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六世紀 隋或隋以前

敦煌、吐魯番等地發現的數千張模印佛像,是隋朝或隋朝以前的遺物,是由印章蓋印向木刻刷印過渡的印製形式。

陸深《河汾燕閑錄》云:″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有人據此說印刷始於隋朝。

七世紀初 隋

文獻記載隋朝盧太翼目盲摸書而知其字。有人認為他摸的是書版。但此書版究屬雕版印刷用的書版,還是供拓印用的木版,難以斷定。

636年 唐貞觀十年

明朝史學家邵經邦著《弘簡錄》記載,唐太宗於貞觀十年曾下令″梓行″長孫皇后的遺作《女則》。這是文獻記載、現知最早的印本書籍。據此可以確認印刷術在唐貞觀十年(636年)之前已經用於書籍印刷。

七世紀 唐初

1974年在西安唐墓出土的梵文陀羅尼經咒,其隨葬品均為唐初或隋朝遺物,陝西省考古鑒定為唐初印刷品。

649年之前 唐

出現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紙牌葉子格。

《南疆考古圖錄》記有″縷花模版″。縷花模版屬″孔版″。出現時間大約與雕版印刷同時。秦漢以來的織物漏印遠早於此。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645-664年 唐貞觀十九年至麟德元年

唐玄奘從印度回國(645年)後,曾″用回鋒紙印普賢菩薩像,施於四眾,每歲五馱無餘″。這是佛教徒應用印刷術的最早記載。

699年前 唐武周初、中期

1906年在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了帶有武則天所創″制″字的《妙法蓮華經》印本。

七世紀後 唐

唐朝流行印花布,布的圖案是印的。唐之夾纈術源於秦漢,含織物篩網版漏印。當與絲網印刷術的發明有關。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704年前 唐長安四年前

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漢文《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經專家考證認為是中國唐朝武則天執政期間的雕版印刷品,時間在唐長安元年至四年(701-704年)間。系早期印本書之一。

713-741年 唐玄宗開元年間

唐開元年間印刷的《開元雜報》,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術印製的報紙。

762年 唐肅宗寶應元年

唐上都(長安,今西安)東市大刁家雕印曆書,是現知最早的雕印曆書。東市大刁家是現知最早的雕印坊肆。

770年 唐代宗大曆五年

日本現存被認為是770年雕印的《百萬經咒》,是現存較早的印刷實物。雕版印刷發明於中國已成定論。說明在此之前,印刷術已經傳到日本。

783年 唐德宗建中四年

唐市場上出現了商人的納稅憑證印紙。

824年 唐穆宗長慶四年

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所作序中,有″繕寫模勒,炫賣於市井″的記載。

825年 唐敬宗寶曆元年

揚州、越州一帶,有人刊印元稹、白樂天的詩文售賣,或用以交換酒茗。

835年 唐文宗太和九年

東川節度使馮宿奏清禁止板印時憲書。

847-849年 唐宣宗大中元至三年

最早的道家燒煉書,一個煉丹道士的傳記《劉宏傳》,在今江西境內雕印數千本。

861年 唐懿宗咸通二年

最早的印本醫書《新集備急灸經》雕版印刷。

865年前 唐懿宗咸通六年前

西川(今四川境內)雕印《玉篇》、《唐韻》。

咸通六年(865年),日本來華僧人宗睿回國時帶走的雜書中,有西川印子《玉篇》、《唐韻》各一部。

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吳彩鸞手寫《唐韻》,是現存最早的旋風裝本。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868年 唐懿宗咸通九年

現存英國博物館、在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確日期記載和精美扉畫的印本書。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

東都(今洛陽)敬愛寺僧人惠礭募緣重新刻印《律疏》。

877年 唐僖宗干符四年

唐干符四年所刻曆書,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印本曆書。

883年 唐僖宗中和三年

柳□隨僖宗入蜀,在成都所見印本書多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又有字書、小學,印刷質量不佳。

唐末,成都有樊賞家書鋪印售曆書。

唐末,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刻印出售的″咒本″,是現知世界上最早的中、梵文合刻本。

909-913年 五代前蜀武成二年至永平三年

任之遠雕印的《道德經廣聖義》,是老子的最早印本。

921年前 五代後梁龍德元年前

後梁已有《徐寅賦》印本出售。

923年 前蜀干德五年

前蜀釋曇域刻印貫休著《禪月詩集》。

932-953年 五代後唐長興三年至後周廣順三年

後唐宰相馮道同李愚奏准刻印《九經》。歷經四朝、22年。這是中國監本之始,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宏大的雕印工程。同時還刻印了《五經文字》、《九經字樣》;後來又刻印了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

