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蔡元培:住一輩子出租屋,臨終卻表示「有遺憾但不後悔」
1935年9月7日,蔡元培虛數70歲前夕,他原在北大的同事胡適、蔣夢麟,及學生趙太侔、羅家倫等人,聯名給蔡元培寫了一封長信。也是透過這封信,世人才知道:一生為國家、學術勞瘁的蔡元培,年逾古稀竟一直在租房子住。
以下是這封信的節選部分:
「我們知道先生(蔡元培)為國家、為學術勞瘁了一生,至今還沒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人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書籍,也還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因此我們商議這回獻給先生的壽禮,是先生此時最缺少的一所住宅,藏書的房屋……我們希望先生把這所大家獻奉的房屋,用作頤養、著作的地方,同時也可看作社會的一座公共紀念物……」
原來,了解到蔡元培全家一直只能租房住的情況後,胡適等想以壽禮的方式,動員各方捐資買下一套房子送給蔡元培一家。實際上,在此之前,幾乎每隔一年,蔡元培一家都得搬一兩次家,這種頻繁的搬遷,對於已進入老年的蔡元培而言,生活上多少造成了不便。
蔡元培
在思考近四個月以後,蔡元培終於提筆回信,表示願意接受饋贈。但可惜的是,最終因抗日戰爭的爆發,這項提議一直未能實現,從此,蔡元培便也失去了「擁有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的最後一次機會。
1937年10月,蔡元培全家搬到上海華山路寓所,一個月後,為躲避戰亂,他們又南下香港。直至1940年3月5日,蔡元培病逝時,蔡元培仍舊租住在別人的房子里。從生活上來講,對於這一切,蔡元培雖不免覺得遺憾,但卻並不後悔。
蔡元培之所以說「不後悔」,是因為一輩子未置產業,這恰恰實現了自己"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的理想。但從生活層面而言,一輩子租房,沒有屬於自己的固定居所,總不免有寄人籬下之感。這點,不論是蔡元培還是家人,應該都有很深的感觸。
我們從已知的資料中獲悉,僅1928年到1937年,這9年里,蔡元培幾乎每一年就要搬家一次。僅在上海的租房次數,就多達五次。也就是說,蔡元培僅僅在上海生活的這段時間,就曾搬了五個住處,這五處分別是:慕爾嗚路昇平街243號、極司非爾路49號、靜安寺路靜安54號、愚園路884號、海格路175號。
而這時的蔡元培,已經是個年過花甲甚至古稀的老人。這種搬遷,對於蔡元培而言,無疑是耗損心力的,對老人的身體也極為不利。
從個人成就來說,蔡元培的一生,無疑是璀璨奪目的。
蔡元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學貫中西的文化界大家,17歲時,考取秀才,22歲時中舉人,23歲成為貢士,25歲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套用今天的話來講,蔡元培算是一個骨灰級的學霸。
相比學業,蔡元培的事業也是「開了掛」般的精彩,他出任過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和北大校長等等要職。
在這些職位上, 蔡元培也為教育事業做出過非凡的貢獻。僅在北大任校長期間,他對北大進行的教育改革,就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蔡元培倡導「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在他的帶領下,北京大學的學術精神得以奠定,也因此,北大才得以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愛國運動的發祥地。
為了讓當時的北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他既聘激進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也請籌安會的劉師培,復辟派的辜鴻銘;既聘主張白話文的胡適,也請反對白話文的黃侃;既聘「只手打孔家店」的吳虞,也請堅持尊孔復古的陳漢章。
在蔡元培的大刀闊斧改革下,北大真正實現了「包羅萬象,百花齊放」。蔡元培將全部心力放在治學上,他反對學生為「做官」而學,努力引導學生:「為研究高深學問」、「求學」而學。
蔡元培(左二)與胡適、李大釗、蔣夢麟
為了以身作則,同時,更好地將所有時間精力放在教育事業上,在此期間,蔡元培還發起成立「進德會」,規定「八戒」: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做官、不當議員,不飲酒、不食肉、不吸煙。而這「八戒」,蔡元培自始至終都沒有違背過。
蔡元培的一生從不為官、不為富,只求嚴謹治學,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貢獻。蔡元培的理想,是將中國的教育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水平。他的一生也一直在為此努力,為了實現理想,蔡元培幾乎終其一生都在奮戰。
蔡元培的奮戰方式之一是:辭職,他一生共辭職20多次,這是蔡元培與當時政府對抗的獨有方式。在任北大校長期間,蔡元培就曾七次辭職(一說八次)。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就發生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
五四運動時期資料圖
五四運動時期,北大部分學生被捕,蔡元培每日奔波救助被捕學生,在他的斡旋下,被捕學生終於悉數獲釋。
但學生獲救的第二天,蔡元培就親自找到當時民國總統徐世昌,並遞送辭北大校長信。隨即,他還發表了著名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
在宣言中,蔡元培大喊著:我絕對不能再做那政府任命的校長!我絕對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我絕對不能再到北京的學校任校長!
