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與前行——六月值月心得
一個月的值月工作已經結束,回頭看看,發現還是有不少事情值得記錄下來的。在我看來,值月這件事,雖然主要工作以服務為主,但結果可能和寫作分享類似,最大的收益者其實還是分享者或者服務者自己。留下這篇文章,記錄下自己的這個月的經歷,一方面可以作為下任值月生的參考,另一方面也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吧。
期間特別要感謝班長左非及時給出建設性的指導建議和相關材料,感謝各位戰友能夠花時間用心給出自己的看法,當然更需要感謝的是值月團隊的大家,有沉著冷靜的Johan、充滿激情的antone、做事靠譜的平安、充滿想法的月、有趣的小強和即使再忙也不拖延的萌萌。
坑自己
5月25日那天,突然收到5月值月生志新關於6月值月生招募的邀請,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
想做的事情要趁早。
是啊,截止時間不再乖乖的在遠處等著我們過去,而是以加速度方式的向我們撲來,所以我開始認真考慮值月這件事對自己的意義和可能性。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去爬樓看了這兩個月來班裡發生的各種事情,看到了志新的個人品牌的分享,這正好也是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開始漸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是對自己的定位不清。因為不知道能為別人提供什麼幫助,自然也沒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弱關係維護也無從談起。加上學習精英日課的時候讀到的「如果你想向某個大人物尋求幫助,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感到幫助你也是他的一個成就。」也意識到,在個人品牌建設的過程中,搞清楚自己能為別人提供什麼,遠比告訴別人你是什麼重要得多。因為只有別人對你產生需求後,才有動力進一步想要了解你。自己能夠為別人提供什麼幫助,是個人品牌的那個1,所有推廣手段都是後面的0。
然後我就想我能夠提供些什麼?這個問題困惑了我很久,但突然我又發現自己好像陷入了存量思維的誤區。不是說自己有了什麼才能提供什麼,有時候追求的過程本身就可給別人提供價值。如果換成增量思維。正因為你是小白,你才能深刻的體會到小白真正的困惑和痛點是什麼。如果將自己的自學經驗,踩過的雷記錄下來,分享出去,可能正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能啟發某個人,解決ta自己的問題。
這樣要做的也相對清楚了,就是爭取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到極致,並記錄下這個過程,讓經驗能夠留存和傳遞,幫助到別人。
回到值月這件事,我有兩點挺感興趣,也許這可能會是我值月的意義:
去中心化的社群運營;
認識更多的人,並了解大家需要的都是什麼;
想到這裡,再面對志新砸過來的機會,怎麼能不去抓住它呢?是的,想做的事情要趁早,於是就把自己給坑了進去。這樣為期一個月的值月之旅就這麼糊裡糊塗的開始了,一切都需要在摸索中前進。
探索期
我要做些什麼
雖然曾經是首月值月小組的一員,但是半年過去,中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已經讓我不再熟悉;
雖然曾是首月值月小組的一員,但是現在的立場和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已經是我過去所不熟悉;
具體工作要如何展開,需要重新梳理。過去的經驗教訓,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去體會。
不過晚上及時收到了班長發過來《值月生工作手冊》,裡面包含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還好前兩個月養成了每天寫三件事總結自己的習慣,讓自己不再懼怕混亂,而是會去努力嘗試找到其中的條理。
搞清楚了三個問題:
值月生的主要工作內容
值月生的定位
需要和值月團隊一起做的事
理解雖然未必正確,但是至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框架可以在後續的交流中不斷完善。
交接會
25日晚上馬上開了交接會,除了了解五月份的值月情況,還有值月文檔的移交和經驗傳授,更重要的是收集了不少班級痛點的看法。形成了這個月的初步的值月計劃:
推行見習機制,值月生見習期1個月,小組長可以放寬;
點評方式做一點小的迭代;
更新自我介紹/復盤,延續個人品牌建設;
推行周報,信息公開,介紹存在的問題,重視每個人的意見;
信息收集
但是所謂的值月計劃,其實僅僅是些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法,需要進一步收集信息,溝通確定。這個階段主要通過查看石墨文檔採集數據,必要時用私聊交流的方式收集。主要收集下面幾個方面的信息:
理解當前的作業雨統計方法
班級成員狀況統計
存在的問題收集
建議收集
其實最後收集到的大部分比較有價值的信息都是從班長那裡。
值月團隊的組建
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同時開始了值月團隊的組建,下面是擬定的值月組長選擇的原則:
去中心化社群,每個小組其實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所以組長優先採用小組自己決定的方式選出;
盡量從沒有當過小組長的人選裡面找,儘可能讓更多的人接觸值月工作;
如果找不到,再從歷任組長的人選裡面找;
如果找不到,最後再通過外援的方式解決;
大部分小組都比較順利的產生了6月的組長,有的小組稍微花了點力氣,不過大體上還算順利,5月31日在進入6月的前一天,值月團隊終於組建完成了。
值月會議
值月團隊組建好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針對之前發現的主要問題,討論值月計劃。
其實關於值月計劃這件事情我也沒有想得特別明白,也沒有有明確的主張,所以想要借著語音會議的機會,聽聽大家的看法。不過當聽到大家的各種各樣有趣的想法之後,感到之前的值月計劃,可能只是天真的幻想。
會議的組織
值月團隊的會議其實從6月2日就開始約起,但是時間一直沒能統一好,所以拖到了3日晚上。事後想想其實挺驚險的,自己定了兩個時間中午12點和晚上8點,結果事實上自己這兩個時間都在外面,沒法參會。不過還好早上有組長提出自己晚上8點會在路上,能不能延遲到9點,還好也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並重新詢問了一圈建議。才不至於讓自己第一次會議就變成一個不靠譜的人。
其實從這個過程中,有兩個教訓:
團隊合作,更加需要時間觀念。約定好的事,盡量都在節點前完成。如果實在無法完成,也要及時給別人一個預期。
團隊合作,更需要清晰的計劃。今天事情,其實就反應了我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生活隨機性太高,沒有計劃性,即使是當天早上,也沒法給出自己當天的具體的安排,當然也有等待別人的原因。因為某件事情因故拖延,會影響到其它的事情的正常進行。
失敗的會議
其實對我這種不怎麼會說話的人,主持語音會議還是挺痛苦的事情。不過還好把班長拉了進來,在班長的帶動下,語音會議才能勉強進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東西,就是作為會議主持者需要做的事情,拋出問題,指出問題的關鍵,需要討論的關鍵,引導大家的發言,並進行互動,總結大家提出的建議。
事後反思我的主持過程,感覺還是挺糟糕的。
因為雜事直到九點十多分才忙完,所以會議拖到了九點十幾分才正式開始。
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做的事情只是把事先準備的問題,以文字形式拋出來,也沒能好好的指出其中的關鍵,引導話題。不過這可能和我的習慣有關係吧。只有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下,才能有效的思考。
在交流過程中,因為需要一邊聽別人的觀點,一邊總結記錄,一邊想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思維帶寬已被滿,根本沒有精力進行有效的思考。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今天我的表現很囧,但是心態卻不是特別沮喪,可能是因為感到自己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吧。有些事情,如果沒有親自去做,可能根本就不會意識到還有這麼多的門道。還是那句話,主持也好,寫文章也好,別人那看似自然而然的習慣,不知道背後包含了多少的刻意練習。
不過話說回來,今天的會議雖然主持的很差,也沒有形成什麼有效的結論,但是我感覺還是有不少收穫的。至少我聽到了大家的聲音,對很多問題也產生了新的理解。也許達成共識,產生結論,並不是這次語音會議的主要目的。
是否有必要開語音會議?