935年前後 後蜀明德二年前後

後蜀宰相毋昭裔在成都自己出資刻印《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等書,被認為是中國″家刻″之始。

937-942年 後晉天福二年至七年

青州(今山東)有人售賣關於法律的雕版印本《王公判事》。

936-943年 後晉天福年間

明朝楊守陳有″……晉天福有銅版《九經》,皆可紙墨摹印,無庸筆寫″之說。

939年前後 後晉天福四年前後

吳越釋延壽刻印《彌陀經》等佛經,並親手刻印彌陀塔圖14萬本。

947-950年 後漢天福(後漢延用後晉年號)十二年至干佑三年

曹元忠於瓜州(今敦煌)雕印《金剛經》和觀音菩薩、大聖毗沙門王等佛像,上圖下文,注有匠人雷延美字樣。雷延美是現知最早的刻工。

953年 後周廣順三年

後蜀宰相毋昭裔出私財百萬,營學館,刻印《九經》。

955年前 後周顯德二年前

後周文學家和凝,擅長短歌艷曲,自己將自著文集手書上板,刻印數百帙送人。這是歷史上文學家刻印自己著作的最早記載。

956-975年 後周顯德三年至宋開寶八年

吳越國王錢弘俶(錢俶)刻印《一切如來心秘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舍入西關磚塔(今杭州西湖雷峰塔)內。

956年 宋太祖干德三年

吳越國王錢弘俶(錢俶)雕印《寶篋印經》84,000卷。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971-983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宋太祖趙匡胤命高品、張從信赴益州(今成都)監雕大藏經5,000多卷,世稱《開寶藏》或《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歷時12年。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雕印佛經之始。

973-974年 宋太祖開寶六年至七年

宋朝國子監雕印《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更名為《開寶重定本草》。

974年 宋太祖開寶七年

吳越國王錢弘俶(錢俶)用絹素刷印了24種觀音像,計2萬本。

975年 宋太祖開寶八年

吳越國王錢弘俶(錢俶)印施佛經咒語塔圖佛像,有數字可考者已達622,000卷。

981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太平廣記》於太平興國六年正月奉旨雕版,但因書中內容″非後學所急需″,而未及時付印,置版太清樓貯存。

985年 宋太宗雍熙二年

宋國子監刻印《五經正義》。

990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遼統和八年

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內發現的遼代《上生經疏科文》,是現存遼代有日期記載的早期雕版印刷品。

994年 宋太宗淳化五年

宋朝改國子監印書錢物所為國子監書庫官,掌印經史群書,以備朝廷宣索、賜予或出售。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003-1038年 宋真宗咸平六年至寶元元年

遼統和二十一年至重熙七年遼代刻印大藏經《契丹藏》,又稱《遼藏》,計六千餘卷。1974年7月28日在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內一佛像胸部發現了《契丹藏》殘卷。

1005年 宋真宗景德二年

四川民間出現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紙幣″交子″。″交子″出現在民間,由商人們自由發行。

1007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

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遼燕京憫忠寺刻印《佛形像中安置法舍利記(集撰)》。

1023年 宋仁宗天聖元年

宋朝正式設″交子務″於益州,發行紙幣″交子″,世稱″官交子″。這是中國政府從事紙幣印刷和發行之始。

1025年 宋仁宗天聖三年

宋國子監刻印《五經》。

1027年 宋仁宗天聖五年

宋國子監校定、印刷《黃帝內經素問》、《難經》、《銅人針灸圖經》等書。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041-1048年 宋仁宗慶曆元年至八年

北宋雕印工匠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發明的活字是用膠泥製作的,世稱泥活字。在研製膠泥活字前,他首先研製的是木活字,因木活字沾水(印刷用水墨)膨脹且粘葯,後改用膠泥制字。畢升的發明被認為是印刷史上一項劃時代的偉大發明。

1044年 宋仁宗慶曆四年 遼重熙十三年

契丹貴族志智和尚募錢三百萬,在燕都(今北京)刻印藏經。

應縣木塔出土文物中,有彩印佛畫多件。其中,《熾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最大、最精的刻印填色版畫;三幅《釋迦說法相》為世界現存最早的絹本彩印佛畫。為宋遼時已有套印術之實物證據。