每一次辭職,表面看是蔡元培的放棄,實際上卻是他對理想的堅持。他用辭職的方式,在理想和現實里博弈,對於當時的民國政府而言,蔡元培無疑是一塊硬饅頭,但對於教育界而言,蔡元培是一塊獨一無二的瑰寶。正是因為蔡元培的努力和堅持,當時的中國,才得以培養出大量優秀人才。
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以上這句,是後世對蔡元培的評價。秉持著教育救國信念的蔡元培,建立了一個中國獨一無二的大學。
蔡元培雕像
但這樣一個人,到最後卻連一處產業都沒有,這一切,真是經濟拮据所致嗎?
實際上,蔡元培僅任北大校長期間,一個月就有600元,相比當時北大的普通教授,這個錢已經算非常多了。
那為何北大教授尚且能攢錢買房置產業,身為校長的蔡元培卻始終「居無定所」呢?
這個問題,蔡元培的第一任妻子王昭早就給出了答案,王昭曾不止一次地公開對「蔡元培金錢觀」的不滿。
蔡元培將金錢看得很輕,認為錢財都是身外物,所以在生活中對待金錢難免不拘小節。他熱心公益,樂善好施,慷慨捐獻;廣交朋友,熱情款待,救急扶貧。
本來,因為北洋政府經常性剋扣北大教育經費,蔡元培到手的錢就不多。如此情況下,還要在養家的同時做公益、救急,蔡元培自然成了「月光族」,甚至經常入不敷出。這樣一來,自然沒有多餘的錢去買房置業。
相比之下,妻子王昭作為傳統中國女性,則注重節省,以勤儉持家為美德。一個大方,一個節儉,因為迥異的金錢態度,兩人矛盾重重。
蔡元培與第一任妻子王昭
但蔡元培卻絲毫不在意,在他眼裡,這是妻子的婦人之見。在蔡元培眼裡,精神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至於物質,從來都不在他眼中。
但在世俗眼中,蔡元培始終是普通人,尤其在步入老年後,長期過著租房住寄人籬下的日子,未免也不可不謂晚景凄慘。
但相比無錢買房,更讓世人心痛的是:這位曾當過教育總長、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和北大校長等要職的教育界功臣,生病期間竟然無法給付醫藥費。
1940年,73的蔡元培去世時,窮困潦倒。曾任武漢大學首任校長的王世傑回憶說:「蔡先生為公服務數十年,死後無一間屋,無一寸土,醫院藥費一千餘元,蔡夫人至今尚無法給付,只在那裡打算典衣物以處喪事,就連入殮時的衣衾棺木,還是商務印書館的王雲五先生代籌的……」
生前居無定所,死後身無所葬!但就是這樣的蔡元培,被毛澤東同志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這八個字,也是對蔡元培一生的最好詮釋。蔡元培沒有給家人留下任何財產,但他卻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用生命,點亮了中國教育的希望之火。
對,這正是一代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蔡元培的人生抉擇!
※巴金:與蕭珊結婚28年沒紅過臉,妻死後他用這種方式愛了妻子33年
TAG:心理師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