因為組織一次語音會議對我來說著實不容易,所以我也需要去認真考慮語音會議的必要性。
在我看來,語音會議最大的優勢,也許不是形成結論。對我自己來說,在語音交流過程中,在環境壓迫下之下,我很難深思熟慮。看法也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而輕易的同意。如果多是我這樣的人,語音會議確實非常容易形成結論和決議,但是那本質上其實可能只是發起人自己的自欺欺人的決定。如果會議僅僅只是為了產生一個決定,而不是為了更好的探索和解決問題,有何意義?如果會議只是為了讓決定順利產生,而去有意的壓制一方的觀點,這個決定又有何意義?如果會議僅僅是為了分擔這個決定背後的責任,而不是真的徵求意見,有何意義?所以話題可以引導,但是結論的產生不能引導。
所以我也非常反感需要立即做選擇的會議。這可能和我的思維習慣有關,我只有在不受干擾的環境,才能進行冷靜的思考,作出冷靜的表達和冷靜的選擇。如果多是我這樣的人,本來會上說得好好的,但是會後再收集意見,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差異。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給予足夠的思考空間,可能會有無法達成共識的風險。但是因為包含每個人的真正認真的思考和選擇,能包含更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在我看來,語音會議最大的優勢,也許是充分的提問和表達,是讓思想碰撞。所以我想語言會議,要做的更多的可能不是爭鋒相對,而是激發大家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針對分歧作出更多的解釋。很多時候好的想法,可能恰恰來自眾多糟糕想法的碰撞;好的理解,可能正是來自不斷地解釋分歧。
決議的形成
這樣看來似乎無論是語音和文字方式,主要目的都是收集觀點。而行動總需要一個明確的決議,那麼決議從何而來?
聽大多數人的意見,和少數人商量,自己一個人做決定。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不停的迭代,形成初步決定之後,再去收集大家的意見,根據意見再進行調整。
相反,如果所有的決定都是通過投票產生,那如何避免投票產生的兩個決定導致的自相矛盾是一個問題。
另外,即使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因為價值觀或者知道的信息存在差異,而導致的選擇上的差異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裡,更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去理解別人這樣選擇的背景和原因,別人考慮到的事情自己是否已經考慮,而不是純粹而暴力採用投票,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去決定。
所以投票必須放在必要的並且根本的大事情上,其它結論通過不自相矛盾的原則確定。投票本質上是一種分擔責任的機制,通過投票產生的共識,由參與投票的所有人共同堅守和維護。
交接儀式
經過一天的準備,在6月6日,舉行了值月團隊的交接儀式。
期間在寫6月值月生寄語的過程中,漸漸對值月生的定位產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也許應該是:
傳承、服務和創新
交接完成,標誌著6月的值月團隊正式上路了。
行動期
基本原則
在信息收集階段,不止一次的有人問到下面這個問題:
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好問題,知道了目的是什麼以後,我們才能夠採取合適的策略,選取合適的指標,為之努力,也能對未來有個合理的預期。
但是在我看來,這裡其實有三個巨大的陷阱:
我們真能夠找到我們的目的嗎?
我們的目的真能夠達成共識嗎?
我們真的只有搞明白目的之後才能行動嗎?
觀察身邊所有具有去中心化特徵的事物,比如自然演化,比如生態系統:
它們有目的嗎?——沒有,如果硬是要說的話,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存續下去
它們有共同目標嗎?——沒有,狼和羊的目標是相反的,沒法達成共識,但他們都是同一個生態系統的重要一員
它們是知道自己的目的之後才去採取行動的嗎?——不是,它們遵循的演化的邏輯,那是一套完全不同的行為邏輯
去中心化的社群中的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不知道每個個體的目的,也沒有辦法幫別人決定。我們憑空想出來的,可能都只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由此採取的行動,是否還有意義?
