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五月底,遊戲製作公司 Quantic Dream 在 PS4 平台推出了一款被譽為互動式電影遊戲里程碑的遊戲《底特律:變人》。
這個遊戲起初僅僅是 2012 年 QuanticDream 在 PS3 平台上展示新遊戲引擎的 Demo。
Demo 中展示的是一個名為 Kala 的仿生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擁有了真實的情感和知覺,並懇求質檢員不要把「她」銷毀,而質檢員因此動了惻隱之心把「她」作為合格產品放出市場。
此時的 Demo 並沒有任何後續計劃,不過玩家紛紛希望 Quantic Dream 可以把這個 Demo 做成遊戲,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底特律:變人》。
這個遊戲火爆到什麼程度呢?在小安關注的幾個遊戲主播里,十個有十一個都錄起了遊戲實況。
在 IGN 中《底特律:變人》獲得了8.0 的高分,在 Metacritic 中則獲得了 81 分,可以說是近年來得分最高的互動式電影遊戲。
小安自然不會落後,在首發售罄缺貨後馬上預定了第二批,而潮老師第三批的貨也沒買上,現在天天喊著「好想玩底特律啊~」。
所謂互動式電影遊戲,其實就是使用電影化的敘事風格,給玩家帶來更加強烈的角色代入感,在無數個選擇、分支中改變遊戲劇情的發展,身臨其境地享受故事。
說回《底特律:變人》遊戲本身,遊戲背景被設定在了 2038 年的美國底特律,在遊戲世界中,擁有與人類相仿外貌和聲線的仿生人 (Android) 已經走進千家萬戶。
仿生人憑藉出色的工作效率和相對廉價的勞動成本,逐漸替代了人類勞工,導致底特律當地失業率高達 37%,並因此產生了不少社會矛盾。
一方面,社會上對仿生人的反對聲音愈來愈強烈,而另一方面,一些仿生人在不知名的原因下擁有了人類的意識和感情,而這些仿生人被人類稱之為「異常仿生人 (Deviant)」,遊戲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遊戲中,玩家將扮演遊戲中的三位主角,分別是談崩專家康納 (Connor)、清潔阿姨卡拉 (Kala) 和被革命耽誤的畫家馬庫斯 (Markus)。
康納以警察的身份呈現在玩家面前,他是最新型的仿生人,在遊戲中與人類搭檔漢克一起調查異常仿生人案件。
卡拉在一個父親(陶德)患有憂鬱症的單親家庭中,作為家政型仿生人出現,為了保護陶德的女兒愛麗絲免受家暴而決定與愛麗絲逃走。
馬庫斯則是藝術家卡爾家裡的保姆型仿生人,在一次與卡爾兒子的衝突中擁有了人類的意識,其後帶領眾多的仿生人起義,要求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權利。
在玩家不同的選擇下,三位主角都會走向不同的結局,遊戲的世界觀也會因此而改變。
在遊戲中,每一條故事線都擁有眾多的分支和小結局,玩家的選擇有時候無傷大雅,有時候會影響角色之間的好感度。
但有些選項,在玩家選擇後可能不會馬上出現改變,但卻已經決定了遊戲後續劇情發展,這時候就會給一些玩家帶來極大的挫敗感和後悔。
電影《機械姬》
近年來,有許多的電影都以此為題材,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未來「人機大戰」情景,在科技圈,人工智慧帶來的道德倫理問題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不過,與其他電影、遊戲作品不同的是《底特律:變人》的製作人大衛·凱奇在遊戲中並沒有明確闡述出自己的觀點,而是把決定權留給了玩家,讓玩家在遊戲中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AI 人工智慧在最近幾年成了最火的詞語,上至谷歌 Alpha Go,下至掃地機器人,身邊幾乎所有的物件似乎都可以被冠上「智能」之名。
這真的是「智能」嗎?
艾倫·圖靈
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艾倫·圖靈提出了圖靈測試 (The Turing test),用來對人工智慧進行測試。
測試需要測試者與被測試者(人和機器)在隔離的狀態的下,通過裝置(如鍵盤)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
在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 30% 的測試者不能確定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
電影《機械姬》
電影《機械姬》就以此為題材,講述未來人類對機器人進行圖靈測試的情景。電影中的機器人便是一個智力高於人類卻沒有情感的機器。
圖靈還為這項測試擬定了幾個示範性問題:
問:請給我寫出有關「第四號橋」主題的十四行詩。
答:不要問我這道題,我從來不會寫詩。
問:34957加70764等於多少?
答:(停30秒後)105721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
圖靈表示,如果在某些現實條件下,能夠非常好地模仿人類的回答,以至於提問者長時間裡誤認它不是機器,那麼機器就可以被認為是有思維的。
當然,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按套路出牌的情況,比如: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很顯然就是一台只會根據程序給予回答的機器,而並非擁有思維。
在現實中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是的,剛剛說了嗎?
問:你會下國際象棋嗎?
答:你是不是傻?%¥&*@@#
在百度百科對人工智慧的解釋是,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諸如 Google、IBM、微軟、Facebook、訊飛、騰訊、百度等等公司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研發人工智慧,而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語音類智能助手,比如 Siri、Bixby、Cortana、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等等,都只是初代人工智慧產品的成熟應用,遠不及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專家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提到,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思維的「奇點」即將來臨,人類科技正呈現「指數級增長」,並預言在 2045 年實現人工智慧。
現在的我們無法想像,智能掃把與掃地機器人因為清掃範圍分配不均吵架後摔門而出的情景,更加無法想像家裡的電腦想給自己放天假而不肯開機的情形。
面對陌生的事物,我們總是會驚慌失措。從現在的人工「智障」到人工智慧,再到未來可能的出現的仿生人,科技的發展總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接受人工智慧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接受身邊的「物品」也會擁有「情感」,也有「生命」。
其實,當下的我們並不用過於擔心未來人工智慧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甚至人工智慧會不會藉此反咬人類一口。
這不是一個虛構故事,也是我們的未來。
畢竟,人工智慧有多少「智能」,背後就有多少「人工」。
最後,附上在《底特律:變人》中的問卷調查:
※全面屏加持的小米Max3,會成為新寵嗎
※驍龍 710 首秀——硬朗方正的小米8 SE 詳細評測來襲
TAG:安卓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