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總結!收藏看
原標題:「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識點總結!收藏看
一、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
||
春秋戰國時代特徵 |
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
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器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興修水利(秦國的都江堰和鄭國渠)。農田施肥。 手工業:冶鑄業有了劃時代的發展。紡織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戰國時的制漆工藝,已經採用夾紵技術。 商業日趨活躍:商業發達,各地土特產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場繁華。並且出現了繁華的商業中心。 |
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 |
生產力的進步引起了生產方式的變化,奴隸制集體勞作方式逐漸瓦解,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起來。隨著私田的開墾和增多,私田主人為了增加收入,開始改變剝削方式。將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塊,租給奴隸和破產的平民耕種,向租種者收取地租。為了繼續維護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隸主也主動改變剝削方式,實行更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地租剝削。奴隸制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走向沒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起來。土地私有制確立,新的階級關係產生,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 |
|
上層建築的改革 |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經濟制度的變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變革。王室衰微、大國爭霸,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奪權,並且掌握了政權。新興地主的經濟地位不斷提高,政治勢力也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革,使舊的生產資料佔有方式──井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奴隸制剝削方式瓦解。隨著奴隸制上層建築基礎的崩潰,地主階級代替奴隸主階級進行立統治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
|
軍事:戰爭頻繁 |
戰國時期,群雄角逐。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改革變法的內在動力 |
|
文化:百家爭鳴 |
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而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的需要,成為變法改革的思想理論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商鞅等 |
春秋戰國時期的改革:
國別 |
主持 |
內容 |
影響 |
|
春秋 |
齊桓公 |
管仲 |
「相地而衰征」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的好壞徵收賦稅 |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實質上承認了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管仲改革調動了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的積極性,推動了生產的發展,為齊國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
魯國 |
前594 |
「初稅畝」。規定不論公田和私田,一律「履畝而稅」 |
公開承認了土地私有,實質是廢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
戰國 |
魏文候 |
李悝 |
實行「盡地力之教」、推行「平糴法」、制定《法經》 |
魏國在戰國諸雄中率先強盛起來 |
楚悼王 |
吳起 |
主張限制和削弱貴族勢力、整頓吏治和改良社會風氣 |
楚國經過改革,成為了戰國中的強國 |
商鞅變法:
背景 |
大背景 |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
|
秦國背景 |
1、秦國比中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後 2、秦國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3、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賢若渴。商鞅來到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變法。 |
||
時間 |
公元前356年開始 |
||
指導思想 |
法家理論 |
||
宗旨 |
富國強兵 |
||
性質 |
地主階級的改革 |
||
內容 |
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 |
廢井田、開阡陌 |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
極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後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後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 |
||
統一度量衡 |
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
||
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 |
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
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 |
|
普遍推行縣制 |
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 |
||
制定秦律 |
有利於加強統治 |
||
提高戰鬥力的軍事改革 |
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 |
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也擴大了統治基礎 |
|
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
「燔詩書而明法令」 |
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實質是文化專制 |
|
改革舊俗 |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
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於國家賦稅、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於民族的融合 |
|
特點 |
商鞅變法核心內容可概括為「重農」和「法治」。商鞅變法是實行最徹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
||
結果 |
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 |
死因: 1、商鞅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實行的酷刑也加劇了舊勢力對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礙,最終為變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變法正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順應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變革,是對整個生產關係的變革,使封建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得以進一步的確立與發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因此,商鞅變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步崩潰和封建社會開始形成的時期,變法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趨勢,符合地主階級的要求 2、商鞅變法的措施全面徹底 3、有充裕的時間,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適應及接受 4、厲行法治,賞罰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農抑商,令百姓溫飽,故獲人民擁護 6、良好的歷史機遇:晉國分裂,士人、說客追求建功立業 7、有利條件:國君權力比較集中;法家學說得到認同;當地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義無返顧的堅毅精神和大膽而審慎的處事態度 |
|
作用 |
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
||
局限 |
原因: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 表現:1、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 2、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 3、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承認佔有奴隸的合法性等等) 4、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 5、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
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對秦的影響主要是積極的: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秦國,農業是經濟基礎,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源和兵員,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為秦國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這一政策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封建制度的鞏固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是消極的:歷代統治者在商品經濟逐漸發展的時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和工商業的發展,阻礙了明朝中期後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進而造成中國近代落後。
同時,重農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導致經濟結構過分單一。
歷史上往往因為政策上的原因、認識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極影響。如為擴大耕地面積,人為地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導致了環境的惡化。
啟示:商品經濟、農業經濟都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視任何一方;
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不應該禁錮它的發展;當今世界經濟的多極化發展,商品經濟前途廣闊,隨著現代化步伐加快,它將居於主導地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王安石變法
比較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的異同點:
相同點是:
1、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2、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支持;
3、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4、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後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
5、變法都對生產關係作出了調整。
不同點有:
1、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係。
3、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4、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
|聲明:綜合整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標籤: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TAG:高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