1059年 宋仁宗嘉佑四年

王琪在蘇州刻印杜甫《杜工部集》一萬本。

1064年 宋英宗治平元年 遼清寧十年

治平以前,宋朝刻書需申報國子監。此規定到熙寧年間才松馳下來。

遼禁止民間私印文字,將書傳入宋境者罪至處死。並下詔求書,命儒臣校讎,以補藏書之缺。

1071年 宋神宗熙寧四年

詔令司天監負責印賣日曆,禁止民間私印。

賜《大藏經》版於顯聖寺聖壽禪院刷印。

1080-1103年 宋神宗元豐三年至徽宗崇寧二年

福州東禪寺等覺院主持沖真等,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發起募款,雕印《大藏經》,世稱《福州東禪寺大藏》,簡稱《福藏》,又稱《崇寧萬壽大藏》。全藏六千四百三十四卷,四百七十九函,經折裝。

1086年 宋哲宗元佑元年

旨令在杭州雕印《資治通鑒》。

1094年 宋哲宗紹聖元年

宋京城有人喊賣用蠟版印刷的″新科狀元名單″。此為現知最早的蠟版印刷。

宋代除由門下後省每日編定、報行天下的官報《朝報》外,還有《內探》、《省探》《衙探》等名目繁多的報紙在發行。報紙印刷得到較快的發展。

1103年 宋徽宗二年

用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印刷了《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現存該經印本殘頁,為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

1105年 宋徽宗崇寧四年

令諸路更用新錢引,按新樣印製。唯四川仍如舊制。

1112-1151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至高宗紹興二十一年

福州開元寺雕印《毗盧大藏》六千一百三十二卷。

1114年 宋徽宗政和四年

宋徽宗將自太宗以來搜集的道家遺書,著令道士劉光道校定後,送往福州閩縣報恩光孝觀(或稱萬壽觀),令福州知州黃裳招工雕版,定名為《萬壽道藏》,又稱《政和萬壽道藏》。

1126年 宋欽宗靖康元年 金天會四年

金攻陷宋之東京開封后,三番五次地索要國子監秘圖三館的秘書文籍,以及國子監印版、釋道經版。宋人押書版和館中圖籍,送往金營交割,造成宋及宋前圖籍的重大損失。

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天會八年

金朝在平陽設立經籍所,刊印經籍。

1134年 宋高宗紹興四年

王永從出私財,在湖州思溪園覺禪院開雕《大藏經》,計五千四百八十卷,世稱《思溪園覺藏》,簡稱《思溪藏》。

1135年 宋高宗紹興五年

宋令各州縣將現存書版各印三帙,由民間官付紙墨工價。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138-1173年 宋高宗紹興八年至宋孝宗幹道九年

金刻《金藏》,又稱《趙城廣勝寺藏》,簡稱《趙城藏》。《金藏》的刻工多是僧人。現存四千多卷。捲軸裝式。

1139年 宋高宗紹興九年

宋下諸州學,取舊監本書雕版印刷。

1144年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

詔令諸軍應有刻版書籍,並用黃紙印一帙送秘書省。

1151年 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

宋高宗令將國子監之缺書刊版印行。

1153年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

馮◆以俸資,先後印施佛經《大藏》、《小藏》各四十八藏。

1154年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 金貞元二年

金髮行鈔券″交鈔″,刻印一貫到十貫大鈔,一百到七百小鈔,以七年為界,可以舊換新。

宋紹興年間,有關子、公據、淮交等紙幣刊印、發行。

1155年 宋紹興二十五年

宋楊甲所編《六經圖》中刊有《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為現存最早的印刷地圖。

1160-1161年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用銅版刷印紙幣″會子″,次年置會子務,隸屬都察場行在會子庫。

1164-1166年 宋孝宗隆興二年至幹道二年 金大定四年至六年

金朝刻印並頒行用女真族文字翻譯的《尚書》、《史記》、《漢書》等書。

1180年前

西夏地區用木活字排印了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佛教書籍。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183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 金大定二十三年

金朝用女真族文字雕印《孝經》千部,分賜護衛親軍。

1183-1190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至宋光宗紹熙元年 西夏干佑十四年至二十一年

