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葉聖陶是怎麼看魯迅《孔乙己》的?

葉聖陶是怎麼看魯迅《孔乙己》的?

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讀過一遍再讀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問題來自己解答,是有效辦法之一。說有效,就是增進理解的意思。

空說不如舉例。現在舉魯迅的《孔乙己》為例,因為這個短篇大家熟悉。

讀罷《孔乙己》,就知道用的是第一人稱寫法。可是篇中的 「我」是咸亨酒店的小夥計,並非魯迅自己,咱們確切知道魯迅幼年沒當過酒店小夥計。這就可以提出個問題:魯迅為什麼要假託這個小夥計,讓這個小夥計說孔乙己的故事呢?

用第一人稱寫法說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魯迅自己,這樣寫未嘗不可以,但是寫成的小說會是另外一個樣子,跟咱們讀到的《孔乙己》不一樣。大概魯迅要用最簡要的方法,把孔乙己活動的範圍限制在酒店裡,只從孔乙己到酒店裡喝酒這件事上表現孔乙己。那麼,能在篇中充當「我」的唯有在場的人。在場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當篇中的「我」, 但是都不合魯迅的需要,因為他們都是被觀察被描寫的對象。對於這些對象,須有一個觀察他們的人。於是假託一個在場的小夥計,讓他來說孔乙己的故事。小夥計說的只限於他在酒店裡的所 見所聞,可是,如果咱們仔細揣摩,就能從其中得到不少東西。

連帶想到的可能是如下的問題:幼年當過酒店小夥計的一個人,忽然說起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來,是不是有點兒不自然呢?

仔細一看,魯迅交代清楚了。原來小夥計專管溫酒,覺得單調,覺得無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所以至今還記得」。至今還記得,說給人家聽聽,那是很自然的。

從這兒又可以知道第一第二兩節並非閑筆墨。既然是說當年 在酒店裡的所見所聞,當然要說一說酒店的大概情況,這就來了第一節。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勉勉強強留在酒店裡當小夥計,這也「侍候不了」,那也「幹不了」,只好站在爐邊溫酒,他所感到的單調和無聊可以想見。因此,第二節就少不得。有了這第 二節,又在第三節里說「掌柜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 氣」,那麼「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的經歷,自然深印腦筋,歷久不忘了。

故事從「才可以笑幾聲」說起,以下一連串說到笑。孔乙己 一到,「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說了兩回。在這些時候,小夥計「可以附和著笑」。掌柜像許多酒客一樣,問孔乙己一些話,「引人發笑」。此外還有好幾處說到笑,不再列舉了。注意到這一點,就 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簡直是用「笑」貫穿著的,取義何在呢?

小夥計因為「才可以笑幾聲」而記住孔乙己,自然用「笑」 貫穿著他所說的故事,這是最容易想到的回答。但是不僅如此。

故事裡被笑的是孔乙己一個人,其他的人全是笑孔乙己的。這不是表明孔乙己的存在只能作為供人取笑的對象嗎?孔乙己有他的悲哀,有他的缺點,他竭力想跟小夥計搭話,他有跟別人交往的殷切願望。所有在場的人可全不管這些,只是把孔乙己取笑一陣,取得無聊生涯中片刻的快活。這不是表明當時社會裡人跟人的關係,冷漠無情到教人窒息的地步嗎?為什麼會冷漠無情到這樣地步,故事裡並沒點明,可是咱們從這一點想開去,不是可以想得很多嗎?

第九節是這麼一句話:「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這句話單獨作一節擱在這兒,什麼用意呢?

最先想到的回答大概是結束上文。上文說孔乙己到來使酒店裡的人怎樣怎樣快活,這兒結束一下,就說他「是這樣的使人快活」。這樣回答當然沒有錯。但是說「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 么過」,又是什麼意思呢?這不是說孔乙己來不來,存在不存在,全跟別人沒有什麼關係嗎?別人的生涯反正是無聊,孔乙己來了,把他取笑一陣,彷彿覺得快活,骨子裡還是無聊;孔乙己不來,沒有取笑的對象,也不過是個無聊罷了,這就叫「也便這麼過」。「也便這麼過」只五個字,卻是全篇氣氛的歸結語,又妙在確然是小夥計的口吻。當年小夥計在酒店裡,專管溫酒的無聊職務,不是「也便這麼過」嗎?

還有不少問題可以提出,現在寫一些在這兒。第一節說酒店的大概情況,點明短衣幫在哪兒喝,穿長衫的在哪兒喝,跟下文哪一處有密切的聯繫呢? 開始說孔乙己的形象,用「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這些話是僅僅交代形 象呢,還是在交代形象之外,還含有旁的意思要咱們自己領會?為什麼「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呢? 孔乙己說的話,別人說的話,都非常簡短。他們說這些簡短的話的當時,動機是什麼,情緒是怎樣呢?

孔乙己的話里有「污人清白」「竊書」「君子固窮」「多乎 哉?不多也」之類的文言。這除了照實摹寫孔乙己的口吻之外,有沒有旁的作用呢?

孔乙己到店時候的情形,有泛敘,有特敘,泛敘是敘經常的 情形,特敘是敘某一天的情形。如果著眼在這一點上,是不是可 以看出分別用泛敘和特敘的作用呢?

掌柜看孔乙己的賬,一次是中秋,一次是年關,一次是第二年的端午,為什麼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可以提許多。

幾個人讀同一篇作品,各自提出些問題,絕不會個個相同,但是可能個個都有價值,足以增進理解。

理解一篇作品,當然著重在它的主要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 靠全篇的各個部分烘托出來的,所以各個部分都不能輕輕放過。 體會各個部分,總要不離作品的主要意思。提出來的必須是合情 合理的值得揣摩的問題。要是硬找些不相干的問題來摳,那就沒有意義了。

1959 年 12 月 30 日作

---------------

以上內容選自葉聖陶《多說與少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景時代文化 的精彩文章:

葉聖陶點校版《傳習錄》20金句,再現大師眼中的大師

TAG:華景時代文化 |