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的靈魂三拷問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前
先做個小測試:
你是否因為下面這幾件小事兒心裡暗自竊喜過,甚至有一種脫離苦海的釋懷感:
餐廳掃碼點餐,全程不用和服務員講一句話。
吃飯剪頭按摩全都網上預約,再也不用打電話溝通。
從微信群退出時,群組其他成員不會收到任何提醒。
網購商品時沒收到貨時,點擊「提醒發貨」,避免和店家的正面交鋒。
很顯然,對於我們這些線上妙語連珠、線下陌路詞窮的人來說,以上這些因技術而生、能夠避免和陌生人溝通的「小竅門」,緩解了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社交恐懼症」。
但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面對現在十個人裡面有八個都號稱自己有社交恐懼症,究竟該如何鑒定並正視它?
Q1
什麼是社交恐懼?
Social Anxiety(社交焦慮),也是我們常說的Sociophobia(社交恐懼)。
那些沒有社交恐懼的人很難理解這種心理,對他們來說,人際交往就如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簡單,甚至能夠從中汲取力量。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從心理學上來說,社交恐懼屬於心理健康問題的範疇,與我們通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某些人所標註的「我有點害羞(但潛台詞是誇自己可愛)」是完全不同維度的事情。
所謂社交恐懼,並不是:「我喜歡電視劇/動漫/遊戲以及一切可以自主完成的事物,我討厭每一個與人交互的活動。」
敲黑板!!!社交恐懼是:
你十分渴望參與到對其他人來說輕而易舉的社交場合,但這對你來說無比需要勇氣;
你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但組織好的語句經常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
你腦海中有無數想法難以表達,像是整個人都身陷囹圇。
Q2
靦腆害羞,還是社恐?
害羞是我們自然心理表達的一種情緒,但是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而「社恐」卻不同。「社恐星人」往往在社交場合中害怕被人注視、觀察和議論,並不自主將外人對自己的評價預期降到最低。他們害怕行為失當招致羞辱或陷入困境,從而儘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身在人群中會使他們面紅耳赤,心跳加速產生莫名的恐慌。
而這些,早已遠超了害羞與靦腆的範疇。
《赫芬頓郵報》在一篇報道中給出了幾個數字,也許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並正視社交恐懼症:
「13歲」
社交焦慮症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心理問題癥狀往往開始於青春期。研究人員認為原因在於這段時間是青少年的升學期,心理狀態比較脆弱。
「10年」
大概有超過1/3的社交恐懼者,在10年甚至更久之後才會向醫生求助。理由可能有兩種: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但不知道該去哪兒;意識不到病情,所以壓根沒打算看醫生。
9種生理癥狀
根據美國一家醫學研究組織的研究,社交恐懼症的常見生理癥狀包括:臉紅、心跳加速、顫抖、出汗、胃部不適或噁心、呼吸困難、頭暈目眩、感到「大腦一片空白」,以及肌肉緊張。
「5個月」
患有社交恐懼症並不意味著要和疾病長期搏鬥。研究者認為,在合理治療、遵循醫囑的情況下,社交恐懼症的癥狀通常可在5個月內得到改善。
Q3
我們為什麼要聊「社恐」&解決方案?
社交一直是我暢談的主題,但是與其背道而馳的「社恐」同樣也是社交話題中不可分離的部分。無論是在在紛繁複雜的日常生活,還是是職場中,社交所承載的功能與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雖然在許多環境中我們確實會時有恐慌和怯場,但是「社恐星人」往往更加無法承受這種壓力,過度焦慮緊張,以至於不能面對而選擇放棄。
在社交中,正視遇到的障礙、找到越過困境的方法並進入自如愉悅的社交才是我們的目的。
SOLUTIONS
面對「社恐」,我們可以怎麼解決呢?
1
正視自己的問題——那不是性格內向
內向的人只是喜歡自己靜靜地工作,但不會害怕別人。然而,社會焦慮障礙是真的對社交害怕恐懼,怕引起注意,害怕說錯話。
2
認識邏輯中的缺陷
社交焦慮的人往往假設別人正在關注和評價自己,以為別人都在給予負面評價。試著改變想法,大多數情況下外人並非你想像中那般殘酷,用積極正面的態度看待周圍的人。
3
記錄感受,改變內心獨白
如果害怕與別人交流,而不敢說出想法,可以嘗試把所想的內容寫下來。通過記錄,建立與自己內心的交流,並改變過去的自己,可能會突破恐懼。
4
調整生活方式
避免大量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和蘇打水,目前有報告顯示咖啡因可能會增加焦慮(特別是針對有已經心理疾病的人而言);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祝你順利「脫恐」,在自由、趣味、愉悅的社交中獲得人生中與別人不同且多樣的經歷,在形色各異的人中找到知音。
今日互動
你是「社恐星人」嗎?
你在生活中遇到最恐懼的
社交場所與故事是什麼?
私洞察·往期文章
※把買房掛在嘴上的年輕人,到底有多慘?
※汗蒸…,是騙人的把戲,還是靠譜的中醫療法?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