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躲債跑路者成就了「沙縣小吃」,「救命稻草」變成了一大產業

躲債跑路者成就了「沙縣小吃」,「救命稻草」變成了一大產業

鄧世奇,沙縣小吃界的傳奇人物。他於2007年10月,就正式成立了以連鎖經營為主要模式的「沙縣原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就是這個沙縣小吃的傳奇人物,誰能想到,26年前,他只是一個狼狽跑路的逃債者。

鄧世奇1954年10月出生於沙縣,種過地,當過兵。1978年退伍後,在沙縣縣城承包了一家照相館,每個月有300塊收入,老婆在縣城開著兩家店,賣鞋子和毛線。一個月下來,家裡能收入一兩千塊。在當時,算是高收入。1985年鄧世奇轉行,經營一家小吃店。1988年,他們在沙縣城關李綱路蓋起了房子,並在自家的樓下繼續開小吃店。由於妻子姓原,因此取店名為「原家小吃」。

多年來,他們都把這些收入放進標會,以獲取利息。標會,最開始是「互助會」,一種民間融資形式。標會比從銀行借款更快捷,融資人能迅速融來一大把錢,按月還錢壓力不大。參與標會的,也能快捷地以錢生錢。上世紀七十年代,沙縣一些地方,標會的金額是一股五塊錢。後來逐漸膨脹到一股幾百塊錢。

1990年,沙縣縣城搞「舊城改造」,鄧世奇在縣城的老房子換來了一塊地皮。他又多加入了幾個標會,希望獲得更多利息,以便在縣城蓋棟新房子。投入標會的錢,有很多是他向親戚朋友借的。

1991年底,鄧世奇第一次「叫標」,從一個「天天會」里融資來了一萬多塊錢,準備擴大經營。錢剛到手,就被會長要走了九千。第二天,這個會長跑了。

沒過幾天,鄧世奇參加的其他29個標會都出問題了:會長跑路,投進去的錢打了水漂。鄧世奇投在標會裡的錢有十五六萬,外面欠著親戚朋友十二三萬。

這一年,沙縣經歷了最嚴重的 「崩會」。崩會緣於賭博。從1990年始,標來的錢,不再用於應急或做生意,而是被賭徒整麻袋拿去賭博。1991年,沙縣八大會頭紛紛出逃。標會瞬間崩潰。

春節前,鄧世奇把兩家店盤出去,得到3萬多塊錢,還了一些必須要還的債,剩下5千塊。為了躲債,接下來鄧世奇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跑路。

和鄧世奇一樣背上巨債的還有一大批人。沙縣夏茂鎮在一年前就開始崩會了,1990年就有人陸續跑了。跑出去的人,不少在做小吃。

1992年2月的一天,鄧世奇夫婦將三個孩子留給了岳父。買了兩張去廈門的火車票,帶著五千塊錢,還有鴛鴦鍋、木槌,這些是做沙縣小吃的必需品。在夏門,鄧世奇第一家店找得並不順利,賠上押金,帶出來的錢也沒了。當時,鄧世奇死的心都有了,幾度欲跳海。冷靜下來,想想,為了兒女也得活著,於是,夫妻倆開始擺地攤:兩個爐子,撐起一塊塑料布。

兩個月後,鄧世奇找到了一家店。但手裡缺錢,夫妻倆想盡辦法,找到一位夏門的朋友,這朋友一把借給他一萬元,他不敢要,只要了九千,七千五百塊交了房租。不想,開張第一天,營業額近400元,鄧世奇樂壞了。他的小吃店只做三種食品:拌面、扁肉和茶葉蛋。

鄧世奇和其他「逃標」者是沙縣小吃的第一批創業者,很快,另一批沙縣人也走出了家鄉。到了1996年,像鄧世奇這樣的沙縣人,出去了一萬多。這一年,政府已經開始看到了沙縣小吃的大趨勢,下發了一個鼓勵文件,並籌備成立沙縣小吃行業協會。從1997年開始,沙縣每年免費培訓一千到一千五百名沙縣人學做小吃。

前面有榜樣的吸引,後面有政府助推。在其後的二十年里,出去的人成群結隊,三萬,五萬,屢創新高。沙縣小吃最先開到福州、廈門。2001年在珠三角地區形成規模,2003年在長三角地區形成規模,現在早已遍及大江南北,甚至香港、新加坡。

鄧世奇的兒子沒上過大學,但兒子找到了一個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婆。鄧世奇說:「小鬼聰明就去讀書,不聰明就做小吃嘍,我不強迫他考大學。」這也是當地人對教育的一個觀念。

如今,鄧世奇公司的沙縣小吃加盟連鎖店已遍布全國各地。他們統一門標和室內各標,統一形象海報、宣傳菲林片、上牆價格表和訂餐禮卡,統一由公司定期郵寄 「秘料包」。如今,鄧世奇所創造的沙縣小吃,已堪比小吃業中的麥當勞。

有些事是歪打正著的,昔日這一「逃標」者的救命稻草,誰承想竟成就了一個知名品牌:沙縣小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吊蘭書苑 的精彩文章:

父親不差錢,花天價買官副國級,兒子則趁勢拉起隊伍,滅了該國
她出演《圍城》中一配角,錢鍾書看後卻把她排第一,並送她6個字

TAG:吊蘭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