所以去中心化社群的發展方向,絕對不是規划出來的結果,而是在每個個體各自的目的,各自的行動綜合的作用下,自下而上湧現出來的結果。
所以去中心化社群的運營邏輯可能不應該是某個人要幹什麼,而是去努力洞察現在這個社群正在往什麼方向發展,存在什麼問題。在此基礎上,才是考慮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施加影響。但是誰也不知道採取的措施是否真的會奏效,需要嘗試,需要調整。某人的所有行為可能對於整個社群來說只是一個小小的激勵,一個不知最後會產生什麼結果的激勵。
認識現狀
沒有完美的策略,每種策略都有自己各自的問題。所以不能只盯著當前的問題,認為只要能解決當前問題的所有策略都是好策略。而是要看到當前策略的解決的關鍵問題,所以更重要的是認識現狀,這條路已經走到了哪裡,還能通向哪裡。
小步快跑
在我看來,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社群,社群的活動不應該總是由一個中心發起。畢竟一個的想法,一下子就在大範圍內推行是很困難的,代價也非常高,但是在小組內部,得到認同卻容易很多。而且這也符合《精益創業》所提倡的原則,先有最小可用品,再根據反饋情況,快速迭代。每個小組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個試驗田,如果發現有些玩法在小組內部的能夠運行良好,並且規則已經迭代到比較明確的程度,再大範圍推廣也會比較容易。
追求自治
去中心化社群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脫離中心自動運行,所以本身就無需過度干預。通過規則和工具,儘可能減少事務性的管理工作,讓大家能夠各司其職,做好自己的事情。自治也解放了運營者的注意力,為關注於更加重要的問題創造了條件。
節約注意力
如無必要,就不打擾大家的注意力。這個社群存在的根本是寫作和點評,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好,就是一件不錯的事情。畢竟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夠聚集到這裡,只能說是認同寫作和點評,認為能夠想辦法協調好這兩者關係的。脫離了這個根本,用別的事情去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作業雨統計
6月的第一場作業雨
在第一次作業雨的統計過程中,發現了不少問題:
操作複雜。石墨文檔在手機上編輯還不是非常方便,現在很多人都不用電腦的,最後導致了由小組長更新石墨文檔的進展很慢。
分工重疊。因為大多數石墨文檔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所以只能由別人補填。
串列流程。因為作業雨統計的本質是需要先有小組統計結果,才有班級統計結果,這是一個串列過程,如果遲遲沒有收到小組的統計信息,就需要一個一個小組長溝通完,才能進一步統計。即使先往下走了,以後也需要不斷的返工,浪費不必要的注意力。
截點不明。沒有設定時間截點,導致遲遲沒有收齊各組的匯總信息。
群發消息沒人看。也許是群消息很容易被其他大量的群淹沒而看不到,也許是群消息一般來說針對性不明顯,很多人會懶得去確認是否和自己有關。
簡化流程——降低串列處理的複雜性
對於串列流程的優化,只能從縮減其中的每一步的複雜性入手。所以取消了對組長更新石墨文檔的要求。
責任細分,組長們只用專註於收集並提供儘可能全面準確的信息,統計數據由值月生統一錄入石墨文檔。其中的全面性由匯總模板得以保證。
進一步因為石墨文檔由值月生統一錄入,就沒有必要在每個小組文檔中再次錄入一遍了。另外,小組文檔存在前提也是相對穩定的小組成員結構,如果小組成員的發生變動,小組文檔運作起來就會變得異常複雜。所以取消小組文檔,把裡面的所有信息全部歸到班級文檔中。
限定好反饋的時間截點,用時間截點的方式,把控串列流程的節奏。
盡量單獨通知到每個人,針對性的整理出希望對方知曉的信息。
推廣打卡接龍的方式,減少組內統計的工作量,打卡接龍最後能達到的狀態是組長不用做多餘的事情,就把作業和點評統計做完了,達到自動運行的狀態,並且期間組長可以及時掌握組內作業的情況,及時提醒。
引入遺留問題——利用並行處理提高效率
統計效率低下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經常存在的失聯,或者其他異常情況,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提高效率的另一個方法儘可能的將流程拆分為可以並行處理的小塊,多核同時進行。
所以比較現實的做法是,接受可能存在的失聯的情況,接受可能存在的異常情況,並打包記錄為遺留問題,把不可控制的事情交給時間,而自己專註于于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不讓不確定的事影響到當下的作業雨統計。只要能夠想辦法把自己可控的事情和不可控的事情區分清楚,其實就已經實現了並行工作的目的。
思路來源於斯多葛控制二分法,將要做的事情分解為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和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在給自己的制定工作內容的時候,盡量將這兩者區分開來,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控的事情上。讓自己的心情不受不確定事件的影響。
因為減少了流程中的不確定性,讓約定截止時間成為可能,這也為提高團隊協作的效率,可以按時發布周報,介紹一周發生的事情,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情況,達到信息公開和徵求意見的目的。
因為不用在統計截止日期之前,想法設法的去取得聯繫,可以給予別人更多的空間,給予自己更多的耐心和好心情。
梳理規則
為什麼需要建立自己的規則體系?