西夏刻印西夏文《聖立義海》、《番漢合時掌中珠》等。西夏仁宗散施番漢《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十萬卷,漢《金剛普賢行願經》、《觀音經》等五萬卷。西夏羅皇后也刊印布施西夏文佛經《十二國》、《類林》、《孫子兵法》等書。其中多附有精美插圖。

1188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金大定二十八年

金世宗詔見道士丘處機,令其將宋朝南遷時遺留下來的道藏經版付中都(今北京)天長觀,觀中道士孫道明又訪得遺經千餘卷,雕印成一藏,計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一雲此藏七千八百多卷,完成於1143年),題為《大金玄都寶藏》。這是歷史上道教經典的大規模雕印工程。

1189-1195年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至宋寧宗慶元元年 金大定二十九年至明昌六年

金濟州普照寺僧知照,聞京師(今北京)弘法寺有佛藏經版,特去該寺,用錢二百萬刷印兩藏攜歸。

1191年 宋光宗紹熙二年

宋代著名書坊建安余仁仲的《萬卷堂》,刻書頗多。傳世本有1191年刻印的漢朝何本休撰《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十二卷。余氏刻書,歷經數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肆。

1193年 宋光宗紹熙四年

宋周必大用膠泥銅版移換摹印自著的《玉堂雜記》(較此更早的西夏文泥活字本實物已發現,正在組織鑒定中)。

1200年 宋寧宗慶元六年 西夏天慶七年

西夏刻印漢文與梵文對照本《密咒園因往生集》。

1223年 宋寧宗嘉定十六年 金元光二年

金朝用綾印製″元光珍寶″。金末大量印發紙幣,使紙幣迅速貶值,二萬貫紙鈔只能買到一張餅。

1230年 宋理宗紹定三年

宋朝用絹印製書籤,質量很好。現存有紹定印本《山谷詩注》的藍色書籤,為絹印品。

1231-1232年 宋理宗紹定四年至五年

宋平江府(今蘇州)磧砂延聖院募緣,設″大藏經局″,雕印《大藏經》六千三百六十卷,史稱《磧砂藏》。該藏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完工。歷時91年。

1237-1244年 宋理宗嘉熙元年至淳佑四年 蒙古太宗八年至乃馬真後四年

蒙古道士秦志安(宋德芳弟子),在平陽玄都觀開局雕印《玄都寶藏》七千八百多卷。因系宋德芳弟子所為,故又名《宋德芳藏》。

1239年 宋理宗嘉熙三年

宋安吉州(今湖州)思溪法寶資福禪寺刊印佛經五千七百四十卷,世稱《資福藏》。

1241-1251年 宋理宗淳佑元年至十一年 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憲宗元年

蒙古楊古用改良了的泥活字版印刷術,刷印了《朱子小學》和《近思錄》等書。

1246-1247年 宋理宗淳佑六年至七年

宋朝政府大量印發紙幣″會子″,數額高達六億五千萬貫,更於次年起不立限,新舊鈔同時並用。導致紙幣大幅度貶值。

1260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蒙古中統元年蒙古印發″中統寶鈔″,銅版印刷。

1264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宋印刷頒行″金銀見錢關子″。近年在安徽省東至縣發現關子印版八塊。

1269-1324年 宋度宗咸淳五年至元泰定元年

宋杭州附近的餘杭縣白雲山大普寧寺刊印《大藏經》,世稱《普寧藏》,計五千九百三十一卷。

1271年前 宋度宗咸淳七年 元至元八年前

有人鑄錫作字(錫活字),以鐵條貫之界行印書。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因錫活字難於施墨而未能久行。

1273年 宋度宗咸淳九年 元至元十年

元雕印官撰之《農桑輯要》頒發於民。到元延佑年間又重印《農桑輯要》一萬部。

1277年 宋端宗景炎二年 元至元十四年

元世祖於京師命印佛經三十六藏,分賜歸化之外方。

1287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元世祖印發″至元寶鈔″,與″中統寶鈔″通行並用。

1289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寧波刻工徐汝、周洪舉在日本刻印佛經(元、明二朝有五十名中國刻工在日本刻書)。

福建中書省魏天佑於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刻印《資治通鑒》。

1290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元代刻書著名的″興文署″,刻印《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和《通鑒釋文辨誤》等書。

元世祖遷使去高麗(今朝鮮)修補藏經。

1294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福建建安書堂首創書名頁,後又創帶圖書名頁。為中國書籍有書名頁之始。

