不住將憤怒的火苗一次次燒向對方呢?

在克里斯多福看來,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讓對方看起來像是錯的,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讓他有所改變。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怒氣能夠麻痹我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痹身體的感覺。這樣,我們就不用去面對那在爭吵中浮現出來的舊傷。怒氣其實是在保護你不去感受痛苦。

4、親密關係可以療愈舊傷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在越親密的人面前,我們越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肆無忌憚,出口傷人。同時,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越在意對方所說的話。同樣一句話,從伴侶口裡說出來,與從不相干的人口裡說出來,對我們的影響完全不一樣。

舉個例子。你在外面跑業務,客戶對你很不耐煩,罵你混蛋,和在家裡與妻子吵架,她罵你混蛋,哪一個更傷人呢?對於客戶的話,你可能會不舒服,但忍一忍也就就過去了,又或者你覺得他與你根本不相干,他怎麼說你你並不在意。但是妻子罵你混蛋卻在你心上激起了驚濤駭浪,讓你忍無可忍,於是反唇相擊,「你他媽才混蛋呢。」然後戰爭愈演愈烈。

在克里斯多福看來,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愈親密,分享就愈多,就愈可能發現平時不容易覺察的舊傷。這種舊傷一般是指童年創傷。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伴隨著傷害與痛苦,小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去處理,也未能被父母很好地紓解的那些傷痛,被我們深深地埋在心底,但它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沉入潛意識的汪洋大海。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併帶去。

每段親密關係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問題的背後,都伴隨著某種情緒的傷痛。正是這種傷痛,導致爭吵、批評或互相指責。試著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高玻璃杯,裡面裝滿了水。當你剛認識某個人時,他只是輕掠過水麵,彼此熟悉之後,對方就開始浸入水面之下,並慢慢下沉。你們彼此愈親近,對方就潛得愈深。潛得愈深的人,就愈能看透你的面具和外在形象而發現真正的你。親密的伴侶會一直下潛到你所能容許的最大深度,你們的互動就能讓更深的傷痛浮出水面。因此越是相愛的兩個人,就越容易爭吵,就彷彿是愛讓我們有了力量,因此不自覺地喚醒過去的傷痛,希望得到療愈。

人必須經過痛苦,才能成長。每一次舊傷的浮現,都是生命的禮物。在遇到困難時,內心總是渴望解決問題,帶來和平。這樣,痛苦就成為一次轉機,能讓我們成長並擺脫目前所受的限制。如果不能了解這個事實,那麼每次痛苦一浮現,我們就會陷入困惑、掙扎,努力地想爭取控制權——戰鬥或逃跑。當舊痛浮現並偽裝成兩人意見上的不一致時,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模式和信念,可能會讓我們對伴侶口出惡言,然後生氣地離開現場。

這又能有什麼用呢?痛苦仍在我心中,有機會的話還會再次浮現。和心愛的人吵架或冷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我們愈來愈不信任對方,也不信任我們的愛。我們原本應該用愛來療傷並拉近彼此的距離,但我們卻讓怒氣將對方推得越來越遠。

親密關係可以療愈我們的舊傷,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體驗對我們造成影響的舊傷。對自己的憤怒負責,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氣加在別人身上,這樣你才能發現生氣是為了逃避什麼。如果你願意麵對自己所逃避的感覺——不論這令你多麼不自在——你就會發現,痛苦會慢慢地消失,你能發掘出埋藏在更深處的,平靜而充滿愛的感覺。

用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感覺的意願,是溝通的關鍵,會讓你從權力鬥爭中退出。當你越來越能明了自已的感受,就越來越能同理到伴侶的感受,放下立場尋求和諧便成為一種可能。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自行解決的機會。只要問題所喚醒的感覺得到了妥善的處理,問題就會神奇地轉化為一份禮物,一個人生經驗,或者一個讓生命更豐富的機會。當你選擇用愛來回應痛苦時,你就會發現,你的伴侶跟你在一起,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她也會用愛來回應你。

當然,因為衝突總是充滿了痛苦、憤怒、恐懼和罪惡感,讓人想不訴諸防衛機制都很難。因為從人性上說,我們傾向於保護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為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責,就好像是承認了自己是錯誤的,同時免除伴侶的全部責任。即使我們願意,面對權利鬥爭中激烈的爭吵,冷戰或者情緒化,也實在很難保持頭腦的清醒。但在發生衝突時,如果能提醒自己,對方可能與你一樣無辜,就會有很大的幫助。