其實不出局公眾號是公布有一套規則體系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很多規則並不能在班內很好的推行,需要根據實際的效果進行調整。
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想到一個需要調整的地方,就要去全部通知一遍,宣傳的代價較高。並且新產生的想法,可能會與之前制定的規則產生衝突。所以先確保整個規則體系的邏輯自洽,然後在一起進行宣傳,提高宣傳效率。並且將事物性的工作通過規則的方式固化下來,以後不用在傳遞規則方面花費太多的功夫。並且有一套清晰的規則,也是根據實際反饋情況進行迭代的基礎。
在我看來,為了減少事物性工作,實現社群自治,條件有三個:
1.有清晰的規則和明確的分工
2.如實的記錄和對記錄行為的獎勵
3.得到認同和自覺執行
減少事物性工作,這也是簡化作業雨統計流程和梳理規則體系的目的。
什麼是良好的規則體系
一直覺得好的規則,存在感都是很低的。班級規則也是一樣,對於認真的踐行者,可能會認為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甚至根本意識不到規則的存在。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太上,不知有之」吧。
但是存在感低,並不意味著沒有用,或者可以不明確。實際上,為了維持基本秩序,還是需要對班級的底線進行界定的。主要就是禁止項和懲罰措施,需要非常明確並且邏輯自洽的規定。
禁止項之外,就都是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各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實際情況,摸索創新。可以說,明確班級基本共識的目的是:在確保班級正常運轉的前提下,給予小組和個人最大的自由度。基本規則明確了,我們就可以更進一步,嘗試新的玩法了。
那麼良好的規則體系,應該包含下面三條
不能自相矛盾,盡量確保所有人理解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足夠簡單去除冗餘,複雜和具體的條目也有明確的適應範圍,最好小組內部自己決定
不能拍腦袋想出來之後,就企圖能夠得到執行,需要經過多輪的檢驗迭代才行
推廣規則
初稿形成後,收到了很多很好的建議,迭代了四輪之後,終於有了1.1版本的發布。
但是在之後的推廣過程中發現,形成清晰的規則容易,但是執行下去卻不容易。因為這裡面還有一層矛盾,太嚴格就會沒有人情味,會導致社群冷冰冰;太包容又沒有了規則,會導致事物性工作太多,消耗太多注意力,當熱情被耗盡,最後甚至會陷入混亂。
這個期間體會到,按時完成,主動請假,打卡接龍,及時回應這些小小的行為,從整體看來能節省多少不必要的注意力。
這個期間體會到,規則是為人服務的,只有在保證認同和有效執行的前提下,規則的存在才有意義。
交換生玩法
如何加強互動
這其實是在第一次值月會議中就已經拋出的問題,有認為應該回到班級互評機制,這樣班級才會熱鬧起來,不至於每個小組過於封閉。有認為小組上下樓點評能極大增強小組互動氣氛,而且大多數人對自己分組的滿意度很高,好處很明顯。還有認為要引入同桌機制,圍觀機制甚至重新分組,都很有道理難以抉擇。會議就這樣在沒有結論的狀態下結束了。
互動規則屬於班級的基本玩法,需要所有小組一致認同才能推行下去,如果沒有考慮清楚它解決的問題以及必要性,單純的退回剛開始的狀態,我覺得沒有意義。基本規則的變動需要耗費值月團隊和各組成員大量的注意力,不能只看到當前換回去的好處,而忘記了之前換過來的原因。所以我也遲遲沒有採取行動。
交換生玩法
但是一周過去,突然想起萬維剛老師的一句話,好東西的公式是熟悉加意外。突然明白,原來熟悉和意外兩者都不可或缺。放到這個問題上面,小組互動的熟悉感要有,組外互動的意外感也要有。
基於這個想法,之後的行動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強化小組,用更多的信任激發更多的活力,鼓勵每個小組開發自己的玩法(部分小組保留最佳文章和最佳點評),由各組長自行決定要如何執行(比如如何使用小組獎勵經費),能在小組內完成閉環的事就在小組內閉環(獎勵紅包由小組發放)。另一方面是引入交換生這個變數,讓每個小組都有一點意外感,同時也滿足了部分人的好奇心,增強了小組之間的交流。