1298年 元成宗大德二年

元朝農學家王禎,創製木活字三萬多個,並發明轉輪排字架和轉輪排字法,印成《旌德縣誌》百部,並在《農書》末刊印了他自著的《造活字印書法》。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活字印刷史料。

1300年前 元成宗大德年間之前

現存維吾爾文木活字,是在敦煌石窟發現的、公元1300年前的遺物。

1305年 元成宗大德九年

元朝開始雕印《十七史》,為元大德九路本。

1306年 元成宗大德十年

元松江府僧錄廣福大師於杭州施刻《磧砂藏》千餘卷;印造杭州路大萬壽寺河西字(西夏字)大藏三千六百二十卷、三十餘藏,施於寧夏永昌等寺院;印施漢本《大藏經》五十餘藏;福州開元莊嚴禪寺重刻補《毗盧大藏》經版一副。

1307-1332年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至文宗至順三年

元朝刻印蒙文本《圖像孝經》、《圖像列女傳》、《大學衍義》、《貞觀政要》和《蒙文通鑒節要》等書,頒行各路。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

泉州城護國水陸禪寺募緣雕印《毗盧大藏》。

1308-1311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至四年

元朝刻印《蒙文大藏》。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

波斯(今伊朗)史學家拉希德丁著書《世界史》,書中介紹了中國的雕版印刷術。

1312年 元仁宗皇慶元年

久居北京的元朝駙馬、高麗(朝鮮)國王王璋,為祝賀元仁宗聖躬萬萬歲,刻印佛經五十藏,布施四方。

1312-1320年 元仁宗皇慶元年至延佑七年

西藏嘉木樣在後藏奈塘寺刻印《藏文大藏》。

1315年 元仁宗延佑二年

建陽後山報恩萬壽堂陳覺琳募緣雕印《毗盧大藏》。

1322年 元英宗至治二年

馬稱德在奉化仿王禎刻制木活字十萬個,用活字版印成《大學衍義》四十三卷和其他一些書籍。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浙江杭州西湖書院刻印馬端臨著《文獻通考》三百八十四卷。

1328年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天順帝天順元年文宗天曆元年

元刻印天曆元年曆日計三百一十二萬三千一百八十五本,分大曆、小歷和回回曆三種。

1329年 元文宗天曆二年

元政府設立廣成局,專管刻印經籍事。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340年 元順帝(後)至元六年

湖北江陵中興路資福寺刻印無聞和尚注釋的《金剛經注》,經文印紅色,注文印黑色,卷首扉畫用朱墨兩色套印,是現存最早的雙色套印本佛經。

1347年 元順帝至正七年

被喻為″宇宙奇觀″的《大元一統志》在下杭州路刊版印行,計一千三百卷。

1350年前後 元順帝至正十年前後

政府大量印發紙幣,致使紙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

1361-1362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杭州西湖書院開始重刻、修補宋朝國子監遺留下來的書版。

1372年 明太祖洪武五年

明朝雕印的第一部大藏經,奉旨在金陵(今南京)蔣山寺開雕,世稱南本《大藏經》,簡稱《南藏》。全藏六千三百十一卷(又曰六千三百三十一卷),於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完工。

1383年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江蘇句容縣楊饅頭,與銀匠合謀偽造明鈔錫版刷印偽鈔,其印品文理分明。楊饅頭為此獲罪被斬。

1385-1386年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

政府奉敕大量印製《大浩續編三編》,要求臣民務要家藏人誦。有此《大浩續編三編》者,偶有所犯,可減等治罪。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403年-1408年 明成祖永樂元年至六年

《永樂大典》編成。《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由二千名學者在1403年——1408年編成(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1404年 明成祖永樂二年

敕令修補國子監經籍版,刷印《列女傳》一萬本,贈送各國。

1410年 明成祖永樂八年

明成祖敕令番經廠刻印《番藏》、《藏文大藏》,並先印一藏送五台山。

1420年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

明鄭和刻印佛經十藏,布施南北各寺。

1420-1440年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至英宗正統五年

北京於1420年(又說1411年)起刊印北本大藏經《永樂北藏》,計六千三百六十一卷。

1443年 明英宗正統八年

安南(今越南)黎朝梁如鵠兩次奉使來中國,學習雕版印刷技術,回教鄉人以法刻書。

1444-1447年 明英宗正統九年至十二年

明正統九年,開雕明成祖朱棣命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纂修的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於正統十三年(又曰正統十年)竣工,世稱《正統道藏》。