5、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對於愛情或者親密關係,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幻想,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等著與我們相遇,她會闖進我們的心房,讓我們體驗真愛。只要找到了她,我們就會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我們會手牽著手一直走,即使不發一言也心有靈犀。我們會成為彼此的港灣,會體驗到如父親/母親般的溫柔的呵護。我們覺得會願意為對方付出一切,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克里斯多福說,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並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也就是說,兩個人開始交往的原因,是一方誤以為另一方擁有他所需要的東西。並且,我們還誤認為,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應該直覺地知道對方的需要和偏好,而不需要被告知。如果我不得不告訴我的伴侶我想要或者需要什麼,那就說明他對我的愛還不夠。

要求別人來滿足我們的需要,正是我們在孩提時代所做的事:我們希望爸爸媽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滿足我們對於歸宿感和價值感的需求。一個人若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充足的來自家庭和父母所給予的歸屬感,以及沒能充分確定自己對於他所在家庭的重要性,等到成年之後,他便會窮極一生去尋找這些。而這,往往不能被自己所發覺。

當我們遇到那個「命里註定」的人,便會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滿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個特殊的人身上,期待自己的需求會在那個人身上獲得滿足。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人滿足你的所有需求,填補你從小以來匱乏的。於是,我們便開始著力改造他,想讓他變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我們相信,這不只是為了自己好,也是為了他好。在這樣的關係互動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滿足之前,我們不願意去愛我們的伴侶,緊抱著需求不放手,又不讓自己去愛。就這樣,我們把自己推向親密關係的地獄。

所以,克里斯多福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如果我們執著於期望和要求,那麼,就像騎士尋覓聖杯一樣,我們尋覓真愛的任務註定要失敗。騎士找不到聖杯,因為它的所在,正是騎士們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們的心中。

在生命中,我們也遲早有一天會了解到,沒有人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我們生活經驗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於一個地方——我們的心中。在經歷了幻滅期之後,我們進入了內省階段。

很多的伴侶在幻滅期就陣亡了,沒能進入內省階段。就在親密關係結束的那一刻,他們還固執地以為,對方就握著讓他幸福快樂的鑰匙,只是不願意給他。而不給的原因就是因為已經不愛了。他們要麼從此不相信愛情,要麼轉身尋找新的伴侶。問題是,如果缺少自省意識,當你帶著新的期望進入一段新的關係時,同樣的情形會再次上演。你會再次幻滅。

要在親密關係上更進一步,必須放下對伴侶的期望。這意味著你必須了解隱藏在對伴侶的期待背後的真正需求是什麼。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者改變什麼,卻不會覺察到自己深藏在潛意識裡的需求。我們希望伴侶做一些事情或者說某些話,但往往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樣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在情緒上的某種需求。例如,你希望伴侶能記得你的生日,約會不要遲到或者陪你逛街等。實際上,是想藉此證明伴侶是愛你的,你希望確認你是值得被愛的。

這種情緒性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找到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早已習慣於掩飾這種需求,不讓別人知道,甚至不讓自己知道。當你抽絲剝繭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後,嘗試著問自己,你願不願意不再把滿足這項需求當做你的伴侶的職責?你願不願意尋求自己內在的力量來滿足你的所有需求?你願不願意讓這種內在的力量成為你快樂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侶當成予取予求的對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的直覺會指引你放下立場,去尋求和諧。

6、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有個小故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天跟佛印和尚聊天。蘇東坡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佛印說,我看你像尊金佛。蘇東坡對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堆牛糞。蘇東坡以為自己佔了便宜,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說:「佛家講究見心見性,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這也就是卡爾.榮格所認為的「投射」。我們常常對別人有很多的意見,有時候是讚賞,有時候則是尖銳的批評。好像我們愈了解一個人,對他的意見就愈多。不管是好是壞。這是「認識」別人的一部分。但我們很少質疑這些意見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我們對別人的意見,是在觀察他的行為,並用自己的想法詮釋之後所形成的。我們對別人行為舉止的詮釋,都只不過是把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罷了。