交換生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變化,與當下的規則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採用小步快走的策略,兼顧小部分戰友想要擴大交流圈的需求,也兼顧的整體規則的延續性。
交換生的招募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體會,如果靠自己想辦法,直接去找,效果遠遠沒有調動小組長去找效率高,這也許也是很多事情最好小組內做的原因。
微寫作小組正式起航
第七小組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幫忙解決部分戰友作業完成率不高的問題,但是區分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卻花了大半個月時間,期間和班長的觀點也發生了多次分歧。現在想來其實也沒那麼複雜,只是自己沒有想明白而已。
作業沒有完成的原因其實主要有兩種:
打死也不點評
想寫寫不出
對於第一類問題,可以去接觸,但是很難改變,即使哪天他突然想要點評的,估計也不是被你說服的,而是看到的什麼現象被觸動了。
對於第二類問題,可能相對來說還能做點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對於我這種過去語文成績總在及格線徘徊的人來說更是。過去學生時代,為了交作文而絞盡腦汁的經歷,還歷歷在目。但是現在似乎我再也沒有這個問題。我想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讀了更多的書,寫了足夠多的讀書筆記,建立起了自己的認知坐標系,形成自己的觀點。我想也許這就是對於一個問題,了解到足夠深入產生的變化吧。不過可能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可以完全隨著興趣寫,不用按照別人要求來,釋放了自己。現在問題已經從寫什麼,到怎麼寫上了,如何更快,更加準確的表達,如何讓別人看明白。
但是如何幫助別人做到,我就沒有什麼思路的,比較靠譜的建議也許是多積累。但是多積累還是一個比較粗的建議,不怎麼具有實操性。所以真實情況,多積累的建議就等於沒提建議。
這麼想來如何讓人能夠持續積累,或者通過一定的方法保證積累可能是更為有效的建議。而每天隨手寫一點感想,可能就是促使人持續積累的方法。
當然上面的分析只是事後分析,在被點醒之前,我可能不會想到解決寫不出東西問題的方法竟然是每天都寫。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自己沒有早想到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想想剛開始寫東西最大的阻礙是什麼?不知道要寫什麼。為什會不知道要寫什麼?因為把寫這件事看得太重,感覺只有一步登天寫出很好的東西才是寫,其實對於初學者來說,每天切切實實的寫點東西,積累下來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而且過去通過命題作文練習寫作能力的方法,也非常不適合我。要求字數,要求主題。但是自己肚子里卻沒有這麼東西可寫?只能苦思冥想的瞎編,用的素材也是一些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腦子長期處於空白狀態,深入思考也無從談起。
所以,命題作文是對那些肚子里本來就有東西的人設計的。不適合日常的積累學習。與之相反,以積累為目的,不做過多限制,想寫什麼寫什麼,能寫多少寫多少,可能會好一些。
但是這裡又一個新的問題,既然已經不知道寫什麼,你怎麼還讓人想寫什麼寫什麼?我想前期的話,應該以閱讀為主,讀了大量的文字,然後輸出一些自己的總結和感想,因為畢竟,學到了東西,如果要化為己有,最重要的一步就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這些想法可能會非常雜亂,但是等到這樣雜亂的想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將這些感想匯總起來,其實就可以整理出一篇文章出來。
