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周古國——祭國,一代諫臣祭公謀父為周王室留下千古贈言

西周古國——祭國,一代諫臣祭公謀父為周王室留下千古贈言

祭(zhài)國,姬姓諸侯,西周「三監之亂」後,因周公平亂有功,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八子於祭,歷史上稱為祭公,「祭公」並非公爵,而是對他的一種尊稱。關於祭國的封地,西晉出土竹簡《穆天子傳》第五卷中記述周穆王東遊到洛陽附近的鄭州一帶,泛舟蒲田澤,有「天子作居范宮以觀桑者」的記述,此「范宮」當為成周洛陽之外的離宮。古代天子出巡,經常在出巡地址附近設有離宮或行宮,專供天子臨時生活起居。「范宮」具體位置已經不可考,大概就在今天的鄭州境內。但是記載中穆王卻不住「范宮」,而是住到了「祭國」,可見當時的祭國封地也在這一帶,文中祭國國君應該是指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祭公謀父

「祭」是一個美好、莊重的詞,甲骨文字形分左右兩部,左邊是一個看上去「滴著血的肉塊」,右邊是一隻「手」,意為「以手持肉」。後來把左邊的字形演變成上下兩部分,上面是一塊肉,下面一個「示」,「示」跟祭祀、禮儀有關,意思是「拿著肉祭祀天地、神靈、祖先」。這個字產生的年代極早,當地族人以「祭」為地名無疑寄予著一種它特有的內涵和價值。

西周時期,歷代祭國國君繼承父親周公旦的遺志,盡心輔佐周室,權位甚重。《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十九年春……祭公、辛伯,從王伐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王陟。」意思是周昭王十九年春天,祭公、辛伯跟隨昭王一起討伐荊楚,途中遭遇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使周軍六師盡喪,昭王和祭公也一起命喪漢水。關於祭公隨昭王一起南征命喪他鄉一事,很多古籍都有記載,只是在如何遇險的問題上有所出入,有的說是「船隻解體」,有的說是「地震」,有的說是「橋蹋」。

到了周穆王時期,祭國了出了個國君叫「謀父」史稱「祭公謀父」,應該就是與周昭王南征客死他鄉的那位祭公之子。謀父是出了名的大諫臣,監督著天子的一言一行,因此受到周穆王的敬重。《國語-周語》記載:「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意思是周穆王將要討伐犬戎,祭公謀父勸諫說:「不可。先王側重顯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軍事武力乃國家公器,不到一定時候不能輕舉妄動,因為它一旦動起來就會使人畏懼,過分炫耀武力就是濫用,濫用了就不能起到震懾的作用了。」這就是「祭公諫征犬戎」的故事。

雖然周穆王有時候不聽勸,但對祭公謀父還是十分敬重,堪稱歷史上的君臣典範。史載祭公謀父臨終時,周穆王向他請教「懿德」,祭公說:「嗚呼,天子三公監於夏商之既敗,丕則無遺後難,至於萬億年,守序終之。」意思是作為天子和三公以夏商的滅亡為鑒戒,國家就不會有災難,社稷就能萬代相傳,永無終止。祭公的臨終贈言被寫進了著名的《祭公之顧命》(《清華簡》)以及《逸周書·祭公解》,被後世傳頌。

祭國最後的滅亡是在春秋之初,鄭國東遷後,為了擴大地盤,覬覦祭國這塊地,於是就滅了祭國,應該被鄭武公所滅。祭國亡國後成為鄭國的一個邑,鄭莊公時期有個權臣叫祭足,祭國故地成了他的采邑,現有祭伯城遺址。

文/堰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堰風來襲 的精彩文章:

春秋古國——軹國,擅長製作戰車配件,曾為天下名都,與臨淄齊名
江淮古國——嬴姓樊國,「籬笆」的由來,城牆從這裡受到啟發

TAG:堰風來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