1490年 明孝宗弘治三年

無錫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一雲錫活字)排印《宋諸臣奏議》,後又排印唐朝、宋朝詩文、水利等古籍多種,行銷各地。傳世本有弘治五年的《錦繡萬花谷》、弘治八年的《文苑英華辨證纂要》等多種。

1498年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

金台岳家刻印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和1515年(正德十年)刻印的《日記故事》,都是上圖下文,為早期的連環畫書。

1505年前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前

常州有人採用鉛活字排印書籍。

1506-1521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至十六年

印成彩色印品《聖跡圖》。

1521年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

無錫安國採用銅活字排印正德《東光縣誌》。安國用銅活字印了不少書,幾與華燧齊名。

1522年後 明世宗嘉靖年間

以梅、蘭、竹、菊、翎毛為特長的《高松畫譜》的雕印本問世。這是版刻畫譜中的早期印品。

1567年 明穆宗隆慶元年

印刷書籍上出現了橫輕直重、字形方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字″。

1573年 明神宗萬曆元年

明神宗朱翊鈞之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於萬曆年間為《永樂北藏》續刻諸集四百一十卷八藏。使《永樂北藏》(簡稱《北藏》)增至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1581-1644年 明神宗萬曆九年至明思宗崇禎十七年

湖州凌(蒙初)閔(齊急)二家族彩色套印圖書一百四十多種。

1582年 明神宗萬曆十年

僧道開南遊,發刻大藏願,確定以《南藏》、《北藏》、《舊藏》三本校定、刻印,稱《嘉興藏》,又名《徑山藏》。於萬曆十七年(1589年)開始刻版,至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完成。其間散於多處刊版刷印,有《續藏經》、《又續藏經》之補入,最後匯成全藏。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十六世紀前後

明代版畫,盛極一時,尤以徽派為著。徽派又以黃氏為著。所刻《程氏墨苑》、《方氏畫譜》、《方瑞生墨海》,既是墨苑標本,又是版畫豐碑。

1584年 明神宗萬曆十二年

中國最早的天主教書《畸人奇規》在廣東肇慶刻版印行。

1590年 明神宗萬曆十八年

歐洲傳教士在澳門用西方活字印刷拉丁文《日本派赴羅馬之使節》。

1593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

中國刻工約翰維拉(教名)到菲律賓,在馬尼拉刻印《無極天主正教真傳實錄》中文本和太格羅文本。

1596-1606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

北京國子監根據南監本重刻《二十一史》;並刻印了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1599年 明神宗萬曆二十七年

雲南麗江木增土司用銀粉刷印《大乘觀世音菩薩普門經》。

1625年 明熹宗天啟五年

西安刷印法國金尼閣著、明張賡譯《況義》,為伊索愚言的最早節譯本。

1626年 明熹宗天啟六年

江寧吳發祥四十八歲時,在南京用餖版印刷術刻印了顏繼祖的《蘿軒變古箋譜》。這是現存最早的餖版印刷品。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627年 明熹宗天啟七年

徽州胡正言於南京,用餖版印刷術套印了《十竹齋畫譜》。

1638年 明崇禎十一年

用朱墨雙色套印吳國輔等編製的古今對照的歷史輿地圖《今古輿地圖》。為現存最早的套印地圖。

1644年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

胡正言在南京用餖版、拱花術刷印了《十竹齋箋譜》。

1646年 清世祖順治三年

清內府刻印現存最早的滿文印本《滿文洪武要訓》。

十六世紀末前後 明神宗萬曆後期到清順治初中國古代刻書名家毛晉,刻印書籍六百多種,四部俱備,校勘精當,雕印認真,流傳甚廣。

1661年前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前

鎮江刊印中國早期的回教書(印本)《正教真詮》。

1680年 清聖祖康熙十九年

清政府於武英殿左右兩廊設修書處,專管刻版印刷、裝潢書籍。

康熙刊武英殿版《蒙文大藏》。

1718-1719年 清聖祖康熙五十七至五十八年

用西洋凹版雕刻銅版印刷《康熙皇輿全覽圖》;泰安徐志定創製瓷版,用瓷版″泰山磁版″刷印張爾歧《周易說略》和《蒿庵閑話》。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725-1728年 清世宗雍正三年至六年