其實自己在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就是這樣,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一些比較好的觀點,自己也會產生一些感想,隨手記下,然後等書看完了,再梳理一遍,尋找線索,尋找線索的過程,其實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素材歸類的過程。這樣一本書可以根據自己關心的主題梳理的線索,整理出好多篇讀書筆記。
寫不出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沒東西可寫,一種是不知道怎麼寫。對於第一個原因需要多讀,多思考,多積累。對於第二個原因需要多練習,多積累。解決方法竟然是一樣的,都是多積累!!!而相互督促,是養成持續積累習慣的好方法。這樣看來將第七小組的主題定位為微寫作是沒有毛病,甚至是必要的。於是就這樣,在左非班長的帶動和組織下,微寫作小組的起航了。
值月生見習機制
本來想在這個月推行值月見習機制,讓下個月的值月生提前接觸值月工作,提前組建團隊,提前思考值月計劃,這樣可以讓值月工作能夠比較順滑推進,而不用像我們前幾屆一樣這麼匆忙。其實在第一周信息收集的時候就在考慮相應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進行的並不順利。直到月中才確定了所有候選人,並開始進行提問測試,測試方法沿用了自薦文案、值月計劃和壓力測試這三類問題。後來覺得其實所謂的測試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問到什麼,而是逼迫對方去思考去總結,並對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一個心理預期。
幸運的是下個月的值月生本來就是這個月值月團隊的一員,一直參與這個月的值月工作,有自己的看法和感性認識。這樣看開,也算是實現了,增加交接和見習的時間的最初目的了吧。——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不過在確定7月值月生的過程中,同時找到了幾個八月的候選人,可能會對之後的見習機制有所幫助吧。
心得
這個月里默默的改變了不少東西,又有多少能夠在未來還保有生命力。有的東西,未必需要開始得轟轟烈烈,它可能只是默默的發生,默默的迭代,會默默地融入我們的習慣里。
它會是交接儀式嗎?會是接龍嗎?會是周報嗎?會是遺留問題的統計方法嗎?會是繼續簡化並明確規則嗎?會是交換生玩法嗎?還是微寫作小組?
我無從得知,它們是失敗的嘗試,還是良好的開始,是需要跨越的山坡,還是需要踩過的陷阱。就像反脆弱的個體,只有時間才能證明它的生命力。從困難中誕生的東西,困難會賦予它更多的生命力。
當然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比如強化小組激勵,班級的品牌建設,組織分享活動。想法很多,但是路還是要腳踏實地。當然我能做的可能就是先夯實基礎,幫助以後的值月團隊能夠更快適應,從事物性工作中擺脫出來,去達成更有趣的目的。
班務工作中的三個優點:
該做的事情都能按時完成
基本繼承了以前的玩法,即使有改動,也盡量確保兼容性
小步快跑,變化較小容易落實,也容易看到效果並調整
對下月工作的3個建議:
接受並嘗試理解現狀再採取行動,帶入太多情緒會影響判斷
有事盡量通知到具體的人,要有針對性
找到關鍵節點,落實起來會比較容易
自我提升:
因為這個月事情比較多,留給寫文章的時間比較少,所以寫得都是一些自己的經歷,側重於自我管理的方面的考慮,反而邊學習邊實踐,收穫挺大;
經歷了整個值月過程,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是一種鍛煉
在嘗試各種想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往屆值月生值月心得:
首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6月份周報匯總
周報1
周報2
周報3
周報4
封面圖來源:pixabay.com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TAG:何以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