基本上,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兩條路可走,第一條是無止境地追逐需求,如果有必要就操縱他人,並在操縱失敗時選擇妥協。第二條則是放棄期望,用溝通來達成讓雙方都滿意的結果,以及永遠把自己與伴侶的快樂一併當作優先的選擇。如果沿著第一條路一直走下去,我們的氣餒和沮喪感也就與日俱增,你覺得似乎是被一堵無形的牆困住了,左突右奔也找不到出路。這時,你的心裡會浮出一個聲音,「也許一切該結束了。」

克里斯多福認為,每次親密關係發生了危機,看起來是外在的問題,事實上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都代表著我們內心的衝突。在內省階段,你所遇到的這堵無形的牆,被克里斯多福稱為「受害者監牢」。這是一個由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所組成的三角形。當生活出現問題時,你可能會在受害者監牢里不停地轉換角色。有時候,你會扮演迫害者,用理直氣壯的憤怒來攻擊伴侶,有時候你會分飾拯救者和迫害者兩角,試著用「野蠻的愛」把你的受害者伴侶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或者你也可能扮演拯救者,盡一切力量去鼓勵你的伴侶。有時候你會變成受害者,向你的拯救者伴侶求救,但伴侶突然失去耐心,轉換成迫害者的角色。

在這個受害者監牢里,投射現象非常猖獗。如果你覺得伴侶在迫害你,不管是用攻擊、批評、責怪、嘲諷或其他的方式,那麼請仔細地聆聽伴侶對你說的話:在你的內心,是不是也是這樣攻擊自己的呢?如果你攻擊你的伴侶,同樣也試著感受一下,是不是你無法接受的那一部分自己,在很久以前被你埋葬,現在卻反映在伴侶的身上呢?如果伴侶是拯救者,他給你的那些忠告和建議,又有哪一條不是你在心中曾經千百遍告訴自己又被自己否定了的呢?

如果你把伴侶當作自己內心的一部分,你就會發現,你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誠心檢視反映在伴侶身上的你的內心世界,可以讓你真正地、心平氣和地了解你自己,即使你所發現的事物,一開始可能顯得醜陋不堪。只有當你明白,監牢中的這三個角色都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你自己就是問題的根源,你才能真正跳出這個牢籠,跨入自由的天地。

只有當你願意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完全負責的時候,你才能擁有選擇的力量。你就會有勇氣接受並整合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停止爭執並提供支持。在伴侶有無力感時誠心地鼓勵他,並且在相處時保持明辨是非的態度。不要讓自己變成迫害者,要給予伴侶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侶分擔人類共有的空虛感。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當你的親密關係走到了內省的階段,你可有會開始質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純粹是出自義務感。你或許已經厭倦了犧牲的行為,而且不得不問自己,在跟伴侶相處的這段時間裡,你到底有沒有真正地做過你自己。如果你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會怪罪伴侶,覺得都是對方逼你的。你或許會沖著伴侶大吼,「我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都給你了,但是我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

這都表示,你的付出其實是一種犧牲,而犧牲是沒有任何喜悅可言的。如果你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你就會了解,犧牲者的角色是你自己選擇的。選擇犧牲者的角色或許是因為我們需要愛,或許是因為希望付出愛,卻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又或許,我們這樣做僅僅是為了活下去,就彷彿小時候,為了得到父母的愛,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父母拋棄,不得不放棄做自己,努力讓自己變成父母所喜歡的樣子。

真心誠意的付出,是與犧牲完全不同的一種體驗。你不會覺得心力交瘁,也不會因為得不到感激而憤憤不平,當然更不是為了彌補罪惡感而付出。這樣的付出是完全自願的選擇,是不求回報的,你只是聽從自己的心在做事,因為你知道,這樣的付出對誰都好,當然也包括你自己。這樣的關係,將真正地滋養你和你的伴侶。

這種選擇的自由以及對自己的選擇完全負責的勇氣,不僅能讓我們獲得夢寐以求的親密關係,還能讓我們自覺對抗那代代因襲的無意識的行為方式,揮劍斬斷對於原生家庭的無意識的忠誠之鏈。因為這種無意識的忠誠,不僅阻礙我們走向幸福,也將阻礙我們的孩子走向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夜行書 的精彩文章:

TAG:旅夜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