清內府用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分六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約一億字。

1732年 清世宗雍正十年

清內府用活字排印朱墨兩色的《諭旨》,文用墨,批用朱,世稱《硃批諭旨》。

1736年前後

浙江新昌呂撫創活字泥版印刷工藝,並用自製泥版印刷了自著《精訂綱鑒二十一史通俗衍義》。書中記載泥版製作工藝甚詳,為世界泥版印刷之始。

1735-1738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至高宗乾隆三年

雍正刻印漢文大藏,俗稱《龍藏》,用雙面梨木版七萬九千多塊。

1739年 清高宗乾隆四年

武英殿刻印《十三經》、《二十一史》。

1752年前後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前後

後藏奈塘刻新版《藏文大藏》。

1763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

用滿、漢、藏、回、蒙等文字刻印《欽定西域同文志》。

1770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

法國傳教士蔣有仁雕刻《乾隆十三排地圖》銅版一百零四塊,印刷了一百套。

1773-1790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

清刻《滿文大藏》又稱《國語大藏》。

1774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義大利人郎世寧等繪《乾隆平定四部得勝圖》十六幅,法國利巴等將其刻制銅版,由蔣有仁在中國印刷。

武英殿刻成大小棗木活字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書籍一百三四十種。

中國印刷史大事年表

1778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歷時七年之久,《四庫全書》修成。《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1783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八年

中國自己雕刻的銅凹版《圓明園銅版畫》二十幅刷印成功。

1807年 清仁宗嘉慶十二年

台灣鎮總兵官武隆阿刻制銅活字,印刷《聖諭廣訓注》。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到澳門,僱人刻制中文活字字模鑄造鉛活字,這是在中國境內採用西方鉛活字製作工藝製作中文活字之始。

1814年 清仁宗嘉慶十九年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派中國教徒和其助手米憐到馬六甲設立印刷所,繼續致力於用西方鉛活字印刷術製作中文活字,印刷中文書籍。

1815年 清仁宗嘉慶二十年

英國印工湯姆氏在澳門雕刻金屬活字,印成《馬禮遜字典》。這是在中國境內用西方鉛活字印刷術排印中文書之始。

1819年 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

馬禮遜派人在馬六甲設立的印刷所,用中文鉛活字印成第一部中文《新舊約聖經》。

1825-1846年 清宣宗道光五年至六年

福州林春祺刻制大小銅活字四十多萬個,印刷了《音學五書》等書籍。

1832年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

蘇州李瑤用畢升遺法,採用膠泥活字,排印了《校補金石例四種》、《南疆繹史勘本》等。書中有″七寶轉輪藏定本,仿宋膠泥版印法″印記。

中國第一個石印工屈亞昂學習掌握了石印術。

1833年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

廣州有人採用蠟版印刷《轅門鈔》。

廣州用木刻印刷、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中文期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

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美國教會將一份中文木刻送往波士頓,鑄成鉛活字運回中國,以備印刷美國教會書刊。

1836年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

法國人葛蘭德研製漢文疊積字,以減少字模和鉛字種數。後因排版繁複,質量欠佳,行之未久。

1838年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

中國早期石印品、英國人麥都思用石印術印刷的《各國消息》在廣州出版發行。

法國巴黎皇家印刷局用漢字木模澆鑄鉛版,然後將鉛版鋸成鉛活字,在中國印刷教會文件。

英國傳教士台約爾創製大小兩種漢字字模,於鴉片戰後在香港開局印刷。

1843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上海滬北山東路開辦″墨海書館″,運來一些西方先進的印刷設備,出現用牛拉動機器進行印刷的奇聞。

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美國長老會在澳門設立″花華聖經書房″。主持人谷立繼台約爾之業繼續雕刻字模,更做小字和數目字數種,並出售鉛字。

安徽涇縣翟金生,費三十年心力,與其子孫創製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種泥活字十萬多個,印成《泥版試印初編》、《仙屏書屋初集》、《水東翟氏宗譜》等圖書多種。

1845-1859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至文宗咸豐九年

美″花華聖經書房″遷至寧波。主持人姜別利首創電鍍漢文字模,製成大小活字七種,與中國現代活字型大小數基本一致。

1850-1852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至文宗咸豐二年

廣東佛山鎮唐姓印工鑄造錫活字二十多萬個,分大中小三副,印成《文獻通考》等書。

1850-1864年 清文宗咸豐元年至穆宗同治三年 太平天國元年至十四年

太平天國刻印《幼學詩》、《天條書》、《聖經》等書籍四十多種。並印發″天國寶鈔″貳佰文。

1853年 清文宗咸豐三年

清政府印發″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

1858年 清文宗咸豐八年

華人伍廷芳在香港創辦了中文報紙《中外新報》。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單張式報紙,為報紙由書本式改為單張式之始。

1863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曾國藩首創″金陵書局″,為清各省官書局之始。

1864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法國天主教會在北京西什庫創設北京遣使會印書館。該館具有排印中、日、梵、德、英、法、意、荷、西班牙、波蘭、希臘、拉丁、希伯來、佛蘭芒、敘利亞、馬來、大宛,以及中國滿、藏、蒙等少數民族文字的能力。

1865年 清穆宗同治四年

上海江南製造局成立,先後翻譯、鉛印西方科技圖書一百七十八種。

1872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英商美查創辦上海《申報》。後歸華人自辦。《申報》是中國近代第一大報,相繼出版七十七年多,並首先採用英人發明的泥版鑄鉛版工藝,引進手搖輪轉印刷機印刷。

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上海″點石齋石印書局″和″圖書集成鉛印書局″創立。

1875年 清德宗光緒元年

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刷所首用珂羅版印刷工藝,印刷《聖母》等教會圖畫。

1876年 清德宗光緒二年

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印刷所首用木製機架的石印機印刷。

點石齋印書局引進手搖石印機印刷圖書。

上海有正書局聘請日人龍田來華教授珂羅版技術。

1878年 清德宗光緒四年

清海關試辦郵政,由上海總稅務司署造冊處用凸版印刷,印刷了中國第一枚郵票″海關大龍″郵票。

1881年 清德宗光緒七年

國人自辦的″同文書局″、″拜石山房″兩石印書局創立,與英人辦的″點石齋印書局″成三足鼎立之勢。此後十五年內,中西五彩書局、鴻文書局、彩文書局、崇文書局,以及遍布寧波、廣東、蘇州、杭州、武漢等地的石印書局和工廠相繼建立,石印術迅速發展、普及。

1882年 清德宗光緒八年

華人曹子揮在上海集資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家機器造紙廠上海機器造紙廠。

1888年 清德宗光緒十四年

元和王肇鋐遊學日本,學會雕刻銅凹版印刷術,並於次年著《銅刻小記》。

1890年 清德宗光緒十六年

上海修文書局首先採用″紙型″,用紙型澆鑄鉛版印書,為中國應用紙型之始。

1895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

中國歷史上首家印刷機械修造廠李涌昌機器廠在上海創立。

1897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三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成立。由寧波鮑咸恩三兄弟等五人集資創辦。商務印書館建立後,採用先進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打破多年來外商壟斷中國印刷業的局面。迄今九十餘年,印書數萬種。

1898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

價格低廉的日本仿歐式輪轉印刷機輸入中國,各廠多採用之。

1901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七年

徐家匯土山灣印刷所試製照相銅鋅版獲得成功。

1902年 清德宗光緒二十八年

趙鴻雪先生在上海文明書局,根據西文書刊所載,自行研製銅鋅版,曆數月而告成。同年又試驗珂羅版,亦告成功。

上海電報館仿日本字架,將″元寶架″改成″統長架″。

1904年 清德宗光緒三十年

上海文明書局始用彩色石印術。

清政府軍咨府所屬″京師測繪學堂″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事印刷教育的製版印刷班。

1905年 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

商務印書館聘日本技師來華,開始凹版印刷。又從事彩色石印技術之改進。

1906年 清德宗光緒三十二年

中國始用英國發明的一迴轉印刷機(大英機)。

1908年 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

北平(今北京)財政部印刷局成立,並聘請美國雕刻家海趣來華教授雕刻鋼凹版技術,開始雕刻郵票、印花、鈔票等有價證券之凹版。海趣於民國二年(1913年)在北京逝世。

商務印書館引進輪轉鉛版直接印刷的印刷機。

1909-1911年 清宣統元年至三年

商務印書館聘請美國技師施塔福,於改良照相銅鋅版之餘,試製三色版成功。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鍾愛國學 簡陽大學生藏書4000餘冊 每月拿一半生活費淘書
陳之佛繪畫收藏流散及研究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